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气场大全集
15102100000017

第17章 气场提升个人形象(1)

古代哲人穆格法说过,“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的代言人,是我们走向更高阶梯的扶手,是进入爱的神圣殿堂的敲门砖。”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的人生,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注意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仪容仪表的刻意修饰,更是温文的性格、积极的心态、文雅的修养带给人的气场。

个人品牌是最大气场

1956年,周立太出生于重庆市开县五通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1974年到西藏参军;1979年1月复员回到开县务农;1980年到湖南省安乡县安尤砖瓦厂打工至1983年,在打工期间自学法律;1983年1月回到开县从事法律服务工作;1986年参加全国律师统考,取得律师资格,从此从事专职律师工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学成才的打工律师,在深圳,他被称为“周青天”,有媒体评估他的名字如今价值1000万元,“周立太”3个字还被《新周刊》称为“7个最具成长性的个人品牌”之一。

“周立太”3个字凭什么价值1000万元?

周立太的回答是:兑现我的承诺,为雇主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在沿海一带划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其中,广东省深圳市是当时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当时的中国正由贫困走向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光是经济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的法制建设均处于一个起步的初期,加之引进外资后也带进了一些外来的思想潮流,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管理还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造成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时常会受到侵犯。

与此同时,在重庆开县,困扰律师周立太的问题是,法律服务人员,特别是律师也越来越多,如何才能从无数律师中脱颖而出呢?

1996年,重庆市开县南门镇的徐志坚夫妇在深圳龙岗的一个玩具厂工作,在下班时间死于交通事故。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场景,听着死者父亲的苦苦哀求,一向以维护弱者权益为己任的周立太决定动身前往深圳,为自己的乡亲讨个公道。

经过三个月的煎熬,赔偿案件终于尘埃落定。在周立太的帮助下,死者家属获得香港肇事车主赔偿13万元,社保局和厂方赔了20多万元,总计30多万元。周立太为此也开创了在深圳特区工伤和交通赔偿“双赔”的先河。

这个案件对周立太的触动非常大,同时也让他了解到打工群体对法律的需求也相当大。这个案件还让周立太对自己的定位有了初步的认识。由此,他走上了为农民工维权的道路。这种独特的定位为“打工律师”周立太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人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个人品牌定位的角度来说,周立太看到了市场的空缺,采取的是“雇主群体定位”和“市场空当定位”相结合的办法,把自己的律师服务工作重点定位到打工者群体上来。深圳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全国各地大量的打工仔在这20年中如潮水一样涌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客户群体”。

定位于为打工者服务,也符合周立太的个人条件。周立太出生在农村,当过兵,打过工,他了解打工者在打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困境,更关键的是,他对打工者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

周立太曾说:“我在十多年前也也是一名打工仔,在湖南一个县砖瓦厂挑砖背瓦,一个月赚25元。在砖瓦厂打工的这段经历给了我很深的刺激。工友们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经常不能如期拿到那份微薄的工资。于是便有人铤而走险,致使小小的砖瓦厂中常常上演棍棒、砖头乱舞的悲剧。我就想,难道不能用一种正当的手段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吗?”

有了独特的个人品牌定位,个人品牌不一定就能马上得到社会的承认,还必须兑现品牌的承诺。这个品牌承诺,对于周立太来说就是要维护委托人(即他的雇主)的权益,为他们打赢官司。

自1996年5月1日起至今,周立太已先后受理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0件涉及劳工维权的案件,通过这一系列案件的仲裁、诉讼活动,促进了深圳及其他诸多地方的立法完善和执法规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广大劳工的合法权益。

在办案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不少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周立太戏称“本人既招人爱、又招人恨”。

周立太多年来办理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弱势群体的案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周末》、《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凤凰卫视等国内外500余家新闻媒体做过2000多余次报道,周立太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评为2000年、2001年十大新闻人物及十大风云人物,2003年、2004年又被司法部评为第二届法律援助先进个人,还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维权先进个人、“公益之星”。

周立太的出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周立太则说:“周立太现象是不正常现象,周立太的出名是社会的悲哀。”

周立太说:“由于我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在案源、办事甚至社会公信力等方面都有许多优势。”

一方面也许是对于周立太所代理的案件本身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许是根本无法在周立太的强势个人气场下分到一杯羹,所以,周立太之后,一直没有出现第二个“周立太”。

[1][1]第

章气场提升个人形象好形象是一种潜在资本

在这个讲求品质、注重包装的时代,“不以貌取人”的观念显然已经有些落伍了,如果能让外观为你的内涵轻松加分,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形象不能决定一切,但是美好的形象绝对是通向成功的一块开山之石。因此,形象是每一个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就可行走江湖。然而在职场中,在专业渐趋细密的分工下,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相比之下,透过专业所折射出的个人职业形象,以及是否能将自己的形象传递到正确的人际脉络中,让人知晓,进而牵引出新的工作机会,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职场长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一个注意形象并自觉保持好形象的人,总能在人群中得到信任,总能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也必定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找到发挥才干的机会,最终做到时刻用自己的风采魅力影响别人,活出真正精彩的人生。

诚然,在现代社会频繁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首先通过外在形象对对方做一个基本评价:或干练,或精明,或高贵,或卑贱,或富有,或贫穷。所有这些,不仅仅是通过一件服饰或一处装扮来判断,更是通过它们搭配后形成的整体形象来断定。

因此,一个人外在的穿衣打扮十分重要。有时直接影响到社交的成与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人接触时,人们首先看到的也是你的外在打扮,如果你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人家可能就不会对你产生好感。在社交中,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主要是靠衣着来烘托。所以,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就要学会适当地包装自己,使众人对你刮目相看,在无形之中增添你的人际吸引力。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再漂亮的人,如果没有服装的包装,也不会显出他的美来。这就像一个产品一样,需要一个美丽、吸引人的外包装。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女性,长得并不十分漂亮,而且体型也不十分优美,虽然她穿的衣服并不华丽,而都是一些简单、素雅的衣服,可是在这简单、素雅的装扮中,却能显现出她迷人的超凡脱俗的美丽来。有一家服装公司的总监,是一个很会打扮的人,她的同事和朋友全都十分欣赏她,对她的打扮经常是赞不绝口。可是她并不追赶潮流,不是流行什么就穿什么,而是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衣服来装饰自己。她的衣服从来都是与众不同,总是给人一种新意、一个亮点,让你耳目一新。她也十分重视不同衣服间的搭配。不同的服饰之间,交错地搭配,就会烘托出不同的效果。她走在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美国的一次形象设计的调查中,76%的人根据外表判断他人,60%的人认为外表和服装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服装在视觉上传递着你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信息,它也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大部分社交场所,你要看起来就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就必须穿得像这个阶层的人。正因如此,很多豪华高贵的国际品牌的服装,虽然价格高得惊人,却不乏出手不眨眼的消费者。人们把优秀的服装与优质的人、不菲的收入、高贵的社会身份、一定的权威、高雅的文化品位等相关联,穿着出色、昂贵、高品质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事业上有卓越的成就。

一个人的好形象还体现在其气质上。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次面临生意上的一个很大危机。他在上海新开张的商行遭到当地商人的联合挤兑,不久就波及了大本营杭州。一些大客户生怕胡雪岩垮台,闻风而动,都准备中止和他的生意往来。

这天,胡雪岩从上海回来了,他们悄悄地躲在暗处观看,他们觉得会看到胡雪岩灰头土脸的样子。结果他们失望了,他们却看到了一个衣着鲜亮、精神抖擞的胡雪岩。

他们还不放心,又跟踪胡雪岩到他的商行去。他们认为胡雪岩会暂停生意进行整顿。可是,胡雪岩的商行不仅没有关闭,而且他还亲自坐镇,在柜台上悠然自得地喝起茶来。这一下子令他们糊涂了,一个人遭受这么大的打击,还能够如此的镇定从容?最终,胡雪岩的气度征服了他们,他们又对胡雪岩恢复了信心。

其实,当时胡雪岩的处境已是山穷水尽,他就是凭自己那坚如磐石的好形象,才稳住了糟糕的局面。

总之,形象是一个人的招牌,坏形象会毁了你的一生,而好形象会令你的气场大幅提升。

着装恰到好处是关键

着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显示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角色、涵养、阅历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着装,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关系到对你个人形象的评价,同时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形象。

·着装原则

为了在着装时能够得体,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视觉效果,就必须掌握着装的原则。

原则一:要和所处的环境相协调。人置身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着装,要注意穿戴的服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比如,在办公室工作就需要穿着正规的职业装或工作服。比较喜庆的场合如婚礼、纪念日等,可以穿着时尚、潇洒、鲜亮、明快的服装;悲伤场合如葬礼、遗体告别等,参加者的心情是沉重而悲伤的,所以着装要素雅、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