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婴幼儿
15091400000169

第169章 169 一个4岁睡不香的孩子

@@@一、病例介绍

汪某,男,4岁,幼儿园中班,从小就睡眠不安,出生后即需母亲抱着摇着才能入睡,一放在床上就醒、哭叫,后来其母将其放在自己身上拍哄,则可以入睡几小时,因此,父母只好整夜轮流抱在手上。到2岁时还不肯自己睡觉,要妈妈陪着一起睡,且夜间易惊醒,睡不香。有时夜间醒来,看到身边没人还会哭闹,有时一个晚上要醒好几次。白天一切情况如常,胆小、怕羞,对家长依赖性大。由于患儿是住在祖父母家,其母唯恐他吵闹影响祖父母休息,所以尽量避免孩子哭闹。

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母孕时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及发育营养良好,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神志清,接触被动,数问一答,口齿清晰,称晚上需爸爸妈妈陪着睡,一个人睡觉害怕,说话时依偎在母亲身边,很怕羞的样子,智能好,无异常发现。

心理测验:儿童行为检核表显示社会退缩、焦虑等因子分升高;幼儿气质量表显示孩子为中间偏麻烦型气质;儿童智力筛查量表显示儿童发育商正常。

@@@二、临床诊断

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理测验结果;符合有关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诊断标准(ICD-10)。其诊断要点是:(1)个体的睡眠—觉醒形式与特定社会中的正常情况及同一文化环境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睡眠—觉醒节律不同步;(2)在主要的睡眠时间失眠,在应该清醒时嗜睡,这种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并持续1个月以上,或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3)睡眠量、质及时序的不满意状态使病人深感苦恼,影响了社会或职业功能。

@@@三、案例分析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可定义为:人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环境所允许的睡眠—觉醒节律之间不同步,从而导致病人主诉失眠或嗜睡。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仅适用于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的那些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儿童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病例特点:婴儿早期发育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昼醒夜眠睡眠节律的建立。多数婴儿在3个月时能达到每晚无间隔地睡眠5小时以上,夜醒是指儿童不能连续地整夜睡眠,在婴幼儿期多见。夜醒儿童常表现为夜间易惊醒,睡不香,有时还有夜间哭闹等现象。有的婴儿则表现为不愿上床入睡,要求父母抱着、摇着或讲故事。这些现象常与夜醒相伴随。根据患儿夜间哭闹、不易入睡,排除腹痛、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夜间哭闹等症状不难诊断。

其形成因素分生理性和社会心理性因素两类。生理性因素包括儿童大脑发育不成熟及气质特征等;社会心理性因素包括抚育方法不当或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一般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父母不和;母婴分离及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迁居、旅行、生病以及睡前过度兴奋等。而抚育方法不当有父母对婴儿的睡眠过度关注和照顾;采用摇、抱着入睡;睡前喂食等方式帮助入睡者等。这些因素可影响昼醒夜眠的睡眠节律的形成,影响了儿童睡眠节律的建立,使婴儿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出现儿童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四、治疗及干预

(1)帮助父母寻找儿童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可能的病因,给父母以安慰、解释、指导,消除其焦虑、抑郁心情,帮助其建立纠正患儿睡眠障碍的信心,合理解决其家庭矛盾及生活应激事件。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帮助父母建立一个规律的上床制度,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较暗;改变不良的抚养方式,如儿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

(3)行为治疗:一般采用消退法,父母应对夜醒行为有意识地忽视,让儿童学习自行入睡。对患儿的哭闹不予理睬的干预方法,许多父母可能无法接受,但它确实有效。另外,我们也可采用“按时唤醒法”进行纠正,其做法是先了解儿童一般夜醒规律,然后安排在其自然觉醒之前15~30分钟将其唤醒、喂食,再令其入睡。

(4)药物治疗:婴幼儿期很少出现真正的“失眠症”,因此原则上对儿童的夜醒不需给予安眠药。对个别睡眠太少、父母又极度焦虑的,开始治疗时可给予佳静安定0.2~0.4mg,每晚服一次,连用数晚。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