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下)
15098900000031

第31章 不宣而战,强虏撕破国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1856~1860年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等国为了扩大在中国的侵略特权,倾销商品,其驻华公使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和六年(1856年)两次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遂诉诸武力,挑起战争。

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五日,英舰3艘、划艇10余只、陆战队2000人,借口到中国船上搜捕海盗,闯入虎门(清军下令不准还击),攻占珠江沿岸炮台,炮轰广州城,逼两广总督叶名琛谈判未能得逞,遂撤往虎门口外。

咸丰七年(1857年)夏,英增派远征军2900余人抵达香港。法国以天主教神父马赖被判死刑为借口,也派远征军1000人,与英组成联军,共舰船61艘,总兵力1.1万余人。一月十三日,联军分三路进攻广州,守军大多一触即溃,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举白旗降,叶名琛被俘。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未能逼清政府屈服,遂北上津、京。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七,联军舰队20余艘、官兵2600余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立即与清政府全权代表谈判,但未达成协议。四月初八,联军水陆并进,攻占大沽炮台,进逼天津城下。五月中旬,英、法、美、俄公使逼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战火暂息。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坚持进京换约,联军舰船22艘、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外。这时,大沽口防务已得到加强,炮台增至6座,于海口设置了铁链、木桩等障碍物,部队加强了临战训练。二十五日,联军出动炮艇13艘,贸然冲入海口拆除障碍物。守军火炮齐发,中敌旗舰,击伤英侵华海军司令贺布。随后,联军陆战队1000余人在南岸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器队迎击,在北岸炮台火炮支援下,将敌击退。此战,共击沉、击伤敌炮艇6艘,毙伤敌官兵484人。联军遭此惨败,决心实施报复。而咸丰帝竟在战后,抽调守军2000人去镇压捻军。六月初,英、法联军1.7万余人、舰船百余艘再临大沽口附近海面。六月五日,占领北塘,继败清军马队,攻占新河、塘沽。七月初五进攻大沽北岸炮台,直隶提督乐善以下千余人壮烈牺牲。僧格林沁率队经天津退至通州。七月初八,联军进据天津。咸丰帝感到联军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决心与敌一战。当时,僧格林沁率清军3万余人(其中马队万人)部署于张家湾、八里桥一带。联军为逼清政府满足其要求,决心进犯北京,双方在张家湾、八里桥展开决战。八月初四,联军发起进攻,清军马队遭火枪袭击,惊骇狂奔,冲动步队,造成全军败退。八月初七,联军进攻八里桥,僧格林沁用马队从正面实施反冲击,遭到联军火力大量杀伤,被迫后退,八里桥落入敌手。接着,联军又分兵抄清军后路,僧格林沁弃军先逃,清军全线崩溃。此战之后,咸丰帝逃往热河,留恭亲王奕沂处理政秀。八月二十九日,联军不战而据北京外城,并对圆明园等处大肆进行抢掠,尔后焚毁。九月十二日,英、法逼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随后,俄国趁火打劫,也逼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更大的损失。十月,侵略军撤出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