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昌运久长: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
15102000000011

第11章 南征北战,稳固边疆

雍正皇帝曾经给其皇父下做出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康熙)一生,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为守成,实同开创。”康熙能在百废待兴之局开创出一片基业,开启康乾盛世的序幕,实与开创建国无异。

自古以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地设立官统辖。清朝建立以后,继续对这一地区形式管辖权,加强统治。分笔试在今辽宁的沈阳,黑龙江的宁安、爱辉等地区设立将军,而且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还在沿江的重要地区建立了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以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沙俄派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不畏严寒”越过了外兴安岭,侵人中国领土并且开始了四处抢掠,并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冬天过去,江水解冻后,沙俄匪徒又越过黑龙江闯人中国东北部。这一次,沙俄匪徒遭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激烈抗击。

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但是这对于掠夺成性的沙俄来说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于是,康熙不得不在辽东地区,特别是黑龙江流域,对沙俄侵略做出种种抵抗措施。

其一,在瑷珲(今称爱辉)筑城永戍,号召民众一同进行屯垦。加强那里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能力抵抗侵略者。同时加紧造船,疏通和合其他地区联系的道路,以便在战争开始后,能够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

二是加强侦察和封锁,不能让侵略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康熙派百余名清军,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

做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但是没有得到俄军头目的理睬,反而又派人窜至瑷珲抢掠。得到康熙指令驻留辽东的萨布素将俄军狠狠地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安稳了数年。不过,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又对其进行多次警告,但都无济于事。

沙俄的不死之心也使康熙终于清楚地认识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但是清军在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而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有充足的军备物资,再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如果战争一旦打响,势必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紧急发展,造成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一边发兵对沙俄的侵略进行遏制,一边在黑龙江地区屯兵永戍,建立城寨,与之建立长期的对垒。

在康熙做准备的时候,劝阻警告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康熙也暗下决心,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将其一举消灭,以除后患。

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为了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就要做足准备以便适应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怀揣着赶走敌人的强烈欲望从瑗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声通牒。当时侵略者拥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面对清政府的强大武装采取拒不从命政策。战斗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清军主动出击,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侵略军伤亡甚重,不能支撑,无奈之下向清军投降,还派遣使节与清军将领商量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瑗珲,另外派人在瑗珲、墨尔根等地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以防敌人卷土重来。

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沙俄侵略军在被迫撤离雅克萨之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但是,这次他却为自己的“不理”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托尔布津中弹身亡,但是沙俄军队依然负隅顽抗。

冬季将至之时,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没有物资来源必定需要等待援兵,于是进行了更加严密的围困,切图彻底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这次,沙皇一看情势不妙,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政府再次答应他们的请求,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至此,雅克萨反击战结束。

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当时沙俄国内出现权力斗争,清朝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谋反,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并且有意勾结沙俄,为了笼络大局,康熙不得不在与沙俄的谈判上做出重大让步。两国最后达成和议,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沙俄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在尼布楚签订了边界条约,条约的内容最主要的当属边境划分问题,关于地界划分的内容,即: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沙俄。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可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尼布楚条约》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大清帝国和沙俄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正式条约。

清政府此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势头,使中国东北边境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均时间里基本得到安定。

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早在之前,噶尔丹就有过逆反之心,可是那时候,大清国力虚弱,加之其他地区的叛乱使之分身乏术,康熙为了争取与他的交好,不惜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就为了使大清能够有一丝喘息之际,争取时间增强国力。

明末清初,噶尔丹击败蒙古族的其他部落,在草原上称王称霸,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受到沙皇俄国的教唆,就开始向外扩张、掠夺,嚣张的气焰连中原土地也全然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其他部落的求助,康熙一面安抚,一面劝阻噶尔丹的肆意妄为,要求他立即退兵,并将所侵占的其他部落的物品如数归还。噶尔丹野心极大,坚持要打到北京,哪听得进康熙的劝阻,便策动大军向东杀来。

康熙决定严厉惩罚噶尔丹,亲率大军西征。毕竟关系到大清的边疆安宁,如若噶尔丹和沙俄联盟,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动乱。初次与噶尔丹交锋,清军并没有捞到多大的便宜,甚至还吃了败仗,毕竟千里迢迢挥军举进,一路来人劳马顿。噶尔丹因此更加轻视清军,向清军发动猛烈攻势,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康熙当然不能让他打进北京城,决定在乌兰布通给噶尔丹一个迎头痛击。在与噶尔丹的乌兰布通战役上,康熙充分动用了猛烈的火炮攻势,在策略上又经过了精心的策划,结果把噶尔丹的军队打得丢盔卸甲、血肉横飞,狼狈逃窜,再没有开始时候的“意气风发”。

噶尔丹逃跑之时,还不忘使出了诈降求和之计,不过也被康熙看穿,后者毫不犹豫地下令火速追击。噶尔丹看到这次的军事挑衅功亏一篑,不得已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逃回了老家。由于军事上受到重创,不得已先按捺住再次出征的想法,在漠北先招兵买马,重整旗鼓,企图卷土重来。

康熙本来也不是好战之人,决定不计前嫌,派使者去邀请他来去噶尔丹讲和。没想到噶尔丹不但拒绝南来,还将使者杀害了。为了能在接下来的战斗打败康熙,还特意向沙俄借了枪弹,因为上次可真是被清军的火炮吓坏了。康熙见此情景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他率大军十万,兵分三路,从各个方向袭击噶尔丹。三路中最主要的一路由康熙亲自统帅,亲征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吃不饱穿不暖,但康熙坚持和士兵们同进退、分甘苦。虽然在异地作战,却因为康熙的亲力亲为愈加激发起将士们克服困难的高昂士气。

噶尔丹的军队见到清军有如此之强大的气势,虽然有了沙俄的鸟枪却也不敢肆意妄为了。听说康熙亲自挂帅,更是还没有开打,就有了叛逃之人,军中士气一落千丈。清军杀敌数千人,但还是被噶尔丹带着几十名骑兵跑掉了。

第二年春天,康熙再次带着大军出征,围剿噶尔丹残余部队。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了。

康熙与噶尔丹的战争打了八年,康熙大帝亲自带兵终于平息了蒙古草原上的骚乱,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