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创造性思维40法
15071300000024

第24章 情感思维法

(一)概念

情感思维法也叫“情境思维法”。在从事带有情感色彩的创造时,寻找与课题有关的情境,进入情境,带着激情进行创造。

(二)应用范围

情感思维法主要应用于文艺创作,如音乐、诗歌、雕塑、绘画以及演员的艺术表演等。

(三)举例说明

“例1”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7月14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工人、贫农、手工业者攻占了法国封建专制的堡垒——巴士底狱。制宪会议根据法国革命群众的愿望,于8月26日发表了《人权宣言》,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废除封建等级制。法国和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们内外勾结,策划武装干涉。1792年4月,奥地利、普鲁士两国侵略法国的战争爆发,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写信给她的哥哥奥地利皇帝,密告法军的作战计划。奥普联军了解到法军的部署,乘虚而入,很快就打到巴黎附近。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危急关头,全国各地纷纷组织义勇军,奔赴巴黎前线抗敌。法国斯特拉斯堡州第埃脱利镇的义勇军组成了,镇长决定召开一次誓师大会。他想,誓师总得要有一首激励士气的战歌,于是他找到了会写谱、会作曲的义勇军青年战士鲁日·德·利尔。他取出仅有的一瓶葡萄酒招待德·利尔,镇长说:“你应当从这最后几滴酒中获得启示,谱写一首从人民心灵中喷涌出来、给人民的心灵带来振奋的歌曲。”德·利尔深受感动,回到寝室连夜作词、作曲。第二天早晨,誓师大会召开了。德·利尔唱出了一首激奋昂扬的战歌:

“起来,祖国的孩子们!

光荣的日子已经来到。

专制者在反对我们,

他们扯起了血腥的旗号。

你听,在我们家园,

那些凶残的干涉军在嚎叫。

他们一直逼到我们跟前,

把咱们的妻子和儿子都扼死了。

公民们!拿起武器,组织起战斗队伍!

前进!前进!

让侵略者的污血灌溉我们的田地……”

义勇军战士们听了非常激动,纷纷传唱,并把这首战歌取名为《莱茵军战歌》。在进军路上,马赛来的义勇军齐声高唱这首战歌,从此,人们就把《莱茵军战歌》叫做《马赛曲》。

1792年9月20日,法国义勇军与普军在瓦尔密决战,法军大获全胜,接着转入反攻,把侵略军全部逐出法国领土。9月21日,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国民公会,决定废除封建君主制度,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1795年,为了纪念法国义勇军在保卫祖国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了使人民永远记住共和国建立的艰苦历程,国民公会通过决议,把《马赛曲》定为法兰西共和国国歌。

“例2”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祖父和父亲是波恩科隆选侯宫廷歌手,贝多芬从4岁开始从父学琴,8岁举行个人音乐会,11岁创作了闻名欧洲的《葬歌》,13岁起当了宫廷风琴师。他童年时家中十分贫困,很小就失去了母爱。他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很清贫,并经历了爱情的波折。他26岁那年病魔缠身,由于患耳病,听觉开始减退。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耳聋,有好几年,他逼着自己回避社交活动,独自躲进一个寂静的世界。但是,人生的不幸并没有使贝多芬消沉,他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要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贝多芬坚持音乐创作,他说:“我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在他耳聋的最初五年里,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等几十首乐曲。耳聋越来越厉害,而他的创作却进入了全盛时期,他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第一至第八交响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黎明》和《热情》钢琴曲及大量歌曲,开辟了音乐发展的新时代。1815年秋,贝多芬两耳皆聋,与人交谈,需让对方将话写在谈话册上,但他仍然创作和指挥排练。为了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一根细棒触在钢琴上,另一端用嘴咬住,琴弦发声时的振动传到棒上,再由齿骨传到内耳。宏伟的《第九交响曲》,是在他完全耳聋后完成的。《命运交响曲》通过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生活强者奋力抗争、扼住命运咽喉的历程和情操。音乐创作是需要激情的,多难而耳聋的贝多芬正是凭着对美好生活的激情,创作了不朽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在德国波恩大学读书时,就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的熏陶。文学老师希那哀特教授是一个革命党人,1789年法国人民攻破封建堡垒巴士底狱时,希那哀特教授曾热情朗诵自己的诗歌,高呼“斩断专制的铁链”。后来,德国反动势力竟然判处希那哀特教授死刑,贝多芬满怀悲愤,热血沸腾,立志要写出一部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交响曲。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构思,1804年,贝多芬终于创作完成了《英雄交响曲》,乐曲以庄严、雄伟的旋律,奏响了革命英雄的心声。《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描写了人民的艰苦斗争,充满了鲜血和眼泪;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以悲愤的旋律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悼念;第三乐章以激昂的音调描写了革命大起义的壮烈情景;第四乐章描写了人民获得自由的欢乐场面。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病逝。他一生写了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二百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其中许多是在耳聋以后写的。人们为了纪念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的伟大贡献,推崇他为“乐圣”。

“例3”《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包装工,母亲是洗衣工,他从小就忍受着饥饿和失学的痛苦。13岁那年,他跟父亲去包装厂当童工,后来当过纸店伙计和绘制印花布图样的技工。1830年7月,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贵族地主阶级专政的波旁王朝。起义开始时,14岁的鲍狄埃一再要求参加街头战斗,因年纪太小被劝阻。于是,他写了一首《自由万岁》的诗歌鼓舞人们的斗志。第二年,他的诗集《年轻的诗神》出版。

1848年6月,巴黎工人又一次发动武装起义,反对资产阶级政府,鲍狄埃参加了街垒战。1865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在巴黎建立支部,鲍狄埃把500多名绘图工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加入了国际工人协会,任巴黎支部联合会委员。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国防政府”投降卖国,鲍狄埃义愤填膺,写了《自卫吧,巴黎》等许多爱国诗篇,动员人民抗击侵略者,号召用起义来建立公社。

1871年3月18日凌晨,卖国政府首脑梯也尔出动军队去蒙马特尔高地抢夺巴黎工人武装——国民自卫军自己捐献铸造的大炮,被警觉的妇女们发现,她们敲响了警钟,工人和居民们闻讯立即涌向高地。当天下午,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决定领导人民起义,下令立即占领陆军部、市政厅和政府其他机关。3月18日起义胜利了。3月28日,20万人聚集在巴黎市政厅前宽敞的广场上,欢呼巴黎公社正式成立。梯也尔逃窜到离巴黎18千米处的凡尔赛,手下的残兵败将只有二三万人。但是,巴黎公社没有乘胜追击,让梯也尔获得了喘息之机。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释放了在色当等地投降的10万名法军俘虏,还允许梯也尔的军队通过普军阵地,从北面进入巴黎。5月20日午后1点开始,凡尔赛军队向巴黎发动总攻。5月21日~5月28日,巴黎公社的优秀儿女同强大的敌人血战了一个星期,即举世闻名的“5月流血周”。

在“5月流血周”中,鲍狄埃始终同战士们一起在街垒中战斗。公社被镇压后,他隐蔽在工人区的朋友家里。鲍狄埃陷入巨大的愤怒和悲痛之中,他从自己悲惨的童年,联想到世界上千千万万饥寒交迫的奴隶;从自己的战斗历程,联想到无数战友为了追求真理而洒尽了满腔热血;从巴黎公社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欢乐日子,联想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胜利情景……,他满怀革命激情奋笔疾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他回忆起巴黎公社成立前后工人战士们英勇搏杀的情景,写道: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鲍狄埃遥望着蒙马特尔山冈上傲然挺立的苍松翠柏,坚定地相信,只要团结起来,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日子一定会来到,他继续写道: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他把这首诗定名为《国际》。

一个多月后,鲍狄埃告别巴黎,先后流亡英国和美国。他写了许多诗篇,呼吁人们支持巴黎公社的事业。1887年,71岁的鲍狄埃因病逝世。

1888年初夏,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为《国际》谱写了庄严雄伟、扣人心弦的曲调。6月23日,他在里昂卖报工人的纪念会上,亲自指挥合唱团演唱了《国际歌》,在工人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无比热爱这首战歌,立即凑钱印刷了6000份,很快就发完了。从此,《国际歌》迅速地流传到法国和世界各国,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用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斗号角。

“例4”三国鼎立时,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植不满,拒不奔丧,曹丕派兵将他擒来,限他七步成诗。在危急时刻,曹植百感交集,吟成千古绝唱:“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例5”兰州的大型雕塑像“黄河母亲”出自一位年轻的女雕塑家之手。正当她在冥思苦想构思初稿时,发现自己怀孕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一种至高无上的感情——母爱,在她心中升腾,创作的闸门打开了。她把“黄河母亲”塑造成一位年轻的母亲,卧在起伏的波涛上,一个神气的男娃娃,则趴在母亲的胴体上,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联想。

“例6”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侵占了东北。为了镇压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切断东北人民与抗联之间的联系,日军实行“集家归屯”,强迫分散居住和小村子里的居民在限定的时间迁到指定地点居住,逾期不迁的以抗联论处,还要杀人、放火烧房子。1935年秋天,日军在东北抗联活跃的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贴出了“匪民离开,撤水拿鱼”的布告,强迫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离开自己的家园。1935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者在夹皮沟地区实施并屯以后,又回过头来搜索,将夹皮沟一带未走或外出找粮食的35名中国人驱赶到浑江岸边,以“通匪”的罪名,用机枪扫、用刺刀捅,还放出狼狗咬,把这35名无辜百姓全部赶入了冰窟窿中,鲜血染红了江面,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浑江双十二惨案”。

1999年夏天,一位农村的乡镇干部翻山越岭徒步来到夹皮沟,走访了“浑江双十二惨案”中的幸存者,并把这一事件公之于众。2001年春天,《沈阳日报》特派记者从本溪发回了一条关于“浑江双十二惨案”的短讯。这条短讯引起了79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家王盛烈的关注,他曾因创作东北抗联题材的《八女投江》而闻名全国。他把这条消息告诉了他的儿子——著名油画家、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铁牛。多年来,王铁牛坚持用现实主义的油画创作来表现东北现代史,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辽沈战役全景画就有他的心血,沈阳“九一八”博物馆里,两幅油画巨作《北大营突围战》、《庆祝东北光复》(与王晓恩、李泽浩合作)也出自王铁牛之手。他觉得父亲送来的题材信息太重要、太及时了,2001年正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

2001年2月2日,王盛烈、王铁牛父子踏上了奔赴桓仁的路程。本溪市领导派专车把他们送到了桓仁县。经过多方了解后,父子二人于2月4日来到了“浑江双十二惨案”的发生地——桓仁县五里甸乡夹皮沟村,走访了两位惨案的幸存者——85岁的刘焕治老人和79岁的张美荣老人,聆听了两位老人的血泪控诉,并来到惨案发生地点,凭吊了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先人们。日本侵略者的凶残令人发指,深深地震憾了王盛烈、王铁牛父子俩。白天,王铁牛四处画素描,将夹皮沟的风光、山川、冰冻的浑江及不冻的冰窟窿都一一用画笔勾勒下来。晚上,父子俩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寻找细节。2月8日,王盛烈、王铁牛父子俩带着丰富的素材和较清晰的创作思路回到了沈阳。

回到沈阳后,王铁牛开始构思《浑江作证》,日本侵略者用机枪、刺刀、狼狗把中国百姓逼进冰窟窿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他热血沸腾,感到非要画出来不可。他把画面定格在冰窟窿前,从勾小稿画起,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设计,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敲,画了一系列的草图。为了细节的真实,一个月后王铁牛再下夹皮沟,在当地老百姓中收集当年的服装、棉袄、皮帽、毡帽、毯子、格布衫、爬犁等物品。回到沈阳后,王铁牛又到“九一八”博物馆借来馆藏日式军大衣。

经过五个月的精心准备,王铁牛的构思成熟了。2001年7月8日,他在位于沈阳师范学院的画室里,正式开始了《浑江作证》的创作。他患了感冒,高烧达40℃,连打半个月的点滴才痊愈。在打点滴时,他仍然在构思他的画稿。他冒着盛夏的高温挥汗作画,沈阳师范学院领导破例为他的画室装了空调。父亲王盛烈也经常来看儿子作画,提意见,帮构思。

怀着悲愤的激情,经过一个暑假的创作,王铁牛在2001年9月初完成了《浑江作证》。画面上,三十多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孩子、男子在日本侵略者刺刀、军刀、狼狗的逼迫下正在步步向冰窟窿后退。他们有的在挣扎,有的号啕大哭,有的欲哭无泪,有的在悲惨地呼唤,有的在默默地流泪,有的在痛苦地呻吟……作者用躺、坐、蹲、躬、俯、抱、弯等动作与姿态,将三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逼真,与挥舞刺刀和军刀的丧失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坚持细节描写上的真实,画面上的爬犁、红布包袱、对襟棉袄、狗皮帽子、毡帽、草鞋、棉鞋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形象。

王铁牛在父亲的帮助下,凭着一个画家的良知,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身负揭露暴行、警醒世人的责任感,创作了《浑江作证》。他的艺术实践证明:画家的良知、责任感、爱憎分明的情感,是创作高质量绘画作品的必备条件。

(四)操作程序

(五)概述

研究证明,在激动的情况下,人的心跳加快,大脑处于亢奋、集中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有最佳思维点产生。在创作文艺作品时,在电影、电视、戏剧的表演时,如果一个人全身心地进入了作品所描述、表现的环境时,他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甚至会变成了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这样就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以,创作文艺作品,影视、戏剧表演一定要使用情感思维法。

第一步是要寻找与本课题有关的情境,进入情境,进入激情。例如,创作文艺作品时,可进行实地的考察、调查、寻找历史线索,走访当事人,访问、调查作品中的生活原型,拍摄必要的照片。在创作时可制作模拟的情景,陈列拍摄的典型的照片,促使自己全身心地进入创作所表现的情境。影视、戏剧演员在拍摄、表演时要提前进入情境,在化妆时就要进入人物角色,忘掉自己,把自己当作饰演的人物。在试演、实演时都要进入情境,进入激情。

第二步是带着情感、激情创作。以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份、带着他们的感情去思维,去塑造他们的言行、形象、感情。创作者要反复地思考,精心地雕琢。演员在试演时要下功夫分析角色,正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在实演时力争有进一步的发挥。

第三步是修改、完善。可以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对作品或表演的形象作进一步的提高。

对生活的激情是创造的源泉之一。历史上的激情之作都是精品和传世之作。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等不朽的诗句,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没有对生活的正义感和激情,就写不出这些震撼人们心灵的诗句。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充满激情、锲而不舍,必定会有创造成果。作家、编剧、画家、雕塑家、工艺师、导演、演员等文艺创作者,都要对社会和生活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激情,善于塑造和进入艺术情境,带着激情去创作充满激情的文艺作品,去塑造血肉丰满、撼人心灵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