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52

第52章 饮食习惯为孩子一生储蓄健康

建立和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阶段就是婴儿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教养不当,一旦形成不良习惯,以后要改正非常困难,因此父母要从孩子添加辅食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进餐,不挑食不偏食,吃饭时细嚼慢咽、不玩耍不哭闹、不大声喧哗,食用零食适当、不以零食代替主食,正确使用餐具,进餐行为要文明等等。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父母要让孩子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可以让孩子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提高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使孩子体内的食物进行有规律地消化、吸收,增强孩子的食欲。如果孩子不定时进餐,很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食欲。孩子还要养成定量进食的习惯,因为每个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有一定的限度,让孩子养成定量进食的习惯,有利于孩子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

饭前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很多妈妈对喂孩子吃饭的问题而感到头痛,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看看这位妈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

快到中午了,张妈妈将饭菜端到餐桌上了,这时候阳阳一边吃着薯片,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上的动画片,“阳阳吃饭了!”可阳阳还是在看电视,不想吃饭,张妈妈拿着碗喂她吃,就像给她吃药一样,有时候看着碗端过来的时候,阳阳马上就会哭闹,就是不想吃。即使阳阳饿的时候还是不怎么喜欢吃饭,张妈妈说:“阳阳都3岁了,还是不肯吃饭。我快愁死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专家指出,吃饭前,应提前排除一些干扰孩子吃饭的因素。例如,提前将电视关掉,不要让孩子在饭前吃零食、喝饮料等。大人们在进餐时不要追喂孩子,这样孩子只需要被动地张口接受食物,不专心吃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用餐。

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餐前准备,比如摆碗筷等,以吸引孩子对进餐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吃的菜,做给他吃等等。

做好饭前的准备工作

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饭前的准备工作。

帮孩子树立进餐意识

最好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坐固定的位置,使用自己的小餐具。孩子餐具比较适合孩子,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挑选喜欢的餐具,从而促进孩子吃饭的兴趣。这样每到妈妈开始做饭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进餐的意识。

提早通知孩子准备吃饭

孩子正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如果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拒绝甚至哭闹、反抗吃饭的心态,因此即使面对一个3岁的孩子,父母也应该事先叮嘱孩子即将要做的事,然后给他充分的缓冲时间,让他收拾玩具、关掉电视。

孩子饭前的情绪很重要

孩子餐前良好的情绪,对于增强食欲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孩子出现厌食、偏食、拒食等现象,一部分就是饭前不良情绪引起的。因此,调节孩子餐前情绪是培养孩子正确饮食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父母可以在饭前叫孩子帮忙抹桌子、拌佐料或者尝一尝即将上桌的菜,味道如何,有哪些蔬菜,哪些是孩子喜欢吃的,哪些是父母喜欢吃的等等。

当孩子有一点进步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有份好心情。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就在餐前大声呵斥、责骂孩子。因为这样会破坏孩子的情绪,即使孩子很饿,也会因为受到坏情绪的影响,拒绝吃饭。

小贴士

温馨提示

父母在饭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在孩子吃饭前,不要让他进行剧烈的活动,以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受抑制,影响胃液分泌。可以在饭前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好饭前的准备工作,并向孩子发出进食信号,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停止活动,准备就餐。

父母言传身教

平时大人们可经常在孩子面前吃一些孩子比较挑剔的食物,比如青菜等。大人们在吃的过程中还要表现出特别喜欢吃样子,这样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食物很好吃,因为父母都喜欢吃。长此以往,孩子慢慢会喜欢上本来不喜欢的食物。

巧妙搭配食物

针对挑食的孩子,大人们可以巧妙地搭配各种食物,把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进行“完美组合”,也可将孩子不爱吃的食物来个“大变身”,以唤起孩子的食欲,使他乐于尝试各种食物。

有一次在姑姑家吃饭,姑姑炒了蒜苗、韭菜等,奶奶发现阳阳不喜欢吃清淡的蔬菜,如白菜、萝卜之类的,倒是很喜欢吃炒蒜苗,炒青葱,炒韭菜等口味比较重的东西。以后奶奶给阳阳炒蒜苗的时候,将小白菜、油菜等切成小片,混在一起炒,放少量的油和调味品,阳阳会津津有味地吃完一小碗。奶奶还将阳阳比较喜欢的鸡肉或瘦猪肉切成小小的块丁和蔬菜一起炒了,让肉味入蔬菜,这样阳阳就将蔬菜和肉一起吃了。

告诉孩子食物的价值

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父母不妨对孩子不爱吃的食物作以研究,了解它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作用,并耐心跟孩子讲解这些食物对他有什么好处。例如孩子不吃胡萝卜,妈妈可以告诉他:“吃胡萝卜可以长大个儿。”

用筷子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

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用餐的一大特点,用筷子进餐,会使孩子得到锻炼,必然促进孩子“心灵手巧”,起到“健脑益智”的作用。常言道,心灵手巧。

此外,用筷子还能促进孩子的视觉发育,对于预防斜视和弱视都是大有帮助的。在使用筷子夹食物之前,离不开眼睛的视觉定位,即两眼注视同一目标,再将它们分别所得的物像融合成具有三维空间完整的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两眼外肌的平衡协调。

孩子拿筷子的姿势需要一个改进过程,此时父母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大人的姿势,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如何教孩子使用筷子

刚开始学用筷子时,可先让孩子夹一些较大的,容易夹起的食物,即使孩子没有夹住,掉了,父母也不要责怪,应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孩子刚学习用筷子,难免会将饭菜撒了,将饭碗弄翻,这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责怪或训斥孩子,否则会挫伤孩子进餐的积极性,影响进餐情绪。

筷子的样式多种多样,对初学用筷子的孩子来说,应以安全为主。用毛竹筷子较合适,首先四方形筷子夹住东西后不容易滑掉,其本色无毒。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很危险。

小贴士

温馨提示

手部动作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但前提条件是大脑发育至一定水平,“越早越好”中的“早”字也应有一个“度”,过早让孩子用筷子也不好。孩子从3岁左右,手部动作发接近成熟,这时练习使用筷子吃饭比较合适。

让食物变得漂亮可爱

孩子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孩子准备食物时最好把食物尽量做得漂亮一些,让食物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美观可爱。这样,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孩子自然会集中精力。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鸡蛋,把鸡蛋做成太阳的形状,放在白盘子中,然后搭配上豌豆或菜叶,再用番茄片做成花,也许他就会乐于品尝太阳的滋味;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让孩子品尝故事中的食物

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各种食物的特点,孩子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在吃饭前,给孩子讲一个有关“吃”的故事,强调故事里面的食物,强调主人公是多么喜欢食物,然后将这种食物端上来,孩子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想尝尝故事里面的食物。当然,父母给孩子讲这种故事应适可而止,不能过分夸张,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创造一片轻松的用餐氛围

用餐期间父母尽量放松心情,创造一片温馨和谐的气氛,让孩子由衷地喜欢餐桌上的气氛,孩子会愿意多在餐桌上逗留,不会因为逃离餐桌而“狼吞虎咽”。

小贴士

温馨提示

有的孩子食用花卷、馒头等主食时,习惯用汤就着吃,减少咀嚼次数;有的孩子吃饭时总喜欢边吃饭边喝水。这些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