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点亮孩子心灵的智慧故事
15069100000027

第27章 智破蛮俗

诸葛亮带兵安定了南方,班师回朝的时候,部落的首领和百姓们,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当蜀兵走到泸水河边,正赶上河水暴涨,浪激湍涡,连鹅毛也沉底,没法渡过。他问当地的百姓,都说:“我们这里有个规矩,每逢山洪暴发,都要祭尊河神,才能过河。”

诸葛亮问:“怎么个祭法?”

提起这事,众百姓马上就低头敛眉,不敢吱声。一个年纪大的首领说:“要祭河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祭礼要非常珍贵才行,所以十分难办。”

“这有什么难办的,所需的费用,全由我军中所出就是了。”

“我们说的不是香、蜡、纸钱,也不是血酒和供品。”

诸葛亮忙问:“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啊?”

那首领吞吞吐吐地说:“要还黑、白二将,七七四十九颗人头。”

诸葛亮一听,头皮猛一紧,怪不得刚才提起祭河神的事儿,众百姓都面带惧色,原来这个风俗太野蛮了。如果不想个法子消除,不知要造多大的孽啊!他一时没有想出万全之策,只好拱手告辞,待第二天再议。

第二天天刚亮,泸水河边篝火熊熊,聚起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原来,头天晚上,部落的首领为报答诸葛丞相的大恩大德,决定按祖先遗留下来的祭祀方法来祭奠河神,保佑蜀兵速过泸水河。只听铜鼓沉闷地敲过,四十九个巫师手擎明晃晃的鬼头大刀,押着四十九个小伙子走近了篝火旁;一个白胡子老头左手牵一条黑牛,右手拉一只白羊殿后。旗幡一展,巫师嘟嘟囔囔念起咒语,用滚沸的热酒先洒过鬼头刀,然后灌进被押的小伙子们的嘴中。小伙子们的父母兄弟挤在人前,双泪长流,不敢放出悲声,一些婆婆姑娘怕见血腥场面,捂住了两眼。一阵锣响,巫师们扬起了鬼头刀。恰好,诸葛亮赶到,猛地大喝一声:“且慢!”

诸葛亮这一喊,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直盯盯地望着他,不知有何吩咐。

诸葛亮快步上前,亲手解下那四十九个小伙子身上的绳索,说:“过去我们兵戎相见,现在亲如一家,要让子孙万代友好下去,我想就各出一半祭礼,来祭奠河神吧!既然大家一片诚心,由你们出黑、白二将,这四十九颗人头嘛,就由我们包了。”

部落首领执意要全包祭礼,诸葛亮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祭礼二一添作五最合情理,就分头准备吧!”

百姓们听说诸葛亮亲出祭礼来祭奠河神,都觉得十分荣光。按照盟约,部落首领当下宰了那头黑牛和一只白羊,交给了诸葛亮。他火速集合火头军将这黑牛和白羊抬进厨房,剁成肉泥,弄来面粉捏成面团子,仿照人头的样子,一共做了七七四十九个肉馅面皮的大面团子,然后用蒸笼蒸熟。不等揭开蒸笼,窜出来的肉香、面粉香诱得人直咽口水。

诸葛亮把蒸好的面团子摆在“流马”身上,亲自和大家一起祭拜河神。仪式完毕,他命蜀兵乘着“流马”过河。等大军过河完毕,对送行的百姓们说:“这些白面人头,河神已经享用过了,现在大家把它分吃了,一定能消灾灭病。”

众人一尝,果然美味爽口。那四十九位被救下来的小伙子欢喜得不知怎么好,把诸葛丞相捧起老高。很多人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从那以后,这种面食不仅成了祭神的供品,而且成了传统的食品。因为是诸葛亮智破蛮夷部落野蛮风俗,代替人头做出来的,开始人们就叫它“蛮头”,诸葛亮觉得这只不过是自己急中生智,想起小时候吃母亲做的野菜团子的缘故。常说“吃蛮头”,对少数民族不尊敬,就改称为“馒头”。蛮夷部落看到这种面食,保护了不少的儿子,就把它叫做“保子”。这事传久了,人们便把蒸的面团子,包馅的叫“包子”,不包馅的叫“馒头”。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誉为“智慧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