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15075200000012

第12章 一、新的态势与新的计划

1、上阶段的损失

从夏至秋的3个月间,除了东线北段稍微稳定一些外,德国人几乎在所有方向败退。前面已经对这一过程有了详细介绍,但还是有必要总结一下双方为此付出的代价:

1943年第3季度,德东线陆军损失了80-90万人左右。连同海空军以及仆从军等,总损失约100万左右,其中死亡187858人。

红军同期损失了286万兵力,其中近69万人死亡。伤亡交换率约2-3倍。

红军红海军的损失:

1943年第3季度战场阵亡(包括撤离中因伤死亡)

562604因伤死于医院111125病死等非战斗死亡14413失踪、被俘115714伤1829666病231139总计28646612、苏军增强战线的努力为了将战争维持下去,交战双方继续竭力搜刮家底。红军步兵损失最为严重。1943年10月,苏步兵师缩编为6800人。但各师实际平均兵力却只有3600人。很多步兵连的实力下降到不足50人。而红军一个师每月得到的补充,却只有300-1000人。

由于补充不足,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红军对德作战兵力(月度平均),由680余万下降为不到640万(不含海军)。兵员总数虽然还相当可观,新兵质量却变得过于低劣!根本没受过训练的人员据说占到了40.9%!另有26.7%也只训练不到一个月,只有32.4%训练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

但因为新解放了大量地区,苏联又获得了新的兵源。加上彻底的动员(包括16岁——40岁以上),使斯大林能在1943年下半年把340万人送往军队。未经训练也毫无经验的新兵们无疑又会遭受巨大的伤亡。但他们中的幸存者将成为新的战斗骨干。

用大量炮灰来维持进攻威力和速度,并从尸山血海中提炼出最后决战用的精锐军团,这就是斯大林的战略——既残酷又现实,但也相当实用。

这精锐军团的核心部分已经逐渐形成了。三个月激战的尾声,斯大林就对技术兵种的质量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他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撤下了所有坦克集团军,保住了一批富于实战经验的坦克手。这些人见识过“虎”、“黑豹”、“菲迪南德”,以及德国最优秀的同行,敢于也善于与其交战。

但因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太大,红军的对德作战坦克数从7月至年底减少约一半。1943年9月开始,新型的KV——85坦克被陆续送往前线。这些坦克被编组为突破重型坦克团,每团21辆。据信可以在500-600米距离有效摧毁德军“新式”坦克。德方根据缴获的实车测量后获悉,其正面装甲只有60-75毫米,炮塔防盾95-110毫米。德国坦克可以在更远距离将其摧毁。KV——85的机动性也相当一般,最高时速只有42公里。这种坦克的价值,就是给红军提供在较远距离上击穿“虎”的可能,但并不等于能够与对手等量齐观。也正因为如此,KV——85只生产了130-148辆。苏联人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更大口径火炮的“斯大林”坦克和新式T——34的开发上。但这两种坦克与本卷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暂且不表。

红军炮兵在以进攻为主的3个月作战中也损失较小。因为步兵质量下降,炮兵得到了更大重视。德国人眼中,威力和经验日益提高的斯大林炮队正变得越来越可怕。以至于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大批德国将领,也越来越不愿意坚守红军炮口下的固定阵地。

3、德军增强战线的努力

德军的绝对损失数虽大大少于苏军,却消耗掉了大部分战斗兵员,包括最精锐的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经过3个月血战,原本齐装满员的“帝国”、“骷髅”、“维京”师,每师平均只剩25辆坦克和12辆强击火炮,装甲步兵营只有100人左右。但这些师因为得到优先补充,实力恢复较快。从秋季至年底,还被陆续改编为装甲师。

国防军的老牌精锐也仅有残山剩水。9月中,第18装甲师只有4个营,每营约130人。7月1日——9月30日,该师仅军官损失就包括:一位团长,10位营长,83位连长,100名其他军官。9月29日,第18装甲师被撤消。在其基础上开始组建德国版本的炮兵师。

至10月初,东线德军有36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由于损失惨重,被降格为师级战斗群或残缺师。为了使残破的部队保持战斗力,11月2日,德军将其中14个师合编为5个所谓“军级集群”,每个集群相当于一个师的实力。其中,南方集团军群建立了A、B、C军级集群,中央集团军群组建了D、E军级集群。

A军级集群:第161、293、355师级战斗群。第161侦察营,第241坦克歼击营,第241炮兵团,第241工兵营,第241野战补充营B军级集群:第112、255、332师级战斗群,第112侦察营,第112坦克歼击营,第86炮兵团,第112工兵营,第112野战补充营。

C军级集群:第183、217、339师级战斗群,第217侦察营,第219坦克歼击营,第219炮兵团,第219工兵营,第217野战补充营D军级集群:第56步兵师残部(2个步兵团),第262师级战斗群,第156侦察营,第156坦克歼击营,第156炮兵团,第156工兵营,第156野战补充营。

E军级集群:第86、137、251师级战斗群,第86侦察营,第186坦克歼击营,第186炮兵团,第186工兵营,第186野战补充营。

希特勒恢复东线战斗力的主要措施,是优先强化装甲部队。10-12月,希特勒从西线意大利等地调来了6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总计超过952辆坦克强击火炮(含199辆“虎”和“黑豹”)!9-12月,另外调来了2245辆补充坦克和强击火炮(也包括大量重型坦克)。9月——11月,还调来了新编的第506、509“虎”式重型坦克营(90辆“虎”)。

这一时期,除了新增装甲师以及补充战车中的重型坦克外,东线旧的装甲师也陆续增加新装备。第16、23、5装甲师就各获得了一个“黑豹”坦克营(总计243辆)。第10、20、25装甲步兵师也编入了坦克营(每营45辆坦克强击火炮)。

由于大量装甲部队和补充坦克的到来,东线德军的坦克强击火炮至10月底就恢复为3276辆。12月20日甚至达到3629辆!完全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水平。装备质量也大大提高,“黑豹”和“虎”增加为699辆,四号长管炮坦克和强击火炮达2355辆!

1943年秋季以来,东线德国装甲部队实力整体依然呈上升趋势,重型战车也越来越多。兼以同期红军坦克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缓慢,德军在装甲领域甚至获得了一些优势。

但东线最急需的不仅是坦克,巨大的步兵损失也有待弥补。德国人又为东线送来了大批新炮灰。仅1943年7-10月,就有421700人补充给东线陆军。(根据另一组数据,仅1943年7月1日到9月30日就补充405200人)。

客观地说,1943年秋季的希特勒对西线颇为关注,担心美英可能发动偷袭。但迫于东线的紧迫战局,他还是不得不继续从西线抽调兵力。库尔斯克会战以来的3个月后,基本没有战事的西线德军,陆战兵力(包括空军野战师和党卫军)

反而从746000人下降为722000人。此后,除了前述装甲部队外,希特勒又从西线调来了一批步兵师(如第384、389、376、76师)。

遗憾的是,大量补充和援兵,非但无法增强东线的步兵实力,甚至连弥补损失都远远不够。

至10月1日,东线陆军兵力削弱为2658000人,比7月初减少近50万!

基于德军的训练体制,其补充能力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战事吃紧的1943年,德国步兵基础训练却恢复为16周(近4个月),装甲兵21周(近5个月)。另外还要在补充营中短期培训,以熟悉最新的战场经验。但这只是官方标准。实际上,很多士兵仅受训6-8周(1.5-2个月)

就被紧急送往前线。多数青年军官的受训时间也缩短为3个月。

当然,德国补充兵的训练时间,依然远远超过大半没有受过训练,或者只训练1个月不到的苏联补充兵。但问题是,这些新兵既无法取代那些一去不返的老兵,也未必能够很快适应东线的特有作战环境。加上数量又不够,东线的仗只能是越来越难打。

10月初苏德双方战斗力评估(粗略):

步兵:

苏军9月底在前线有444个步兵、空降兵、骑兵师,49个步兵、滑雪兵、空降兵旅。大致折算为468个师。以每师3600人换算,近170万人。

德军10月中旬在东线有151个步兵师,以每师7000人换算,约100万人。

德军另有一些仆从军以及芬兰战区部队,总数估计约120万左右。

装甲兵:

红军10月初前线坦克总数,德方估计为4310辆。比库尔斯克会战前减少一半以上。但加上浅近后方的预备队,红军坦克数则可以达到7960辆。10月底,红军对德作战坦克自行火炮总数约5600辆。

德东线装甲部队情况较好。9月份又获得了421辆新坦克强击火炮。月底总数维持在2796辆。其中“虎”、“黑豹”的数量达到了480辆,四号长管炮坦克和强击火炮达1492辆。除了上述近2800辆坦克强击火炮外,东线德军还拥有大量自行火炮,包括49辆“菲迪南德”。连同这部分装备,东线德军坦克自行火炮约3000辆。

炮兵力量:

按德军估测,10月初红军一线有大中口径火炮17770门,德军为8037门。

资料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七,《希特勒的报应》,《德国陆军的武器装备》

4、曼施坦因的防线

与实力1943年9月底10月初,感到仗最不好打的,大概就是曼施坦因。对他的南方集团军群,本书在前面曾形容为“破败的集团军群加上破败的防线”。那么到底有多破败呢?

单纯看曼施坦因的兵团数量,是无法感受到这种破败的。毕竟希特勒一直在给他提供新锐的兵团。为此,8月底至9月底,从中央方向抽调10个师,从北段抽调了2个师。截至1943年10月14日,曼施坦因虽然只剩下3个集团军(第6集团军转给A集团军群),野战师数量却增加到了60个!而根据德军1943年10月4日序列,曼施坦因的3个集团军就有62个师(含警卫师)。

至此,南方集团军群的野战师数量反超了过去兵力第一的中央集团军群,多出6个师。但根据同一时期的统计,曼施坦因的实际陆军兵力,却只有不到72万人,竟比中央集团军群还要少20多万!

对此的解释很简单:曼施坦因的大量野战师已经给打成了空架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步兵师的平均“前线力量”只剩1000余人,连同补充兵也难以凑到2000人。希特勒当然会继续给曼施坦因提供大量炮灰。根据另一份统计,至1943年11月底,曼施坦因步兵师的平均战斗步兵数增加到了3200人。但库尔斯克会战前6000-8000人的盛况已经一去不返了。

曼施坦因的装甲兵力依然强大,拥有1338辆战车。希特勒其后三个月间调来的新装甲部队,除了第5装甲师的“黑豹”坦克营和“统帅堂”师等个别部队外,基本都交给了曼施坦因。按照曼施坦因自己的说法,他在1943年下半年还获得了872辆补充坦克和强击火炮。但同期东线德军补充的坦克强击火炮总数却有3051辆,而这段时间装甲部队主力一直属于曼施坦因。这令人不得不怀疑他列举的数字又缩了水。

有趣的是,曼施坦因竭力缩水自己实力的同时,却又把自己的战线态势描绘得一片大好。他在回忆录中宣称,其部队凭借着“优越感”和“不言败”的自信渡过第聂伯河时,俄国人最多只是在“一两处偷渡”,而且“不起太大作用”!

曼施坦因这么说的理由很好理解:9月份他不断向希特勒施加压力,就是为让部队退到第聂伯河对岸组织新防线。但遗憾的是,此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在9月底10月初,俄国人并不只是“一两处偷渡”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了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桥头堡!曼施坦因老部下梅伦廷的回忆录,以及老部队“大日耳曼”师的战史等资料都承认:德军以精锐装甲部队向这些桥头堡实施的反击,均未能成功!德国《国防军统帅部作战日记》也比曼施坦因坦率的多:“1943年9月底,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战区内,俄国人已经抵达,并在很多地方越过了我方计划设防的地区。”自诩一贯正确的曼施坦因,显然不能承认如下事实:他以大规模后撤所换来的第聂伯河防线,居然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但即使他不承认这一点,俄国人在1943年9月底10月初依然占据着这些桥头堡,并把越来越多的兵力和装备送了进来!桥头堡成为了曼施坦因体内的癌细胞,即将迅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