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高致远:品位高雅气质全
15080300000031

第31章 从谈吐上看知识涵养

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涵养,从谈吐上就可以看出来。谈吐有知识涵养的人,非常受人欢迎。但是,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方面:

要具备文化知识涵养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也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话是一门艺术,所能表达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只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那就只能是舍本逐末。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固然,口才的能力有赖于后天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学富五车,以及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追本穷源,一个口才好的人,必须经常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工夫。他们不参建扩充自己的兴趣,积累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丰富的。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具体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多读书,多看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报纸、杂志和书籍。在读书看报时,备一支笔、一些卡片纸和一把剪刀,把所见到的好文章或让自己心动的话语画出来,或者剪下来,或摘抄在卡片纸上。每天坚持做,哪怕一天只记一两句,也是很有意义的。日积月累,在谈话的时候,也许就会不经意地用上它们,从而使自己的讲话内容丰富起来。

其次,要善于学习。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认真地去吸收,另一方面要好好地去运用。懂得如何运用,可以使一句普通的话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学习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吸收毫无意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自会吟。”“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会思如泉涌,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会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另外,要注意搜集并积累警句、谚语。在听别人的演讲或别人的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谚语。把这些话在心中重复一遍,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谈话的题材、资料就会越来越多,而你说起话来条理也就越来越清楚,出口成章。

要具备处世知识涵养

处世就是指处理人情世故、社会活动、与人交往。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没有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

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维谷。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号令,时曹操正喝鸡肋汤,便随口道:“鸡肋。”杨修听传“鸡肋”号令,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不解,问何故。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各营军士皆打点起行装来。曹操闻之大惊,斥责杨修说:“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斩之。

曹操杀杨修,后人多有评说。清初毛宗岗说:“杨修之死,在于‘不善处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三国演义》毛批)他认为杨修是自取其祸,根本就在不善处事,乱说话。这应当是中肯的说法。作为一个下属,忘了自己的身份,随意揣测主帅意图而擅自散布,当然是不应该的。

要具备世事知识涵养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无须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成笑话,要么酿成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