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常见病调养与配餐
15067800000032

第32章 消化器官的疾病

01 消化器官疾病的基础知识

消化器官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养分

消化器官的功能,就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食物,吸收身体所需的养分。消化器官可以分为连接口→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的消化道和肝脏、胰腺、胆囊等脏器两部分。

进入口中的食物首先在唾液中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然后进入胃中,再被强酸性的胃液分解成蛋白质。

胆囊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在十二指肠处汇合,帮助小肠吸收食物营养成分。

最终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在小肠处被吸收,再通过血管被输送到肝脏。

肝脏的功能不仅仅是分泌胆汁,它还有将小肠吸收的营养成分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分解废物、排出毒素、维持体内血糖浓度的功能。

小肠吸收营养成分后,剩下的废物经大肠吸收水分,最终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孩子对于蛋白质、脂肪的吸收能力比较差

孩子从出生到4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对于糖类的吸收能力是比较差的。同时对于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也要到2~3岁左右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如果过早给孩子喂鸡蛋清或者母乳、牛奶以外的蛋白质类食物,孩子不但不能很好地吸收,同时也容易引起过敏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孩子的胃肠黏膜比较敏感,吃得过多或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时粪便容易稀,甚至能见到未消化的食物。另外,孩子的胃入口处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出现吐奶的情况。

孩子的消化器官还未发育成熟,家长应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在发生问题时可以沉着应对。

0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幽门异常造成孩子每次吃食物时都会呕吐

发病原因

先天性肌肉肥厚

胃与十二指肠连接的部分被称为幽门。这部分的肌肉由于先天性肥大形成幽门狭窄,很容易造成孩子喝入的母乳、牛奶无法顺利从胃流入十二指肠而发生呕吐。大量的母乳、牛奶呈喷射状吐出,使孩子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减轻。

症状常见于出生后2~8周,发生比率大约为千分之一。

症状表现

每次孩子在喝母乳、牛奶时都会呈喷射状吐出来

孩子在出生2~3周开始每次喝母乳、牛奶时都会呕吐且呈喷射状。最初呕吐后孩子精神状态不会受特别影响,并且很快就会饿,但是哺乳后会再次发生呕吐。这种情况反复出现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减轻。同时由于水分补充不足引起脱水症状,皮肤干燥没有弹力。

婴儿胃的形状本来就比较细长,容易造成呕吐。在患有发病原因的情况下,孩子呕吐时不是滴滴答答地往下流,而是突然呈喷射状吐出。医生在检查时,判断标准之一就是看孩子的胃部是否慢慢蠕动,如果蠕动速度较慢则患发病原因的可能性比较高。

治疗护理

通过手术扩张狭窄的部位

每次哺乳后孩子如果出现喷射状呕吐,需要带孩子就医。如果孩子出现脱水症状,可通过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还可以通过手术切开肥厚的幽门肌肉扩张狭窄部位。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早进行手术,这种手术一般只需要30分钟,术后1周基本就可以出院。

症状如果轻微,可以使用硫酸阿托品进行治疗。

03 贲门松弛症(胃食管逆流)

胃入口松弛引起的呕吐

发病原因

贲门部位的肌肉松弛

胃的入口处肌肉松弛导致母乳、牛奶逆流被吐出来。

症状表现

虽然发生呕吐,孩子的精神状态还比较正常

孩子在喝完母乳、牛奶后常常出现呕吐症状,但是精神状态、食欲并不受太大影响,粪便也没有异常。极少数情况下吐出物会进入气管引起肺炎、窒息。

治疗护理

每次哺乳后家长应把孩子抱起来

孩子到1岁左右贲门部位肌肉逐渐发育成熟,发病原因一般会自然痊愈。在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之前家长应该每天分多次少量给孩子喂食物。每次哺乳后把孩子抱起来轻轻哄抱一会防止母乳、牛奶逆流。

04 胆道闭锁症

胆道闭锁并且持续出现黄疸现象

发病原因

胆道闭锁造成无法输送胆汁

负责向十二指肠输送胆汁的胆道闭塞,造成胆汁积存在肝脏。这种疾病大部分是先天性的。

症状表现

这种疾病的特征是出现黄疸、粪便呈白色

由于肝脏无法正常工作造成持续出现黄疸现象,粪便呈白色,肝脏肿大腹部臌胀,

如果延误治疗很容易危及生命,关键就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治疗护理

手术治疗疏通胆道

孩子如果持续出现黄疸、粪便呈白色,需要立即就诊。可以通过手术疏通胆道,如果手术治疗无效则很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05 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症

肠道闭塞、狭窄

发病原因

先天性肠道疾病

这是一种由于先天性肠道闭塞、狭窄,导致食物、胃肠分泌的消化液积存在肠道中的疾病。

症状表现

腹部臌胀、呕吐

由于食物、消化液无法顺利流通,腹部出现异常的臌胀以及呕吐现象,呕吐物混有胆汁呈黄色。

这种疾病容易导致肠坏死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治疗护理

手术切除异常部位

可以通过手术切除闭锁部位,将正常的肠道缝合即可。

06 急性阑尾炎

阑尾发炎出现腹痛、呕吐

发病原因

盲肠前端发炎

盲肠突出的部分(阑尾)受到细菌、病毒感染或者粪便堵塞从而引发炎症。

曾经被称为盲肠炎,其实这是盲肠下方的阑尾发炎引起的,发病原因常见于4岁以上的孩子。

症状表现

肚脐周围及下腹痛

腹痛、呕吐逐渐加剧,常见肚脐周围、右下腹疼痛,并且会伴有发热现象。

治疗护理

手术切除阑尾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消炎,手术切除阑尾。阑尾发炎严重时会引发腹膜炎危及生命。如果孩子腹痛严重,需要立即送往医院。

07 胆总管扩张症

胆管发炎,伴有黄疸和白色粪便

发病原因

胆总管发炎,胆汁流动不畅

向十二指肠输送胆汁的胆总管发炎,造成胆汁流动不畅。多发于女孩,病因尚不明确。

症状表现

反复出现黄疸、粪便呈白色

孩子反复出现黄疸现象,粪便呈白色,腹部肿胀,有时会伴有腹痛、高热、呕吐的现象。

治疗护理

手术治疗基本可以痊愈

手术通过切除胆管发炎部分,缝合胆管和小肠的连接处,使胆汁顺利流通。大部分病例在手术后都可治愈。

08 肛门周围脓疡、乳儿痔瘘

肛门周围化脓出现脓疱

发病原因

肛门黏膜受到细菌感染

这种疾病是由于孩子腹泻擦伤肛门,肛门黏膜受到病菌感染引起的化脓。反复发作后由肛门内向外会形成一排脓的孔洞。

治疗护理

肛门周围发炎

肛门周围化脓红肿,并且伴有剧烈疼痛。脓疱内的脓水流出后红肿和痛感会随之消失。

症状表现

肛门周围发炎

肛门周围化脓红肿,并且伴有剧烈疼痛。脓疱内的脓水流出后红肿和痛感会随之消失。

09 锁肛

先天性肛门形态异常、排便不畅呼吸困难、发绀

发病原因

没有肛门或者肛门异位

这是一种由于孩子先天性肛门闭锁、无肛或异位造成的疾病。

症状表现

腹部臌胀、甚至出现无法排便

孩子的腹部臌胀、吐奶、甚至出现完全无法排便或者从异位的肛门排便等症状。

治疗护理

安装人造肛门

症状轻微可以采取开肛手术,安装人造肛门。如果病情严重,在出生后就应安装人造肛门,待孩子发育相对比较成熟时,可再次进行手术。

10 肛裂

肛门擦裂出血

发病原因

用力排便,擦裂肛门

便秘时用力排便造成肛门擦裂、出血,擦裂的部位黏膜红肿凸起。

症状表现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排便通畅

尽量给孩子吃一些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按摩腹部,这些都有助于解决便秘。如果还是有频繁擦裂肛门的现象,应该带孩子去小儿科就诊。

治疗护理

便秘、粪便干硬引起出血

粪便干硬,孩子在用力排便时擦裂肛门,擦裂的部位出血沾到粪便上排出。严重时肛门内的黏膜会出现脱落现象。

11 腹股沟疝

肠等部分内脏在大腿根部凸起

发病原因

肠等内脏一部分在腹股沟处凸起

孩子在剧烈哭泣、憋气用力时大腿根部呈凸起状。

婴儿在出生时,连接腹股沟和肠的腹膜在正常状态应该是闭合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腹膜未完全闭合,造成肠从腹膜处外露。

女孩还比较容易出现卵巢外露的情况。而有的男孩外露的肠则可能会进入阴囊。

症状表现

大腿根部出现凸起

孩子在哭泣或用力时大腿根部可见拇指尖至乒乓球大小的凸起。如果是肠外露按压会有软绵绵的感觉,如果是卵巢外露会摸到比较硬的球状物。按压时凸起会下陷,并无痛感。

凸起如果呈暗红色,按压时疼痛并且无法恢复原状,则很可能是外露的肠或卵巢在大腿根部缠绕形成疝气嵌顿。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坏死,必须立即去医院治疗。

治疗护理

反复发生可手术治疗

出现症状后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比较正常,在出生后到第3个月,可以暂时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则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将和腹膜相连的疝袋缝合,手术一般在15~20分钟结束,次日即可出院。

12 脐疝

肠从肚脐外露出来

发病原因

肠从肚脐处外露出来

腹肌正常情况下是相连的,但是肚脐这个小孔周围的肌肉并没有完全相连,胎儿在母体内的时候正是通过肚脐这个小孔和妈妈相连的。

脐疝这种疾病就是因为肚脐太大,使肠的一部分从这里外露造成的。多见于体重不足2500克的早产儿。疝指内脏,特别是肠从腹壁的缝隙处外露的这种状态。

腹股沟疝常常由于肠的外露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形成绞窄状态,而脐疝则很少见这种情况。

症状表现

孩子在哭泣时可以见到肚脐鼓得很大

脐疝的症状表现为肚脐鼓胀,并没有痛感。

一般在孩子剧烈哭泣或用力时,由于腹部压力升高才出现此种症状。鼓胀大小程度不一,最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

治疗护理

为预防疾病复发,可以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多注意观察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肚脐鼓胀,应带孩子去小儿科就诊。

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孩子的腹部肌肉逐渐发育成熟而自然消失,无需特别的治疗。

特别是孩子到2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会痊愈。痊愈后这部分的肌肉会比较松弛,等孩子到3岁以后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一定不能用硬币、纱布等物覆盖住腹部,这样不但对治疗没有帮助,同时还可能造成细菌感染。

给孩子换尿布或者洗澡时,正常换、洗即可,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3 脐带疝

肠、内脏等从脐带外露

发病原因

内脏从脐带处外露出来

肚脐周围的腹壁先天性发育不完全,造成肠、肝脏等内脏器官的一部分从脐带外露。

这种疾病被称为脐带疝。外露部分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羊膜。

症状表现

体温低、出现脱水症状

由于内脏器官在体外,造成热量和水分的流失,孩子会出现体温低、脱水等症状。

如果脏器表面破裂,很容易被细菌感染。

治疗护理

预防感染、尽早手术

裸露在外的脏器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因此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并且及早手术,将露在外面的脏器覆盖,之后将脏器复归原位缝合腹壁的肌肉和皮肤。

14 病毒性肝炎

病毒感染肝脏造成肝功能低下

发病原因

病毒感染肝脏引发的炎症

这种疾病是由于肝脏受到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炎症。致病的病毒种类很多,感染途径和症状也各不相同。

症状表现

食欲不振、出现黄疸

虽然致病病毒不同,症状各异,但是总体上来说比较相似的是孩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白处和皮肤出现黄疸,并且伴有腹痛、呕吐。有的还有会出现高热。

甲型肝炎患者排泄物中的病毒通过水、食物都可以传染给他人。患者一般表现为身体倦怠、食欲不振、发热、呕吐。病情严重时会出现黄疸现象,尿液呈啤酒一样的黄色。

乙型肝炎的病毒通过患者的血清、精液、唾液进行传播。症状表现为出现黄疸、食欲不振,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痉挛等现象。

母亲如果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在分娩时很可能会传染给婴儿,因此在孩子出生后需要立即注射γ球蛋白,之后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免疫能力。

丙型肝炎病毒一般多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并不是十分常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这种肝炎很容易发展呈慢性肝炎,并且有肝硬化和癌变的可能。

治疗护理

静养、饮食疗法

以上的几种肝炎目前并无特效药,一般采取静养,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加强对肝脏的保护。同时还可以使用干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一般1个月左右病情可见好转。

15 肠套叠症

肠道一部分重叠、有便血现象

发病原因

肠道的一部分出现重叠

肠道的一部分出现重叠,即一段套入另一段内,套叠的肠体缠绕在一起造成血液无法流通,最终坏死。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起腹膜炎。

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很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者感冒引起腹泻,肠道壁的淋巴结肿大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的。这种疾病常见于3~9个月的男孩,孩子过了2岁基本上就很少见了,过了4岁基本不会再患有此病。

症状表现

孩子出现间歇性的剧烈哭泣、有血便

健康的孩子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剧烈哭泣,停止后间隔10~30分钟再次反复。

孩子可能表现为脸色灰白、呕吐,粪便呈番茄酱状混有血液。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血便,需要到医院进行灌肠。

治疗护理

早期发现及时就医,可以采用高压灌肠

套叠的小肠如果血流不畅,很容易导致肠坏死,需要紧急救治。

发病24小时内可以通过普通灌肠或高压灌肠(从肛门高压灌入空气)疏通套叠的肠道。疏通后需要在医院观察1日左右。如果发病超过24小时,出现肠坏死,则需要手术切除坏死部分。

另外在反复发生肠套叠后肠壁容易长息肉,根据检查结果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16 急性呕吐、腹泻(胃肠炎)

腹泻、并伴有呕吐

发病原因

胃肠受到病毒感染发炎

胃肠炎是指胃、肠急性发炎,一般多由于胃肠受到病毒感染所致。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很容易发展成重症,需要特别注意。

症状表现

基本都表现为“胃肠感冒”

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粪便很稀,常混有黏液、血液。由于致病病菌不同,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

治疗护理

根据症状进行治疗

根据致病毒种类以及症状表现,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及止泻药等。同时还要给孩子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17 轮状病毒肠炎

食物内的细菌引起的肠胃炎

发病原因

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

这是一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由于粪便呈白色,又称为白色便性下痢。同时又由于多发于冬季,也称为冬季腹泻。但是最近这种疾病在冬季已经很少出现了。

这种疾病常见于2岁左右的孩子,是一种比比较典型的儿童腹泻。

以粪便为媒介通过手口传播。照顾孩子的妈妈们请一定要注意勤洗手,特别是在给孩子换尿布后,更要用肥皂多洗一会仔细消毒。

症状表现

突然呕吐后出现剧烈的腹泻

一般在在剧烈的呕吐后不久开始出现剧烈的腹泻现象。有时还伴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有的孩子则只表现为呕吐、腹泻,没有其他症状。

呕吐一般持续1~2日,之后腹泻开始逐渐严重,甚至达到1天10次以上。并且粪便呈白色,像淘米水一样,还有酸味。孩子由于腹痛,精神状态和情绪都不佳。

腹泻在持续3~4日后开始逐渐好转,基本上1周左右粪便开始正常。

由于呕吐和腹泻大量使水分流失,孩子很容易脱水,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

治疗护理

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

这种疾病和一般的腹泻不同,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儿科就诊。

除向医生详细说明排泄物的形状、次数外,最好携带沾有孩子腹泻物的尿布给医生诊断作为参考。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并无特效药,医生会给患者使用如止泻、止吐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18 慢性乳儿腹泻

腹泻持续、体重减轻

发病原因

急性腹泻后开始出现持续性腹泻

由于感冒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后,孩子出现经常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

症状表现

孩子在喝奶粉、牛奶或食用特定食品后出现腹泻

腹泻持续时间长可能是乳糖不耐受腹泻或者是过敏性腹泻。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是体内不存在分解乳糖所需要的乳糖酶或含量不足引起腹泻。

由于在肠道内无法分解乳糖,小肠就无法吸收奶粉、牛奶、乳制品中的营养成分而出现腹泻、呕吐现象。这种疾病大部分都是由于腹泻持续时间长引起肠黏膜发炎导致的。

过敏性腹泻是过敏性体质的孩子在食用了特定的食品后,消化道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腹泻。同时还会出现腹痛、呕吐、荨麻疹、湿疹、哮喘等过敏性反应。

治疗护理

腹泻持续时间长则需要就诊、对症治疗

孩子如果出现长时间腹泻、体重减轻,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如果是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含乳糖分解酶的药物,以及不含乳糖的特殊奶粉。

同时在断乳期要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乳制品。

腹泻原因如果是食物引起的过敏,需要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查明过敏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食物疗法。

19 食物中毒

伴有呕吐、严重腹泻的胃肠炎

发病原因

食物内的细菌引起的肠胃感染

肉、生鱼或者不新鲜的食物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由于致病菌的不同,发病时间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有腹痛、腹泻、呕吐的症状。有的还有发热、便血的现象。

症状表现

血便、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主要致病菌有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肠杆菌等,症状各异。

沙门菌肠炎。人在食用了沾有此种病菌的食物时均可受到感染。从感染到发病一般在8~48小时以内。症状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

空肠弯曲菌肠炎。未完全煮熟的肉、鸡蛋、香肠、熟食以及宠物的粪便都可能含有此种细菌。潜伏期在3~5日。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并且伴有血便、腹痛、发热、呕吐等。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通过食物、熟食制品都可传播。

潜伏期在1~6个小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等。

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主要通过未经过充分煮熟的肉、蔬菜等传播。潜伏期在3~9日。症状表现为剧烈腹痛、鲜红色血便。细菌毒素造成血小板减少并引起贫血、肾功能低下、痉挛等疾病。

治疗护理

怀疑出现食物中毒时需要就诊

孩子如果反复出现腹泻、呕吐时,很可能是食物中毒,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特别是在孩子出现脸色发青、疲倦、有血便时,更要紧急就医。

治疗一般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在家看护时要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防止发生脱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