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少人对名利太过热衷,甚至不加区别不要尊严地去豪夺巧取,置社会公德而不顾,不惜让人唾弃地去践踏别人的利益。只有见利让利,处名让名,以一副冷静淡泊的心态面对名利的纷扰才是大家风范。
北宋包拯有一首诗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钢精不作钩。”意思是要以淡泊名利做人,以廉洁耿直立身。这首诗确实是他一生的写照。
包拯的廉洁之道在于“不取”二字。他生活很简朴,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生活用品、饮食都和当地老百姓一样。
端砚、湖笔、徽墨、宣纸被列为文房四宝中的极品。每年端州都要向朝廷贡奉一定数量的端砚。为了升官发财、办事行贿,历任端州知州都假借向朝廷上供的名义,大肆向制砚者索要比贡数多几十倍的端砚,以巴结、贿赂朝中的权贵。包拯任端州知州后,对这一恶习深恶痛绝,决心根除弊端。他下令每年端砚的制造数量以朝廷所需数额为准,除此之外,制砚者多一方也不许造。到包拯任职期满,离开端州时,包拯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包拯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而且严格约束属下,想方设法断绝他们的索贿之道。当时,按照旧的制度,凡是去官衙告状的人都不能直接来到公堂上诉,必须经过守门吏员的盘查和侮辱,所谓“有理无钱莫进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包拯升任开封府尹后,下令大开公堂正门,让告状的人直接来到公堂上陈述是非曲直,吏员便没有机会欺诈侮辱那些来告状的人。
中国古语中“非淡泊无以明志”,是指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指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也就是追求不苟求,既出世又入世。正是包拯清心淡泊,官居上品,为百姓做了无数好事,他才博得了一世的英名。只有对名利淡泊才能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
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居里夫人却说:“有两把椅子就够好了,如果椅子多的话,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就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生活很节俭。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好的纸片,在上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却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夫人,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芰,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淡泊处世,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浮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都不容易。人生在世,难免会被很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其实这些浮躁的根源不是时代的本身,也不是琐事太多,而是我们对名对利看得太重造成的结果。
如果能把这一切看得平淡一些,就能找到让人心静的港湾。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再富有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再贫穷的人也要努力活着。淡泊给予我们的或许不多,但是往往能把我们所必需的东西给予我们,名利给予我们的可能很多,但是却可能丢掉了我们所必需的一些东西。
面对名利就要做让利的君子,而非得利的小人。名誉的迷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强烈且难以抗拒的,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定力和修为到了一个什么境界了。真正对名利拿得起放得下、知道急流勇退保命安生的,要数范蠡了。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就放弃了上将军的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隐退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拜为卿相。后他又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呈缴相印,尽归其财,在陶地继续隐姓埋名,从事耕畜,经营商贸,积资数万,安享天年。
而另一个共同扶持越王勾践成就帝业的文种则因为贪恋富贵功名而不听范蠡的劝告,结果死在勾践的手上。所以,争名夺利最终吃亏受害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之人却往往能福利双全,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国时期的大枭雄曹操就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华,文采名满天下,曹操有了易储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问他的贴身官员该怎么办。对方回答说:“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教,也就可以了。”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门征战,曹植朗诵自己的歌功颂德的文章讨父亲欢心,从而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只伏地而泣,跪地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为何如此,他便哽咽说:“父亲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默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过来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为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之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因此曹丕还是被定为太子。
因此,淡泊名利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面前揣摩思量,适可而止,有所节制,懂得适度的可贵。“过犹不及”在此仍然适用,太过于追名逐利,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最终还会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