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从吃奶到吃饭
15070800000014

第14章 婴幼儿喂养的基本过程

特别提示:婴幼儿喂养的阶段性

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之后,为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营养充足母乳之外的辅食,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出生的第二年。在6个月到1周岁之间的过渡期,消化器官发育成熟,乳齿逐渐长出,此时小宝宝便应尝试固体食物。同时为了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食物的选择应当多样化,动物性食物的比例适当增加。到1岁以后的成长期,小宝宝应当开始享用家庭食物。在添加固体食物过程中,大人要逐渐减少用奶瓶喂食的次数,改用碗、小勺、杯子等餐具进食。

一、0~6个月婴儿的全部饮食

——母乳或配方奶

1.纯母乳喂养和持续的时间

母乳喂养应在生后半小时内尽早开始,从出生到生后直至4~6个月尽量做到纯母乳喂养。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母乳以外的食品都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营养物质的摄入。母乳以外的水和食品,例如米汁、果汁的营养价值远远比不上母乳的营养价值。虽然母乳喂养的优点已被大部分母亲所认识,并且准备或开始给婴儿喂哺母乳,但最后还是有很多母亲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母乳喂养。

2.产后尽早开奶,初乳的营养最好

妈妈产后头几天所分泌的乳汁称之为初乳,这些奶水比较日后分泌的奶水显得黄、浓且量较少,但却能满足新生儿的需求。初乳较成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与乳糖较低,适合于婴儿消化特点。初乳含有较多的抗体与活的生物因子,初乳蛋白质高主要含大量免疫球蛋白,蛋白质中70%为乳清蛋白,酪蛋白较少。这些物质就像给婴儿打了预防针,能够保护他抵抗大多数日后可能遇到的细菌与病毒。而且,初乳有如轻泻剂,可以帮助婴儿排出胎便,可以预防日后出现的黄疸。

3.频繁的母乳喂养

因为新生婴儿的胃的容量大约只有1/4杯子奶量(50毫升),因此婴儿经常饥饿,这就需要频繁喂养,每90分钟到2小时喂一次。当宝宝出现饥饿的暗示时,例如吸吮他的嘴唇、手指或小拳头时,试着在他开始哭闹之前就做好喂奶的准备。频繁喂养不会宠坏宝宝,他会让你学会如何了解宝宝的需要。频繁的母乳喂养会使你有许多机会使你与你的宝宝得到放松。频繁的哺乳对你的乳汁充足分泌和宝宝体重的增加很重要。过一段时间,他会慢慢变得有规律,通常3~4小时喂一次。

4.不宜过早断掉母乳

通常情况下,宝宝在1~2岁断奶是正常的。此时宝宝的消化器官发育渐趋完善,咀嚼和消化功能增强,能适应断奶了。在此期间,在正常母乳喂养的前提下,宝宝能够做到一日三餐,合理膳食,此时母乳仍然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物,在这种情况下,母乳吃到出生后第二年是可能的。宝宝长时间吃母乳惟一要注意的是宝宝过分依赖母乳,如果宝宝2岁了还离不开奶瓶,或只吃母乳不吃其他食品,原因就在于妈妈没有把握住断奶期过程中添加辅食的时机。辅食没有添加或添加过晚,会让宝宝从心理上对它不认可,在触觉和味觉上有生疏感,最终导致吃辅食困难。

5.防止过度喂养

通过在正常生长曲线上连续记录婴儿体重的监测很容易发现体重增长是否过快。由于肥胖问题可能开始于婴儿期的过度进食,所以尝试控制体重的增长是有意义的,尤其是父母双方都肥胖的婴儿(这样的婴儿肥胖的几率达80%)。应回顾超重婴儿每天的摄食情况,鼓励父母控制喂养量。辅食添加一定要在适当的时间并且量要适度。过快生长的宝宝所添加辅食的首选种类应当是低热卡的菜泥而不是蛋黄和米粉。

二、6~12个月婴儿母乳喂养与辅食的统一

1.开始的辅食不能影响吃奶量

如果6个月之内,母乳充足或配方奶喂养使宝宝生长状况良好,也就是说精神好、睡眠好、体重增加正常,此时不必着急添加辅食;应当好好把母乳或配方奶吃好、尽可能吃得充足。如果母亲希望早些尝试一些辅食,那么量一定不能多,次数仅1~2次即可。在此阶段,乳类仍是宝宝最理想的食物,而不是辅食;如果辅食影响了吃奶的兴趣和吃奶量,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时候你给宝宝选择的各种辅食其营养价值可能都比不上母乳。

2.循序渐进的过程

宝宝做好开始喂辅食的准备,通常在6个月左右。一次只能介绍一种新食物,添加辅食过快过量,会加大宝宝肠胃负担,引起吐奶或腹泻。添加辅食最好安排在宝宝喝奶之前,这样不会因为饱胀感而无兴趣尝试辅食。也可以在宝宝吃奶后紧接着喂几勺米粉,这样可以避免两次喂奶中间添加辅食而对下一次吃奶的影响。将食物盛在碗内,用小匙一口口地喂,开始时一次只能一茶匙,逐渐增加辅食的量。当宝宝具有一定的抓握力后,可鼓励他自己拿小匙,让宝宝渐渐适应成人的饮食方式。如果宝宝性格比较温和、吃东西速度比较慢,千万不要责备和催促,以免引起他对进餐的厌恶。你和宝宝的情绪都会影响宝宝对新食品的兴趣。

3.吃“手指抓取食物”是个阶段性标示

到8个月时,婴儿如想通过吃米粥这类食物来达到能量和营养素的全部要求会显得力不从心。8个月以后婴儿的生理功能与吃饭的能力已逐渐适应了一些固体食品,例如小块的面包、馒头、细面条都是极好的选择。大约8个月时,这时最理想的食物是可以用手指抓取的食物,即手指方便抓握的固体食品,无疑它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要明显高于泥糊状半固态食物。宝宝在吃这些“手指抓取食物”时大多仅仅经过口唇、舌头的搅拌而并未经过牙齿的咀嚼直接吞咽下去,但也完全可以被消化掉。因此,8个月左右的宝宝是否开始吃“手指抓取食物”是评估辅食添加是否合理的阶段性标示,它标示着宝宝这一阶段的食物和喂养方式是否合理。

4.有耐心、不放弃

第一次吃新的食品时,宝宝可能会吐出来,这是因为他还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但并不表示他不喜欢。即使宝宝不喜欢某种口味的辅食,也不应该放弃,还要让宝宝多尝尝这种口味。宝宝接受一种新食物往往要反复尝试十次以上,因此需要父母有耐心。选择在宝宝心情好而且不太饿的时候添加,并且多多鼓励。不要强迫喂他吃,可以等第二天再试一试,如果宝宝还是拒绝,那就干脆过两三个星期后再试。坚持让宝宝尝试不同口味的新食物,是避免宝宝偏食的一种好方法。

三、1~3岁幼儿从辅食添加到家庭饭菜

1.婴幼儿进食量的自我调控

幼儿期和成人期肥胖与儿童早期营养状况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很多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婴儿期的饮食营养有一定的相关性。许多发达国家近几年也在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提出了相关条款,以指导婴儿健康饮食,预防可能发生的成人期慢性病。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的《儿童和青少年膳食推荐》在2岁以下婴幼儿指南中提出,对婴儿发出的吃饱信号要给予反应,不要给婴儿吃得过饱,婴幼儿对总能量摄入可以自我调控,如果孩子不饿时不要强迫进食。其中还具体描述了一些婴儿饥饿或吃饱的信号,可以供家长或婴儿看护人参考。

2.在良好环境下规律进食

很多家长在给婴儿添加新的食物时,常常喂一两次婴儿拒绝吃后就放弃了。婴儿接受一种新的食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不妨坚持一下,多尝试几次。喂水等液体时,家长可以帮助婴儿用杯子饮用。用食物作为奖励的方式并不利于儿童和家长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建议家长要避免用食物作为奖励,可以用表扬和拥抱作为奖励。家长要鼓励儿童多进行有益的体力活动,而不鼓励2岁以下儿童看电视,或边看电视边吃饭,以预防肥胖。

3.适量刺激未尝不是好事

一些医生会告诫家长,防止孩子过敏或对肉食不消化的最佳方法是只给婴儿吃温和、少刺激的食物。但是研究发现,没有证据显示对无家族食物过敏史的孩子也有必要这样做。一些经验显示只吃无刺激食物反倒会导致孩子更容易过敏。就像打疫苗一样,适量刺激未尝不是好事。有的经济富裕家庭他们只习惯喂婴儿少数几种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其实,大多数婴儿6个月大时就可以安全进食多种食物,给孩子提供多样化食物有助于他们长大后适应不同种类的食品。

4.喂养行为应遵循社会心理学原则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父母应当掌握帮助喂养与自己动手吃饭之间的关系。积极的口头鼓励,而不是口头或身体上的强迫。具有保护性和舒适的喂养环境。了解孩子的特性,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气氛。改进辅食喂养行为,不应仅注意喂养人,更应关注整个家庭。

注意喂养时孩子与大人的相互作用,帮助大些的孩子进餐,让孩子有饥饿感。进餐时应鼓励,缓慢而有耐心,不可强迫。当孩子拒绝某些混合食物时,可逐一品尝,进餐时尽可能不分散注意力,进餐时也是面对面亲切交谈的好机会。逐步增加辅食的干硬程度和品种,以适应营养和吃饭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常见问题

1.2~4个月婴儿喂养问题及其建议

理想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

问题:不能做到纯母乳喂养。

建议:多次按需母乳喂养,每天至少8次,4个月前只喂母乳,停止喂其他食物如糖水、果汁、米汁、配方奶。

问题:母亲试图纯母乳喂养,但感觉母乳不足。

建议:保持正确喂奶姿势,增加哺乳次数和每次喂奶时间。

问题:由于母亲工作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

建议:在出外工作前后及每天晚上都要尽可能母乳喂养,把母乳挤在一个容器中,在母亲不在时用勺子和杯喂。

问题:因孩子有病停止母乳喂养。

建议:孩子患病时应更频繁地母乳喂养,否则孩子的体质会减弱。

问题:孩子用奶瓶喂养。

建议:增加母乳喂养,逐渐停止奶瓶喂养,如无法避免(如母亲无母乳),正确使用杯子和勺子喂配方奶。

2.4~6个月婴儿喂养问题及其建议

理想喂养方式:继续纯母乳喂养,如孩子有以下情况(在母乳喂养后每天发生一到两次),则开始辅食添加:对半固体食物有兴趣,或母乳喂养后出现饥饿,或儿童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

问题:母乳喂养被其他食物替代或减少得太快。

建议:无论白天或夜晚,按需给予母乳,如孩子仍显得饥饿,母乳喂养后给予辅食。

问题:孩子已用奶瓶喂养。

建议:停用奶瓶,用杯子和勺子替代。

3.6~12月龄婴儿喂养问题及其建议

理想喂养方式:继续母乳喂养,如喂母乳,一日添加辅食3次;如无母乳,一日添加辅食5次,每次辅食量建议如下:6、7、8、9、10至11个月婴儿每次分别喂6、7、8、9、10、11勺(1勺大约15克)。

注意辅食的多样性,不能因为婴儿的一次拒绝而放弃,重复给予20次以上,可增加接受的机会。食物的性质适合年龄的需要,不过稀或过稠。练习自己用手指抓食物吃,培养动作的协调性。按需喂养,固定喂养人,喂养时注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如目光接触、微笑、点头。

除配方奶和水可以用奶瓶来喂食外,全部的食物都用勺子来喂,孩子需要用勺子来学习吃饭,任何情况下不要使用婴儿奶瓶喂食食物。

问题:由于添加辅食停止母乳喂养。

建议:配合辅食继续母乳喂养。

问题:未开始辅食喂养或辅食营养成分太低。

建议:给予类似水果泥、米粉和果泥的混合物,改善辅食质量,加入蛋白质如肉、蛋等,采用固体或半固体形式给予辅食。

问题:辅食的量不够(次数或每餐的量少于该年龄的推荐量)。

建议:增加辅食量,每餐额外增加一勺食物,直至达到推荐水平。

问题:孩子食入食物的次数及量达到推荐水平,但种类太少。

建议:每天每餐变化食物的种类,如米饭/土豆+鸡肉/鸡蛋/豆腐+绿叶蔬菜/红色蔬菜+椰子油。

问题:孩子已用奶瓶喂养。

建议:停用奶瓶,用杯子和勺子替代。

4.1~3岁婴儿喂养问题及其建议

理想喂养方式:继续母乳喂养,应用家庭普通饭菜加额外食物,每日至少5次,例如每餐至少10勺。

问题:由于给予家庭饮食,母亲停止母乳喂养。

建议:直至2岁尽量继续母乳喂养,如有可能,重新尝试母乳喂养。

问题:尚未给予孩子家庭饮食。

建议:给予孩子家庭饮食,如:米、豆腐、鸡、肉、蛋、蔬菜、汤等。给予有营养的零食,如香蕉等。

问题:孩子开始吃家庭饭菜,但种类少,营养成分低。

建议:通过增加蛋白质来源,如:牛肉、豆腐、蛋、鸡肉,来改进近期所给食物的质量,改变孩子食物的种类,每天每餐变化不同的食物。给予高能量的零食,如香蕉等。

问题:孩子喂养量不充足(如每日少于5次或每次少于10勺)。

建议:额外加一餐,慢慢增加餐次,直至每日吃5次,每餐额外增加一勺食物直至每餐10勺,每日至少2次营养零食。

5.学龄前儿童营养的需求

学龄前时期的小儿生长速度比前一阶段要慢一些,但他们仍在继续生长发育,大脑的发育日趋完善,随年龄增长,由于活动量增大了,营养素的需求也必然增多。

学龄前儿童在饮食中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在食物中主要存在于谷类食物、豆类食物、动物性食物中。学龄前儿童每日必须供给250毫升牛乳或1~2两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钙800毫克,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菜等。提倡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从而有助于钙的吸收。

蔬菜和水果是食物中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应选择一些绿叶蔬菜,如小白菜、油菜、苋菜、菠菜等。同时多吃一些生的蔬菜如西红柿及水果等,平均每人每天应供给200~300克蔬菜为宜。

二、生理与营养学知识

1.低盐饮食,不限制脂肪摄入

对于成年人,降低膳食中钠的摄入可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婴儿,限制食物中钠的摄入更为重要。因为婴儿肾脏功能还未发育完善,摄入过多食盐可能会危及婴儿的健康。婴儿到1岁时应该能适应多种食物了,并且食物质地也应该从泥糊状或颗粒状食物过渡到固体状,而其中的盐也会随之而来。

大多数国家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建议,对于婴儿不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脱脂或半脱脂牛奶并不适于2岁以下儿童。对于0~6个月的婴儿,脂肪是重要的能量来源,用母乳或婴儿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由脂肪提供的能量约占总食物摄入能量的50%。6~24个月前,婴幼儿摄入的脂肪供能也要达到总能量的40%左右。而成人这一摄入量推荐为30%。

2.市场上的配方奶粉

以牛奶为基质的婴幼儿配方奶将牛奶经过适当处理,使其与母乳接近,并与孩子的月龄和生理状况相符,配方奶粉它将较大的牛奶蛋白分子分解成较小的片段,以使宝宝更加容易消化。为了避免孩子的湿疹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目前有一种新的水解蛋白奶粉,它又分为完全水解和适度水解蛋白奶粉,前者用于治疗目的,而后者主要用于预防。

3.为什么1岁的孩子还不会吃饭

1岁左右的宝宝大多已学会啃、咀嚼和吞咽的吃饭技能。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吃了比较硬些的普通饭菜后就含在嘴里,有的甚至出现恶心或者都吐了出来。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吃稀软流质食物时间太久,没有抓紧时机(咀嚼、吞咽敏感时期在6~8个月)训练这种技能,自然,这些孩子的营养摄入往往无法达到要求。一些家长常常把宝宝的食物用粉碎机打得很细,宝宝吃起来很容易,恰恰是这一做法剥夺了孩子学习吃固体食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