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点亮孩子心灵的智慧故事
15069100000074

第74章 智服太子

乾隆皇帝共有17位皇子,但有的年幼夭折,有的身残智缺,为了大清江山永固,他选来拔去,便将皇十五子顒琰密定为太子,并选拔学识渊博的大臣做皇太子的师傅,加以教导。无奈顒琰从小娇生惯养,野马无缰,自恃有点儿小聪明,也不知换了多少个侍讲、侍读、太子太傅,都被他撵跑了。

乾隆见此,心中非常着急。

一天,乾隆又在为顒琰选择师傅的事长吁短叹。官拜九门提督的乾隆义子和珅灵机一动,奏道:“启奏万岁,微臣保举一人,不知主子意下如何?”

乾隆道:“珅儿,何不快快说来。”

和珅奏道:“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万岁爷所器重的关东才子,现任翰林院三通馆编修王尔烈。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落笔万言,潇潇洒洒,大有曹子建之才干,宋祁之智慧,而且性情耿直,秉赋忠正。如用此人为皇子之师,岂不万无一失。”

乾隆一听,一拍龙案道:“对呀,朕怎么就没有想起来呢?他的才学朕是知道的。好,就这么定了。快传旨宣王尔烈进宫,朕要当面交待他。”

和珅见乾隆将此事定下,心中暗自得意:“这个关东来的老夫子,遇事动不动就与我作对,今儿个我给你使下绊子,弄个棘手的差事将你拴上。你要教好了皇子,我也有进荐之功;你要是教不好皇子,违背了圣意,到时找机会收拾你易如反掌。这样以来,你王尔烈就被我玩在手掌之中了。”

当时,王尔烈正在三通馆伏案纂修进献的《四库全书》入选原书,突然被宣进大内。乾隆当朝宣召王尔烈为侍读。

王尔烈急忙跪告:“皇上圣恩,微臣愚笨无识,恐延误了皇子的颖慧天资,岂不是弥天之罪过。”

乾隆笑道:“此意非朕本人,圣母太后也有此心,而且多次对朕说过了一定要请王爱卿做顒琰师傅,才肯放心。若他人来教授这个皇孙,她老人家实在难以放心啊!”

太后听了,也笑道:“自从你殿试取中传胪,我心中就有了你这个世间奇才的学士。上年我寿诞之日你送的祝寿诗,字字玑珠,忠贞之心尽含其中。现今教授我皇孙顒琰这事,如不是你,还能有谁?”

王尔烈此时见当今圣上和皇太后一片赤诚,心中油然升起一股热浪,当即叩首谢恩道:“承蒙圣母、圣上垂爱,委以重任教授皇子,此乃定国安邦、继先承后之大事,臣定尽心竭力以尽天职。只是皇子是凤子龙孙,是微臣的主子,倘若不听臣的教诲,又如何是好?”

乾隆道:“王爱卿不必担心,朕为你做主。但可有一件,师道必严,师道不严则不威,不威则令不行、教不诲也。”于是,随即召顒琰,令他拜认师傅。

乾隆当面封王尔烈为侍读大学士,并对顒琰道:“这个师傅不同别人,你要唯命是听,不准越规。虽然你是皇子,然在圣先师牌位前,他有责罚你的权利。”

顒琰一看王尔烈貌不出众,相不惊人,穿着打扮也不过是关东土相,心中很不自在。可父皇当面交代这老夫子有责罚自己的权利,小眼珠瞪着,表现出不服气的神色。

皇太后见顒琰如此模样,怕王尔烈又会像先前那些师傅一样被撵走,当即授王尔烈龙板一块,若顒琰不服管教,有权代施家法。

王尔烈领旨教授顒琰,尽心竭力,整天看着这位皇子,不学不行,不写不行,管教甚严。这样,顒琰像烈马被套上了笼头,十分不自在,每每想发难,可一见到那祖传的龙板,就心惊胆战,不敢造次。但他内心十分不服气,总想找碴儿撵走这个关东老夫子。

这天,王尔烈写了“明月叫天边,黄犬卧花心”两句,让顒琰联句。

顒琰一看这个文题,便大笑道:“师傅你这是胡说八道。虽然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怎会有‘月在天边叫,犬在花心卧’的道理?”

王尔烈启发道:“常言未读万卷书,难识万里路,没走万里路,不知天地之大、万物之众、无奇不有,不见则为不知也。”

顒琰想到这下可抓住了王尔烈的小辫子,得理不饶人。他根本没将师傅的话听进去,嘴一撇,冷笑几声,就回宫去到乾隆处告御状。

乾隆一听,连声道:“王尔烈呀王尔烈,你这位老夫子怎么连这点儿小事都不明白,月亮能在天边叫吗?狗能卧在花心吗?待朕一问。”他召来王尔烈就问:“王爱卿,你所出的文题是不是弄错了?”

“怎么错了?”

“只有‘明月天边照,黄犬卧花荫’才是正理。”

王尔烈奏道:“启禀我主,天地万物不知者甚矣,岂可坐在家里枉言吗?”

乾隆一听愣住了,道:“王爱卿,你说此句可有出处?”

“臣奏请圣上,命皇子去川南蒙山走一趟,便可知分晓。”

“出处在哪里?”

“不仅是寻找出处,也使皇子经受一番民情的体察。”

乾隆道:“那就依爱卿之意。”

王尔烈又奏道:“圣上,我还有一个请求,自古以来,蜀士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唐朝白乐天那‘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有口皆碑,想请求皇子去蒙山,将蒙山茶带回几片,再把扬子江水灌回几瓶,以作沏茶用。”

乾隆准奏。

于是,顒琰带着几名随从,微服简装来到蒙山,住在山顶上青云寺。

寺里的方丈是志空和尚。

顒琰观罢山景,想起了师傅王尔烈所出的文题,并要到这里来寻访,想必是能够得到解答了。于是,他向志空老和尚问道:“老师父,听说这里有一奇景,称之为‘明月叫天边’。我真有些不明白,这明月能在天边叫吗?是不是应为明月照天边?”

老和尚双手合一答道:“阿弥陀佛,施主所说的明月,乃是本寺树上的一种鸟。它为黄顶翠尾,蓝胸红嘴,叫声清脆,在月光下尤为动听。此鸟在松林中飞翔,喜食松子,每食一粒,跳荡一下。每跳荡一下,便叫一声。其叫声婉转动人,非常悦耳,施主可到庙后松林中一看。”

老和尚带领顒琰来到庙后松林,只见树上的翠鸟啼叫十分动人。

老和尚指着翠鸟对顒琰道:“你看雀的前胸脯长一个白圈,白亮如明月,所以称它为‘明月’。”

顒琰一听,才清楚“明月叫天边”确实言之有据。紧接着,他又问道:“老师父,‘黄犬卧花心’可有出处吗?”

老和尚听了笑道:“施主有所不知,在蒙山这里,黄犬可不是黄狗啊。此处的黄犬,乃是一种蜜蜂。它在茶花盛开季节,便卧在花心采蜜。这种蜜蜂,黄膀黄翅,黄腹黄背,黄顶黄尾,那颜色很像黄犬,故获此名。”

老和尚说着,又引顒琰来到庙后茶林,眼见那茶花竞放,斑斑灿灿。再一细看,每朵花都是五瓣,花心处正落着一只只黄色的蜜蜂。

老和尚指着茶花心中的黄色蜜蜂对顒琰道:“你看,它像狗不像狗?你看,这是不是‘黄犬卧花心’?”

顒琰一看才口服心服,感到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他得知了两个文题的出处后,忽地又想起了王尔烈让带回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水的事,随即请教志空老和尚。

老和尚道:“这蒙山位于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山势巍峨,绝壑飞瀑,林木苍翠,烟雨不断,乃茶树生长的风水宝地。这蒙山顶茶乃仙人携灵苕之种,植于峰峦之中,虽高不盈尺,但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世称这种仙茶为‘口茶’。这种‘口茶’得之实在不易。每年,要在‘雨水’过后不久方能采。采的时候,只能由童男童女来采那一芽一叶初展的嫩尖。这种茶叶,采下树来后,要立即放在口里含着。直含到山下后,才能由口里吐出来,在明丽的阳光下晾晒。要晾晒九遍,不要使它改色,还要让它晾干晒透。在存放时,要使它不受潮湿,不要捂了,免得发霉。这种茶,是举世罕见的绝品,香味悠长,有九思不得一忘之作用。有诗称赞为‘旧谱最称蒙山味,霞芽云液胜醍醐’。不过,这种茶,由于这些年来,采茶人草率从事,世上几乎已经很少见了。”

志空和尚说着,从青云寺内香案上存放的“口茶”中,给顒琰包了九片。

顒琰见志空老和尚所包茶叶为九片,知道志空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世,用“九五”之尊的礼数相待。此次来青云寺见老和尚的举动,足见他知识宽广、智慧高明,因此越发尊重起老和尚来,又问怎么取那扬子江心水为好。

老和尚道:“你要取那扬子江心水,不能在此处取。此处山高水响,凉冷过甚,不易煮沸,不宜泡茶,更不适宜泡这名贵的‘口茶’。你得到苏州金山寺底下去取。那地方江水中间打漩处的水最宜,用此水沏这‘口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切记左岸的水不能要,右岸的水也不能要,一定要取江心打漩中的水,用它沏茶,茶花能开,茶香能放出。这叫‘奇水沏佳茶,鼎茗扬天下’。”

顒琰听了,更是刻骨铭心。他辞别了志空老和尚向苏州金山寺赶去。

顒琰在路上心想:这个王尔烈真是知识渊博,坐在屋中便知天下事。好啊,我倒要试试他如何认得出扬子江心水。他分别从左岸、右岸和江心各灌了一瓶水,回到京城。

恰巧,这天乾隆正在御书房与王尔烈对弈。顒琰走进来施礼后,禀明远游所见。乾隆大喜,遂让太监速用扬子江水沏那“口茶”。

顒琰早有心要试试王尔烈,遂交给太监一瓶左岸江水。

不多一会儿,水已烧开。太监沏上一碗茶。

王尔烈一看,茶叶无色,散在玉碗中由右向左转,就知道不是扬子江心水。于是,他便道:“此非扬子江心水也!”

“怎么见得?”乾隆问。

“此乃扬子江左岸之水也!”

乾隆惊问:“王爱卿,你怎能认得出来呢?”

王尔烈指着玉碗道:“万岁,左岸为南岸,日由南照,有岸相罩,不见阳光,南水属阴,水质沉重,沉浊过多,冲力过弱,故冲不开茶。且左漩,知其左岸也。”

乾隆一看,果然是茶叶未开,水内发浑,遂让顒琰拿出扬子江心水让太监煮沸沏茶。

不多一会儿,水又烧开了。

太监又沏了一碗茶。

王尔烈看了,见茶叶无色,散在玉碗中由左向右转,知道仍不是扬子江心水。于是,他便道:“此也非扬子江心水也!”

“怎么见得?”乾隆问。

“此乃扬子江右岸之水也。”

乾隆又惊问道:“王爱卿,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王尔烈说出缘由后,乾隆大异,再命顒琰拿出最后一瓶扬子江心水煮沸沏茶。

不多一会儿,水烧开了。太监再次沏上一碗茶。

王尔烈一见茶叶有色,散在玉碗里,于中间旋转,知道是扬子江心水了。于是,他高兴地道:“此乃扬子江心水也!”

乾隆细看这扬子江心水所沏的蒙山顶“口茶”清碧如玉,鲜香俱佳,不禁赞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荣中故旧是蒙山。”

顒琰亲眼所见王尔烈如此博学,十分折服,赶快捧上所沏的“口茶”,恭恭敬敬地奉上,并行拜师大礼。

乾隆见十五皇子出游后判若两人,心中大悦,对顒琰说:“皇儿此次远游,见识了世面,长进不小哩!”

顒琰道:“最使我长见识的是师傅的才学。”于是,他将蒙山青云寺方丈志空老和尚点破文题,自己自作聪明考试师傅的事说了一遍。

乾隆见三沏“口茶”,顒琰折服了王尔烈,高兴地道:“王爱卿,皇子对你已经心服口服,这下不用龙板也好教授了!”

这席话,说得君臣乐哈哈。

从此,顒琰在王尔烈的教授下,日益长进,为后来继承皇位治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尔烈:清朝著名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