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22

第22章 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想象力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

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

父母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孩子改变思路肯定孩子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在父母肯定孩子的想象结果后,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孩子,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进行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等变化,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孩子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父母应常常带孩子走出室外,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例如:在让孩子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孩子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孩子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通过室外活动,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这时父母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孩子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

不光树可以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调动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父母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然后进行交流,用各种想象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地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欣赏作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孩子学习绘画的常用形式,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孩子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