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可以被享受的。无论你境遇如何,地位怎样,你总可以选择两件事情:快乐或者不快乐。曾有个幼儿园老师问他的孩子们,“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妈妈今天夸我听话!”“快乐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快乐就是我长大了!”……看来,孩子们的确更懂得快乐的真谛:快乐,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快乐,就是自己让自己快乐。
妈妈的困惑
小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好动、顽皮、爱说爱笑。如果拿这条标准来衡量才4岁的丁丁就不合适了,因为他简直比他爷爷还“懒惰”:懒得动、懒得笑、懒得说话、懒得做事,甚至懒得吃喝。丁丁好像没有自己的喜好,带他去超市问他爱吃什么,他总说随便;在幼儿园里,他也没有特别喜欢的小朋友或玩具,反正老师让他玩什么他就玩什么,让他和谁玩他就和谁玩。丁丁比较喜欢看动画片,但只要是动画片就行,从不挑拣,哪怕爸爸过来要看新闻,他也好像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走开。妈妈对丁丁这样的状况很担心,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并不快乐,她也曾试着带丁丁出去玩,给他买一些益智玩具之类,他的改变也不大。
在父母一手安排的世界里,丁丁根本找不到自己。他也许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想法,也表达过愿望和要求,但都被爸爸妈妈善意地拒绝了。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小念头,对于孩子来说,快乐也许并不是巧克力、小汽车、迪斯尼,而是一次郊游、一张卡片、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
我们都知道,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孩子的快乐已经不能单纯靠物质的提供引发了,对他们来说,快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
追根到底,能帮助孩子快乐起来的最重要途径,还是做父母的我们,自己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每天紧张兮兮、患得患失、过于完美主义,孩子怎么能成为一个快乐、知足的人呢?研究表明,成长在快乐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比一般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快乐。这其中不乏有遗传的因素,但孩子快乐的最终源泉,还是父母为其创造的安全、快乐的心理环境。
01 培养是一种促进
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没有外界施加的压力,我们通常都会保持目前的状态不变,虽然也许我们对于这种状态并不满意。在宝宝的成长初期,如果不是你的积极促进和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会大大地往后推迟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间;就像他长大之后,如果你不催促他去做作业,他就会躺在沙发上长时间地看电视,好像根本忘记了有作业的存在。努力是痛苦的,拼命的努力更加痛苦。如果没有人培养和促进,孩子最初充其量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他所能取得的成绩远比他的实际能力所能做到的要少得多或晚得多。
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带”,在这个区域里,我们不用花费任何努力,感觉舒适安全。任何一次有意识的努力,或者第一次尝试做新鲜的事情,都是对“舒适带”的极大挑战。对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们来说,如果这时没有父母的坚持和鼓励,他们很可能老早就停了下来,再也不愿前进一步。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只能走这么远,觉得自己的能力只是如此,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获取满足感和自信的机会,于是变得越来越“懒惰”,也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明明如鸡肋一样地工作,还是因为担心无法迎接挑战而选择了“安全”,放弃了前进和突破的快乐;说了不知多少次要给房间大扫除,最后还是给自己找了很多继续拖延下去的借口,虽然避免了劳动,但看到那些垃圾心里就别扭。
有一则寓言:鸟妈妈和鸟宝宝住在巢穴里,转眼到了鸟宝宝该学习飞翔的时候了,可是鸟宝宝不知道此事,如果听任鸟宝宝自行其事的话,它就会留在温暖舒适安全的窝里永远不飞出去。鸟妈妈还知道,是到了鸟宝宝应该离开巢穴飞到外面去的时候了,如果没有准备好就飞了出去,鸟宝宝就会掉在地上;如果到了时候还没飞出去,鸟宝宝就会拒绝离开巢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现在,鸟妈妈完全有信心相信她的儿子已经准备好了。于是,鸟妈妈就给了它坚实的一臂肘,一下子把它推出了巢穴,从此,鸟宝宝开始自由飞翔了。
突破自己,本身就会获得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成长的快乐。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体会成长的喜悦,拥有越来越强烈的能力感,这才是最震撼心灵的、由衷的快乐所在。
02 当培养遭遇抵制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委屈了,“我们不是没有培养啊!你说的提供机会什么的,我们都在做啊!可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话啊,他只愿意做他想做的事情,如果我让他做什么他一定不肯的!难道为了让他快乐,就要事事顺着他的意思吗?”
当然不是。我们要做到只是希望他们在完成我们的要求时能更自愿、更快乐,而不要带着被强迫或者被逼无奈的心情去做,因为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下,他将会取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快乐的情绪,绝对会提高他成功的概率,也会丰富他的收获。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努力引导应该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帮助的促进,而不是一种负面的,带有贬低、控制、强迫甚至愤怒等色彩的“督促”,如果我们硬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间、做额外的家庭作业、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宝宝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愤怒、憎恨、对抗的情绪也会随之产生。这并不是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只不过是孩子对威胁的一种本能的逃避,但这种逃避却会蔓延到很多领域,他以后会试图逃避家长安排的一切任务,不仅如此,这样的逃避还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求知欲,阻碍他们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并且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永久的情感伤痕。这对于孩子,甚至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许多家长都看不到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不是应不应该约束、管理、引导、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如何约束、管理、引导和教育。那种强制的、严厉的甚至是负气的方法,不仅无法教育出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他今后的人格也会多少被扭曲;而如果我们尝试更多的,使用接纳的、鼓励的、较少敌对的、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宝宝们也将会更努力、更有能力、有抱负、负责任,这就是积极地培养带来的结果。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也许只要你多关注、多微笑、多鼓励、多参与到他的努力过程中,那些之前他厌恶之极的事情都会重新引起他的兴趣。他不爱读英语是因为怕你说他进步慢、不努力;他不爱早睡觉是因为他觉得你们的家庭都是夜生活的一群,他还想和你们多玩一会儿;他喜欢顶嘴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太爱讲道理了,在与你们的争辩中他从来都没胜利过;他不爱去幼儿园也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只是你都没有发现而已……孩子的兴趣栏里几乎是一片空白,拥有无限的可能,你可以让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愉快,也可以让它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无奈。
所以,你应该去培养你的孩子,用一种正确的、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父母,你有权利好好管教你的孩子,更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接下来整个一本书的内容,我都会努力和你分享正确的培养方式,也将作为一个孩子的代言人,向你描述宝宝们心里的真实想法,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成为一个既快乐又成功的人。
03 积极的培养
积极培养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采取行动,它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让他们凡事都能用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实践。积极培养能够帮助孩子冲出他的“舒适带”去探索、去冒险,它有助于孩子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更有助于他们体会到事情进程本身的快乐。
积极培养是鼓励的、向上的,不是唠叨责骂,强制要求,它不带有负面的情绪色彩。积极培养总是表现出尊重、关爱和你对孩子的重视,它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尊,感觉到成功的可行性,感觉到除了成功他还有别的理由愿意从事这项活动,感觉到做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雀跃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积极培养也是灵活的,它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以孩子的积极情绪作为前提,也只以孩子的快乐和收获作为目的。由此可见,积极培养的前提是孩子自己的意愿,是他的兴趣所在,如果你一定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子的话,也要先尝试让他对你的塑造感兴趣。
积极培养的途径
积极的培养对于你所期望孩子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对孩子施加的这样有意义的培养,你可以采取3种方式。
第一,通过你的模范作用影响你的孩子,也就是要以身作则。孩子观察你的行为、情感表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模仿行为获得变相的促进与鼓励。积极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塑造你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让它们保持在值得孩子学习的水平上,以便孩子在“走路中学会走路”。这就像你为孩子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是你们全家都按照这样的生活习惯在生活,而不是你在打牌晚睡的同时还要他看书早睡一样,在你的规范应用于孩子身上之前,务必先确定自己已经履行。你的言行不一是这种积极培养的大忌!
第二,培养的过程是直接的、具体的、细节性的,并不是你讲述一个原则之后,就要孩子做到完美。你强调的持之以恒究竟指什么,遇到具体困难时要如何坚持,想要放弃的时候要怎样激励自己等等,你必须为你的孩子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看清楚你对生活、家庭、事业及责任感等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然后让他在他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尝试做做看。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他需要的绝对是你的指导而不是置身事外的指责。
第三,你要尽量多去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活动,比如他与同伴交往的情况,有什么成就追求、文化经验和休闲爱好,这些都能帮助你更真实地了解你的宝宝,帮你找到教育他的最佳切入点。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尽力去帮助他以快乐的角度重新认识他周围的资源,“好像有些偏心的老师,其实还是很喜欢你的”;“楼下那只小狗不是故意吓唬你的,它可能也有些怕你,就像你看到它也会钻进妈妈怀里一样”……这些都是让他更快乐的原因。
积极培养的目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最重视的是什么?在孩子的发展和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对你来讲他最需要获得的东西是什么?你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你要让孩子有成就还是快乐?进取还是知足?成功还是满足?或是所有这些?当你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这些重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对你的孩子选择什么道路并且成为哪种类型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反映出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价值观。你如何看待家庭、信仰、教育、社会公平、健康、成就、快乐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会影响你如何养育你的孩子。教育永远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不能实现你的理想,不能像你一般优秀,那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自律的问题上还做得不够。
这种积极培养的目的,应该是“我们将会如何”,而不仅仅是“你应该如何”。不要把发展的重任交予孩子一人,然后冷眼旁观的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他应该如何,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快乐,你也同样不会快乐。
积极培养的艺术
积极的培养是一种艺术,是利用你的创造性、你的爱,和你的不断试验确定培养方式的类型和强度的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用多大的强度施加影响对你的孩子最有效果,都是你需要不断考虑的问题。不管是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督促孩子,还是完全没有约束,让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都是不动脑筋、不负责任的家长才会做的事情。懂得教育的家长,往往能够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有一个需要我们时刻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你希望孩子快乐,那你就要每时每刻都怀着一颗充满体谅的爱心去打磨你对孩子成功的深切期待。你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教育还是一般日常的活动,都需要向他们表达两个方面的含义:对孩子的期望和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根据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结合可以将父母分为4种类型:
1 低控制水平和低接纳水平
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孩子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管制,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遵守纪律、精神不集中、情感不成熟。我们称之为“没人照看的小可怜”。
2 低控制水平和高接纳水平
这类父母养育下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出娇纵、任性、没有责任感、缺乏独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惯坏了的孩子”。
3 高控制水平和低接纳水平
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受到父母过多的管制,他们有极少的自由,父母们很少体验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表现为缺乏社交技巧、缺少自尊、感到不被疼爱;他们对父母表示愤怒和憎恨,就像一群“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4 高控制水平和高接纳水平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能够得到一种合理的关爱和恰当的培养,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美好的,家庭气氛是和睦快乐、积极向上的。在这种环境中养育出来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自尊、情感成熟、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也特别乐观积极,健康向上。
04 培养快乐宝宝[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宝宝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发自内心的愉快感觉。
训练分析 自尊感是快乐的源泉,宝宝通过对自己面容的认识,可以产生对自己的喜爱,再通过父母的言语和神态,也会深刻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训练方法 认识自己
父母先准备好一些家庭成员的单人照片、合影照片,还有一些宝宝和他的小伙伴的照片,最好选择那些面部容貌比较清晰的,然后向宝宝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要求。“我们来玩一个找自己的游戏,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引导宝宝从几张较熟悉的单人照片中找出他自己,并说出自己的名字,比如“这是宝宝,这是吴雨辰。”如果宝宝找对了,要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然后让他在比较有难度的合影照片中寻找自己。当然,如果宝宝的认人能力很强,还可以让他说出照片上的人都是谁,叫什么名字等等。
注意,家长给予孩子照片的数量可根据其年龄、能力来增减,也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