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的传说
15087900000015

第15章 白薯王与广和楼

老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白薯王”这个名字。提起“白薯王”还有不少传闻呢。

白薯王原名叫王静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在北京东郊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还有个弟弟叫王静轩。王静斋十五岁那年死了母亲,父亲续了弦,继母经常虐待他,到后来他又被赶出家门,在京东一带给人家扛活,租种土地。后来在广渠门外三块板村置了块地,专种白薯。王静斋身强力壮,从小务农,学得一手种植白薯的好技术。他种的白薯产量高,个儿大又好吃,于是,慢慢地他就成了京东一带种白薯的能手。北京城里人爱吃白薯,对于王家种的白薯更是争相购买,久而久之,“白薯王”的名字就在北京城叫响了。

有一天,白薯王推车进城卖白薯,刚到崇文门外就听见人们惊叫,抬头一看,只见一匹惊马正从城门洞里飞跑过来,马上还坐着一个人,行人惊叫着朝两边躲闪,来不及躲闪的人被撞倒在地。这白薯王平时也爱舞枪弄棒的,有点武艺,他一个箭步蹿了过去,死死抓住缰绳,用尽全身力气,竟将惊马制服了。骑在马上的原来是位王爷,王爷就把他带回府中,叫他当了随从马夫。

这王爷平时爱下象棋,白薯王也是个棋迷,王爷没事儿时经常叫白薯王陪他下棋,二人棋逢对手,又谈得投机。一天,刚下完棋,王爷就对他说:“以后你就别给我牵马了,我给你个肥差当当吧。你不是外号叫‘白薯王’吗?白薯进京都要到崇文门税关交税,以后这白薯税就归你管了。”白薯王急忙摆手说:“不行,不行,我从小没念过书,干不了这事儿,我还是给王爷牵马吧!”王爷哈哈大笑说:“你挂个名就行了,叫底下人干,你光拿钱还不干?”白薯王一听,急忙下跪谢恩。这样,白薯王就成了管白薯税的税官了。后来,他又承揽了瓷器行的关税,渐渐地成了北京城的大户之一,并且在花市大街东口路北建了两所大套院住宅。

光绪初年,北京最早的戏园子查家楼着了一场大火,股东们纷纷退股,最后只剩下马、定两家也要散伙。白薯王便对马、定两家说:“这座查家楼明朝就有,是有名的茶园,前门外这地方很繁华,重建起来买卖会更好。咱们合伙干吧,我出八股,你们各出一股就行了,别退股,你们跟我准能享福。”这样一来,马、定两人当然乐意了,于是查家楼又重新修建起来了,而且比原来的规模大多了,改名为“广和楼”。由于白薯王善于经营,广和楼的生意一直很兴旺。

那时的八旗子弟也有不少“玩票”的,有时也粉墨登场,其中有一个“黄带子”(即皇族)艺名叫元元儿红,是唱老生的。因为他有一条皇上御赐的“黄带”,能抵三条人命,所以没人敢惹。这年他与广和楼定了几场戏,要在春节期间演出,并且拿了广和楼的包银。可是,到了年底,他又拿了上海的高银,要去上海唱戏,就把广和楼给晒了。这可把白薯王给惹火了,广和楼还没遇到过这种不讲信义的事儿,他决心出这口气。于是白薯王就派人买通了元元儿红的随从佣人,探听到元元儿红第二天要去逛隆福寺,并约定暗号,如果轿内坐的是元元儿红,佣人就把毡帽沿拉下来。第二天,白薯王在隆福寺庙会埋伏了不少打手,不一会儿,元元儿红的轿子进了隆福寺街口,打手们见那佣人将毡帽沿拉了下来,就一拥而上,把元元儿红拉出轿子,扔进另一辆早就备好的轿子内,飞快地拉到花市大街王宅,将元元儿红的屁股打得皮开肉绽。打“黄带子”的事很快轰动了北京城,这场官司打了三年,白薯王花了不少钱,一直买通到刑部才算了结此案。

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兴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白薯王是崇文门一带义和团的组织者。后来,义和团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白薯王作为义和团的一个头目被判处死刑,这时白薯王的弟弟王静轩挺身而出,说他才是崇文门一带义和团的头目,与白薯王无关。就这样王静轩代替哥哥白薯王在菜市口被斩首了,从而救了白薯王一命。

白薯王病死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白薯王死后,长子王善堂继续经营广和楼。王善堂死后,广和楼就渐渐衰落了。日本侵占北京后,王家将广和楼拍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未来得及重建日本便投降了,因此到解放时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