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昌运久长: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
15102000000015

第15章 雍正即位,承前启后(2)

世宗初政,最值得重视的一项新举措,就是建立了“密折”制。实际上,这不是他的发明创造。康熙五十一年(1712),圣祖即已提出“密奏”的办法:要求朝廷内外大臣在各自向皇帝的“请安”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所见官员的种种不法之事,以及民情、政情的动向等。密奏之事,只给他一人看,其他任何人不得知晓。圣祖的本意,是针对那些贪官污吏而行此办法,并使各级官员处于相互监督之下,使权力统归于皇帝之手。世宗把圣祖实行的“密奏”办法进一步具体化,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加以推行。他规定:在京的满汉大臣、外省的督抚提镇等中央与地方官员,均行“密折”制度,尤其是在京的科道监察官员每人每天上一道“密折”,一折只说一件事,不论事之大小,都要据实写明,即或无事可言,在折内亦必声明无事可奏的原因。所言正确,他就采纳施行,说得不甚妥当,他就把折子“留中”,不批转朝臣,不使任何人知晓。如涉嫌报复,诬陷好人,他也能分辨清楚。密折内容,不许与他人商量再写,如泄露给他人,知情者即可举报。至于能当面揭发,或弹劾权臣,或更革弊端,不妨仍以奏章公开明言。这一密折制度,使群臣相互监督,相互揭发,更有科道等专职监察官员进行公开督察,朝廷内外官员的一言一行,不论是明的,或是暗的,都在他们的视野监视之下。每个官员都对世宗负责,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世宗的掌握之中,其权力都集中在世宗之手,达到了集权于皇帝的目的。

历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争夺储君之位是一个重要方面。世宗即位前亲身经历了诸兄弟争当太子的激烈斗争,感受到了这一斗争所带来的危险和损害。父亲晚年为此伤透了脑筋,引发诸多烦恼,不再明立太子,迟至去世前才宣布。这启发了世宗,为避免他在位时再发生太子之争,威胁君权,他决定改革传统的作法,不明立太子,而是由他秘密选立,到他死时再公布。雍正元年八月,他向群臣宣布了建储的新规定:由他暗定储君,亲写名字,藏于匣内,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边。他还另密写同一名字,密封于一匣内,随时携带,以保证在他突发重大变故时,仍能按他的意愿,使他所选定的储君能够顺利即位。自此,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亡。秘密建储,以及密折制,无疑提高了世宗的绝对权威,他也取得了对臣下与皇储的完全控制权,保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高度统一。

世宗即位时,面临最严重的威胁,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一个政治派别:以他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为首的政治集团,联合朝廷中部分大臣和皇室成员,形成一股实力雄厚的政治势力,处于同世宗相对立的地位。这股政治势力,是在圣祖晚年诸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中逐步形成的。

圣祖一生有子35人,除早殇及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23子。但圣祖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才22岁,在只生有两个儿子时,就确定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按齿序,排行第二)允礽为皇太子。是年,允礽才满周岁,就被隆重地推上了嗣君的宝座。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允礽的诸弟相继出生,陆续成年。圣祖的身体状况良好,还不到60岁,尚不见衰老的迹象。在这长期的等待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尤其是太子与诸子之间,早年那种和谐的关系渐被打破,随之而来的矛盾日益尖锐,各集团之间的纷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斗的目标,自然是争当太子。毕竟允礽为太子,地位优越,追随的人多,故其实力雄厚。以他的外祖父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首,坚决捍卫外孙允礽的太子地位。反太子的一派,是以大学士明珠为代表,他是皇长子允褆的舅父,因允褆为庶出,虽排行为长子也不得立为太子。明珠不甘心,就联合一批重臣,为允褆争夺太子之位。后被圣祖发觉,明珠及其同伙都遭到罢斥。康熙三十七年(1698),圣祖大封诸子,如长子允褆、四子胤稹、八子允禩、九子允禟、十子允我、十三子允祥、十四子允禵等,或封郡王,或封贝勒。他们变得有权势,就同太子进行较量,力图把太子打下去。圣祖为各种流言所迷惑,对太子允礽不免生疑。索额图结党以助太子夺皇位的图谋被圣祖察觉,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将索额图逮捕,后将其处死。至四十七年,圣祖对太子允礽完全失望含泪废弃,予以拘禁。争当太子的第一个回合告终。

太子被废,其位空缺,诸皇子各怀奢望,斗争更趋激烈。允褆与允禩结为一党,他们谋害废太子允礽的图谋被揭露,圣祖下令,革去允褆的王爵,终身拘禁,同时也革去允禩的贝勒爵。允禵为其辩护,圣祖震怒,拔刀几欲杀他!又一个回合的斗争暂告结束。

圣祖为诸子争当太子非常伤感,比较各子,又想到允礽的许多好处。经查,以前所告允礽的种种劣迹多有不实,即于第二年三月,宣布复立允礽为太子。不料允礽对自己当了40年的太子已不耐烦,急于当皇帝,忘记了父亲的一再告诫,有意交结朝中大臣,向圣祖施加影响,使圣祖尽快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他来坐!父子之间再起风波。圣祖再度挥泪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宣布废除允礽的太子名位。受牵连的诸大臣都受到严处。从此,圣祖直到去世前,再也不谈立太子之事。

在诸皇子角逐太子时,独得大利的是四子胤稹。开始,他也参与了反太子的明争暗斗,与诸兄弟关系密切。但是,当圣祖第一次废允礽时,他的长兄及几个弟弟都因结党而受到谴责或处罚,他就不再同他们共谋,而与十三弟允祥结好,举止极谨慎,静观事态的变化。在此后的政治风波中,他几乎不受牵连。允禩、允禟、允禵、允我等结为同党,还在继续活动。实际上,胤稹一派势力虽弱,仍在暗中与允禩一派较量。不过,做得更隐蔽,不动声色罢了。

圣祖临终留下遗言,把他的皇位传给了胤稹。这使允禩、允禟等竞争者大感意外,愤愤不平,心中的积怨,溢于言表。于是,流言四起,传出胤稹夺位的议论。此件大事,实属清官之谜。长久以来,许多学者为此作了一系列考证,断言胤稹的舅舅隆科多与他合谋夺了帝位。凡此说法,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大抵是因袭了允禩集团的不服气而散布的流言。不管怎么说,自康熙后期持续近20年的储位之争,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胤稹如愿以偿,与他一起争夺储位的诸兄弟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斗争并没有止息。允禊集团还存在,他们内心的不满和积怨,很可能成为引发政治“火山”爆发的导火索。精明过人的世宗,从正式即位前后就已感受到了允禊集团的威胁。因为他们都是皇子,带有极大的危险性,比起圣祖当年对付异姓鳌拜集团,更复杂,也更艰巨。世宗没有别的选择,惟有彻底消除这个集团,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君主专制,维护国家安定的局面。

世宗一得到父亲的遗命,便迅速行动,立即接管政权。他居丧的第二天,命八弟允禊、十三弟允祥、大学士马齐、理藩院尚书舅父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处理日常国事,规定“所有启奏诸事”,均交四大臣;凡有世宗谕旨,“必经由四大臣传出,并令记档。”世宗撇开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任命四大臣组成最高权力的核心,总理朝政,直接对他一人负责,保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防止“异己”趁治丧之机生乱。世宗最嫉恨允禊,但也深知他最有心计,在诸兄弟中享有很高威望,如没有他参与,朝政就难以正常运转。世宗重用他,实际是安抚并稳住他。允禊心里也很明白世宗的用意,所以,当其妻的亲属向他祝贺担此重任时,其妻却说:“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其首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