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曾让自己的儿子伯禽陪伴成王学习,在成王接受教育的同时,伯禽自然也受益匪浅。当伯禽受封为鲁侯,即将赴鲁时,周公告诫伯禽要谨慎从事,选贤任能,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怠慢了国人。伯禽到鲁国后,外患频繁,遭到淮夷、徐戎、奄等屡次进犯,但伯禽仍能够率领国人积极防御,讨伐反叛,保卫疆域,并且在鲁国改变风俗,因革礼制,使鲁国成为执行贯彻周礼最为显著的国家,成为周王朝的重要支柱。伯禽所取得的政绩与周公的悉心教诲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任用人才方面;周公教导伯禽要广泛联络社会各阶层的人;对人要进行全面的衡量;给予适当的任用。他告诫伯禽说,君子不应当骄横而怠慢亲族,也不要使大臣有抱怨,说他未被重用。一些老臣和故人如果没有非常严重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伯禽在鲁国听从了周公的教诲,把鲁国治理得很好。
贵族子弟由于生在富贵之家,很容易养成骄奢蛮横,不懂礼仪的毛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周公除了经常向子弟们进行教育,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们之外,还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教。
伯禽和康叔曾经无视礼仪,不懂得父子之道,对长辈傲慢无礼。当他们去拜见周公时,拜见了三次就挨了三次打。他们实在不明白挨打的原因,听说有一位名叫商子的贤人,很有道德学问,就决定一起去向他请教。
他们见到商子后,就恭敬地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免受责打。商子知道来意后,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方法,只是让他们去南山的阴坡上去观看乔木。
当他们来到南山阳坡后,见到了那棵乔树。只见这棵树长得伟岸高大,树身大得两只手都抱不过来,枝干也十分粗大,向上伸出,好像一个巨人向天伸出手臂一般。他们见到这棵树,心中马上涌起了敬仰之情。那这棵树又怎能使自己免受责打呢?他们心里还是不明白,就又重新回去请教商子。
商子见了他们,还是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方法可以使他们免受责打,反而又让他们去南山的阴坡去观看一种名叫梓的树。
两人不知商子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再到南山阴坡去观看那棵梓树。来到南山阴坡,只见那棵梓树叶子像桐叶一般,树身半俯着,枝条很柔,有点下垂的模样。他们只是觉得梓树俯循柔顺,觉得可爱,没有别的收获,就再次回去请教商子。
商子这才告诉他们说,这两棵树可以代表两种人。乔木枝干上扬,仰面望天,它的高大形象是和“父道”一样的,如同景仰乔木一样,你们也应当尊敬父辈;梓木树身俯着,枝条垂下,它的谦恭形象是和“子道”一样的,如同梓树博得人们喜爱一样,你们也应当虚心谨慎地去赢得父辈的欢心。把这两种树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懂得为子的道理了。
两人听了后,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挨打的缘故。他们再次去拜见周公时,没有贵族子弟高傲的姿态了,一进门来,就低下头,不敢仰视,很快走上堂来,恭恭敬敬地朝着周公跪着。那种谦退降抑的样子,好像自己渺小得很。周公爱抚地摸着他们的脑袋,还拿来好吃的东西让他们吃,以鼓励伯禽和康叔的进步。在周公的严格教育下,伯禽和康叔都变成了很懂礼仪的人。
周公对子弟教诲的具体内容,并不拘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当太公望被封到齐国之后,兴办商业、工业、渔业、盐业,很快改变了齐国的面貌,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向周公汇报施政的情况。周公询问太公望,是用什么方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国家治理好的,太公望回答说:“我能简化君臣之间的礼仪,入乡随俗,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施政的方针,所以仅仅五个月就能取得成果。”
而伯禽被封到鲁国之后,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政绩,但却进展缓慢,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执政情况。周公询问他进展缓慢的原因,伯禽回答说:“我在鲁国大力推行周朝的礼仪,变革鲁国当地的风俗,革新原有的礼仪,比如鲁地原来的丧礼比较简单,我就着手改变这种丧礼,让鲁国人都实行为父祖行三年之丧的礼仪,这样的变革很多,也很麻烦,所以用了三年时间,才迟迟向您汇报施政情况。”
周公听说后,心里很是感慨。他认为伯禽是听了他的教诲要恪守礼仪因而才不知变通的,就又告诉伯禽说,施行政治如果不能做到简便易行,民众就不会亲近统治者。只有使政治平易简捷,民众才能归顺服从。周公教诲伯禽,希望他能及时改变方针,采取符合实际而又简便易行的方针,才能使鲁国迅速发展。否则,将来鲁的子孙就会臣服于齐了。
伯禽在周公的教诲下,调整了策略,使鲁国变得日益强盛起来,成为西周时期以及春秋初年的一个头等大国。
周公对成王及其子弟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在教育后代的同时,非常注重身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出表率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他教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自己首先就勤勤恳恳。作为代天子处理政务的周公,有时洗一次头,要停下来三次,用手提着头发;吃一顿饭,要把饭吐出来三次,是为了接待天下的贤士,即使是这样,还恐怕失去有才能的人,可见他为政是多么勤勉。
他教成王要克己自谦,自己首先就是谦恭于王事的榜样。武王临终前曾多次让他继承王位,可是他一直坚辞不肯。周公还政成王以后,不以三代辅臣自居,谦恭地面向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周公在病逝前曾要求将他埋葬在成周,表示他死后仍要以臣仆之身,关心国事,不敢离开成王。这些都体现了周公克己自谦的美德。
周公对成王进行德教时的许多教诲,都体现了“节性”的原则。“节性”就是要进行自我约束,我自节制。周公把克己自省作为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一直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他指出修德具有促进人自身健康发展的作用。他说,努力地去修德,就可以使心灵康泰,身体得到保养。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思想,将自省克己与推己及人相结合,使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日趋完善。
周公在对成王和子弟进行教育时,是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往往以历史上的得失成败作为借鉴。他列举的历代君主、大臣不下几十人,引证的史实不局限于先周,还可以上溯到夏、商,可见他对历史是颇有研究的。
周公或以贤明的先王为榜样,激励成王,要成王向他们学习;或以前车之覆为教训,劝诫成王不要重蹈覆辙。讲论兴亡得失,陈述利害关系,通过引证史实,循循善诱,增强了说服力。
周公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成王及其子弟教育的影响不仅见于当时,还波及后世。唐代李世民十分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就是受周公影响的结果。他曾对魏征说过,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成王幼小,以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左右两人都是贤士,足以能够教化成王,使成王成为一代圣主。到了秦代的胡亥,受始皇帝的喜爱,以赵高为傅,教给胡亥施以刑法。等到他篡位以后,就诛杀功臣、亲戚,残暴酷烈,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李世民认识到这一点,就特意任命魏征为太子的老师;让他收集自古以来帝王子弟成败得失的事迹,编集成《自古诸侯王善恶录》,赐给诸王传看,让他们接受经验教训。
成王在周公的教诲下,由年幼无知到成为一位有名的君主,正是由于他按照周公的教导办事的结果。他以后的康王还继续执行了周公的这一套政策,使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社会生产力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所谓“成康之治”的繁荣盛世。成康时代,我国的奴隶制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之一。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穷尽了毕生的心血,到了晚年,周公回到丰这个地方,病倒了。将要死的时候,他告诉他的几个儿子说:“我要是死了,你们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表示我不敢离开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用了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周公葬在毕原(今西安西北),没有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表示周公的功劳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事业。同时,也表示成王不敢把周公当作自己的臣下。因为周公对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成王就谥周公为“文”。为了表彰周公,成王还特许鲁国用祭天子的礼节和音乐祭祀周公。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十分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的才德,在周公死后数百年,孔子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是连做梦都怀念周公的。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