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养生与健康
15068000000001

第1章 中医心理学简况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古代哲学,当时已形成了心理学的思想,秋春战国时期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相续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用“心”来表示人的智慧,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同时治疗心理疾病。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种理论。

形神合一论——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内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具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

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称为“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

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联系。

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思、忧、恐”称之“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功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发生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盛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

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心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病种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如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噩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