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的传说
15087900000056

第56章 陶然亭的鹦鹉冢

现在,对很多生活在南城的北京人来说,遛早儿去陶然亭是很正常的事情,早先的陶然亭也是名人大家常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景点颇多,水清树绿,古刹慈悲庵较多,周围还有“名”坟,像埋葬赛金花的香冢,埋名士的醉郭墓……每座坟都有自己的典故。但是这里边,数鹦鹉冢最新鲜,因为墓碑坟茔下埋的不是人,而是一只鹦鹉。

要讲这段故事,得先从南海边的一个小镇说起。

相传清代的时候,那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姓乔的穷书生,他能写会画,很有才学。乔生的妻子叫玉娘,十分贤惠。夫妻俩虽过着贫寒的日子,但你恩我爱,和和美美。

玉娘养了一只鹦鹉,浑身雪白,没一根杂毛,就给它取名叫阿白。阿白聪明伶俐,会唱小曲。夫妻两人见阿白乖巧,都把它当成掌上明珠。

那年月的读书人,十个里十个惦记着做官,乔生也不例外。这天,他要进京赶考去,玉娘担心丈夫旅途寂寞,就让他带着白鹦鹉进京。夫妻俩第一次长时间分离,互相嘱咐了半天,这才分手。乔生带着阿白,又是乘船,又是雇牲口的,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就住在宣武门外南横街的本乡会馆里了。

当时,有钱的书生一进北京,很快就认熟了酒楼、戏园子和八大胡同什么的,整天花天酒地。乔生却规规矩矩的,每天闷在小屋里读书,连会馆的大门也不出。他以为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又这样刻苦,准定一考即中。谁料到,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劳累过度,刚进考场,他就两眼发花,晕倒在地,连试卷也没摸着,只能回到会馆养病。

多亏有精灵的白鹦鹉!它哄着看门老头帮忙请医买药,又常常在乔生枕边,讲些开心的话。一来二去,乔生的病就好了。

一天,阿白对乔生说:“相公咱们回家吧,娘子准等急啦!”

乔生叹口气说:“就这么回去,哪有脸见娘子啊!不如等过了下个考期,来个金榜题名再回去。”

下次考期要等到三年之后。乔生便写写画画,变几个钱开销日用,同时,他更努力读书了。

有一天,乔生听看门老头说,慈悲庵有庙会,于是就拿了几幅字画,带着阿白去卖。走出会馆向南,经黑窑厂,过窑台,便看到苇塘和土岗环绕的慈悲庵了。这里的景致很美,乔生十分高兴。阿白在主人身边飞来飞去,逗趣地说:“这儿多美呀,相公还不作首诗?”

乔生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左看右看,寻找诗题。这下不打紧,他猛地看见上香的人们,男女成双,夫走妻随,不由得收敛起笑容,长叹了一声。阿白多机灵啊,一下就猜透了乔生的心思:

“相公,你是想念娘子了吧?让我去看看她吧。”

“路途这么远,你能回去吗?”

“能。”

阿白答应一声,扇动双翅飞上天空。

从京城到南海岸,要经过九座大山,十二条大河,阿白一口气也不歇,不停地飞呀飞呀,只用了三天三夜,就飞到了家乡。

亏得阿白这趟回来,因为玉娘早已急病了。你想啊,丈夫讲明最多半年回家,日期早就超过了,自己又不便出门寻找,怎不让人惦念?玉娘一见阿白,急问相公的近况。

阿白把乔生的打算讲了一遍,但玉娘却以为是阿白安慰她,相公可能是出了意外。她说:“那你赶快把相公接回来!我不盼望他做什么官,只要他心里有我,就回来一块儿过穷日子吧!不然的话,我可就不活啦!”

阿白明白玉娘的心意,顾不得疲累,又出门向北飞。它飞啊飞啊,越来越没劲儿了。当它飞过一座大山时,一只凶猛的秃鹰向它袭来,阿白左躲右闪,虽然逃脱,却被秃鹰的利爪抓掉了一把羽毛,当它飞过一座密林时,一粒弹丸又击中了它的肚子,虽然没把它射落,却大大伤了它的元气。

阿白终于飞回到乔生的小屋,落在案头,有气无力地说:“娘子病啦,相公若早些回去,还能见上一面。”说完,它口吐鲜血,不能动弹了。

乔生闻听妻子得了重病,心慌意乱。他在陶然亭选了一块坟地,埋葬了阿白,匆忙离京。走了一个多月,乔生才回到家乡。夫妻团聚,又喜又悲。提起心爱的阿白,玉娘捶着胸口哭道:“悔不该催着它去找你呀!”

乔生也伤心地说:“都怪我尽盼着做官了,害得你为我担忧,又累死了阿白。”

从此,他再也不惦记赶考了。等妻子病好以后,他们又双双北上,来到陶然亭阿白的坟前。玉娘就像埋葬亲人一样,哭得死去活来;乔生亲自在坟上立了一个石碑,上边刻着三个字:“鹦鹉冢”。从此,便在陶然亭留下了这动人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