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25

第25章 培养孩子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并不像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涵着这种契机,关键是家长能否意识并及时地适当地把握它。

正确认识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孩子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理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创造性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具体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孩子的创造性活动的类型和范围有了扩展;二是孩子创造性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三是孩子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产品由主要具有个体价值向更多地具有社会价值方向发展。

孩子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的

创造力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思维发慌正处在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知识经验欠缺。

这就决定了孩子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逻辑性地创造。

孩子的创造力自发性强

成人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相对而言孩子的创造力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而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

这在学前孩子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创造力几乎在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都能发现。他们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定型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限制和制约,思路开阔,自由空间较大,最充分地表达了现有的水平。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创造力逐渐从自发向自觉转化。

孩子的创造力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两大支柱。而在孩子的创造力中,创造力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决定了孩子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来创造;同时,想象的特点——随意性、跳跃性、非现实性使孩子不需太多的知识经验,便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并在不加拘束、灵活自如的运用中得到乐趣。孩子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者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的作为。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最后,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绘画、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作为求异和求同两种形式,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训练孩子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形多物(圆形的东西有哪些?等等)、一物多用(纸有什么用?等等)、一因多果(如果地球上没有树,那会怎么样?等等)、一题多解(如果你觉得很冷,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身上暖和?等等)。

同样,训练聚合性思维的方法也很多,如:分类法(根据大小等分类)、排除法(将异类物从一群同类物中检选出来)、类比推理法(用圆形、数字等呈现排列的规律性变化)、下定义法(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就中国孩子的实际来看,发散思维的心理品质显得更为宝贵。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创新性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