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从孩子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对孩子长大后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3岁以前的孩子还不具备深层思维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父母所需要做的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父母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促进孩子萌发思考的兴趣,并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使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从而在娱乐中帮助孩子形成发散性思维。

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

一物多形的思维

将清水分别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让孩子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孩子想一想,如果将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将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孩子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孩子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把苹果横切开,让孩子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要注意,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不要弄伤孩子。

一物多用的思维

准备一些日常用品,如饮料瓶子、纸张、毛线等,拿出一样问孩子:“这个东西能干什么?”并引导孩子回答出多种答案。妈妈拿毛线问孩子:“毛线是做什么的?”孩子可能会回答,“是给孩子织毛衣的。”妈妈可继续问“还能做什么呢?”孩子可能回答“还能给孩子织帽子”等。这时妈妈可诱导孩子继续回答,如“还可以用手将玩具系在小床上”等等。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孩子尽可能多地说出每种东西的用途。

一物多变的思维

父母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教孩子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小东西。父母尽管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让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力随心所欲地捏玩。必要时给孩子提供一些辅助性材料,如牙签、羽毛等。父母可启发、诱导孩子动脑筋,比如: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孩子一旦获得成就感,便会更积极地去创造。

妈妈边唱着儿歌边将橡皮泥捏成一只小鸡,告诉孩子:“这是小鸡”,让孩子观察一会儿后将小鸡还原成泥巴状,教孩子自己捏,妈妈唱歌孩子捏,捏完小鸡还可以捏鸭子和小猫等。

不要求孩子捏的多么逼真,关键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捏起来,让他随意地发挥。一块橡皮泥变成多个小动物,孩子一定会很好奇,使劲地捏出各种形状来,欣赏自己的“杰作”,这有利于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一形多物的思维

父母引导孩子,让他尽可能地说出一些形状相同或相似的物品,例如,圆形的盘子、碗、月亮、太阳、球、杯子、脸庞等等;正方形的桌子、书本等等。

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孩子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孩子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孩子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孩子“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一因多果的思维

带孩子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天上不下雨,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每一个人都随地扔垃圾,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等等。

孩子正处于思维发展、开拓的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时时刻刻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对父母来说,要让引导成为一种习惯,对孩子来说,要让他觉得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乐趣。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培养孩子广阔、深刻、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于开拓孩子的智慧是极为重要的。

提高感知和观察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要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可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以扩大孩子脑子里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孩子积极思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

例如,有这样一幅画,画着下雪天有个人冻得直发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可以告诉你:“快给他送件棉衣去”。在孩子思考问题时,如果一时遇到较大困难,家长也不要急于直接回答,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老师或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丰富知识、发展智能最重要的工具。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言教学。家长和老师要不时地跟孩子对话,并及时纠正其语言错误。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他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情景中解放出来,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的。例如,孩子刚学会手、眼协调动作时,他就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如果家长怕孩子弄撒、弄脏,不让他自己吃,这样的孩子往往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思维能力自然不会提高。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进行各项活动。

让孩子畅所欲言

要鼓励孩子敢于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调查发现,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加强分类归纳训练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异性,但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比较分析,找到其共同性并按照不同标准给予归类。孩子在认识万事万物的特征和功能基础上,如果经常给予分类引导,他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就比较快。例如,有个孩子6个月后,知觉水平提高很快,到1岁时,他可以从性别和年龄方面进行恰当地概括,碰到不同对象可以很快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孩子在这个概括化、系统化过程中,不仅巩固和深入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为自学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糕而较长时间不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经常和孩子猜谜语

谜语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运用寓意的手法去构造,即先隐藏事物的本体,而借用性质和现象上有联系的比喻对象加以暗示和影射。猜谜不仅有趣、幽默,而且可以激发和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它既是一种轻松的娱乐活动,又是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小贴士

温馨提示

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引导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用心,就不难发现问题。一个小小的现象,就可以引发孩子很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