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5108400000052

第52章 冠心病、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病名心悸

症状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主要表现为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用方】

炙甘草汤——《伤寒论》

方剂说明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适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组成

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50g,阿胶6g,麦冬10g,麻仁9g,大枣10枚,以清酒、水酒各半煎服。

歌曰:炙甘草汤参姜归,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配伍说明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本症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剂制备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临症加减

1.气虚严重者,加黄芪。

2.血虚严重者,加当归、熟地。

3.心慌者,加酸枣仁、茯神、五味子、柏子仁。

4.兼有瘀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等。

5.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舌淡者,可加熟附子、龙骨、牡蛎、黄芪等。

典型案例

陈某,女,65岁。发热不退二月以上。经西医检查始疑伤寒,后谓风湿,复拟结核,终无定论,病家惶惑,莫衷一是。中西药物杂投,皆无功效。体温起伏在37.9~38.8之间,朝轻暮重,始终难以退尽,自汗、盗汗,洒淅恶风,四肢酸楚冷痛,手足指趾发麻,头晕眼花,两耳蝉鸣,心烦嘈杂,时觉泛恶,口渴饮冷,所饮不多,烦躁不寐,大便干结,二日一行,小便短赤,咳嗽气促,时有浊唾,舌苔薄白而略干,质偏红,脉浮大无力带数。诊为阴阳俱虚,营卫失调,处方:炙甘草15g,生地15g,阿胶10g,麻仁15g,麦冬10g,西党参10g,桂枝8g,白芍10g,姜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