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
15092500000068

第68章 提问的技巧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燕子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了菜单,去让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就凭燕子的这一句问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向她下辞退令,因为她的问话很使老板脸上无光。

要恰当,得体、有效地提问,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1.选好对象,有针对性地提问

①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

你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再如你可以对一个中国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隐私的不礼貌行为。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静安详,有的急躁毛躁;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提问的方式也应当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②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

在问答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在提问的时候,被问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们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为病情焦灼不安,我们就不应问:“病情会不会恶化呀?”

另外,被问人总会对提问人的问题本身采取一定的态度,从而产生种种心理活动,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测心理等。

2.掌握双方问答进程,提问要有明确目的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它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所以,提问也应有控制技巧。

①掌握社交气氛。

两人问答,气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对社交的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社交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能对被提问的人的心理产生压力。如审讯犯人:

“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去过。”

“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一人。”

“去干什么?”“偷钱。”

“偷没偷?”“偷了。”

从此例可看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孙久别后,见面时的一次对话:

“夏天过得好吗?”“好。”

“游泳了吗?”“没有游。”

“你见到了许多小朋友吧?”“嗯。”

“你爱吃冰淇淋吗?”“爱吃。”

这样的谈话气氛沉闷,双方都像例行公务似的。其实,外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孙亲近亲近,可不知怎样才能让他说话,只好接二连三地采取是非问和事件信息问,这种闭塞式的提问,当然不会打开对方的话头了,这样的提问就没有控制住谈话活动。

②掌握由提问到表达的过程。

有时人们提问,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如:

电车上,一位中年人给一位妇女让座。这妇女一声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问:“嗯,您说什么?”

“我没说什么呀!”

“哦,对不起。我以为你说了‘谢谢’呢。”

先生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女方的批评,显得含蓄而又有心计。

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问“假若一个人,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王答:“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么办?”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这时只好看看左右,而讲其他的了。

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使宣王无以对答,最后服从自己的想法。

3.讲究方式提问,提高提问水平

①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擅长的来说。其实,提问也如此。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对羽毛球很拿手,是吗?”问话的提问正像打羽毛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畅谈不休。所以,有人把提问称为“谈话的发球”,这一比喻是很恰当的。

②技巧要与实际相适应。

有位青年人走进一家装潢别致的咖啡厅,拿起餐巾围在脖子上。店主看见了,就对伙计说:“你过去告诉他,他弄错了。不过讲话要注意方式。”服务员走过去,对顾客说:“对不起,先生,您要刮脸,还是理发?”这个青年人听后却拉下了脸。

这个提问由于不符合社交场合,谁也不会跑到西餐馆来刮脸或理发,于是这种委婉提问在青年人听来就可能是讽刺与嘲弄,是达不到交际效果的。

③运用技巧要讲究效果。

有位父亲想知道儿子毕业后找什么工作。他提问:

“宝儿,你长大要干什么?”

“当飞机驾驶员!”儿子说。

“当驾驶员干什么?”

“周游世界!”

这位好心的父亲启发式的提问之所以未能达到效果,是因为提问的导向不明确,故儿子不可能如他预想的那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