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30岁前踏上财富自由之路
15108900000006

第6章 不断提高你的财商

1.180后职场新人理财观点散发危险信号

“理财我不懂,没接触过啊。”“理什么财啊,赚多少花多少呗!”“现在没什么积蓄,还谈不上理财。”80后职场新人就理财这个话题,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如此。

多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财概念,在他们看来,现在还不是理财的时候,等以后赚钱多了、或准备结婚及至结婚后再考虑。其实,专业投资理财专家的观点是:钱多钱少,都有财可理。职场新人尽早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尽早学会投资理财,必将受益终身。

三个案例三种态度

“案例一”“月光族”小李

大学刚毕业的小李上班两个多月,每个月4000元左右的薪水,单位还替他租了住房,但他这两个月都是“月光”。日常吃饭费用、交通费、电话费和水电费至多1000元,那其他的钱都怎么没了呢?小李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左算右算,请朋友吃饭、唱歌、出去玩、买衣服,这些又花掉了1500元左右,其余的钱怎么用掉了他还真“一时想不起来了”。

小李刚刚踏入职场,第一次拿到工资随意花掉的心态可以理解,这也代表了一部分职场新人的消费习惯。小李是河南人,他来广州读大学后便留在广州工作。其父母亲现在都在河南,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当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家庭收入在当地算中等水平。小李从读小学及至大学,一路顺风顺水,考上广州的名牌大学。应该说,小李虽然毕业出来工作了,但从来没有体验过家庭无钱供读、无米下锅之苦。

“案例二”“逍遥派”小欧

如果说小李才上班两个月,其案例不足以代表职场新人的理财情况,那么已经工作3年的小欧,他的例子肯定是个典型。大学毕业后,小欧进了广州一家IT公司,每个月平均5000~6000元的收入,但是怎么花、花掉多少,他心里却没谱。用他的话说,“开支多少不一定,进账出账看银行系统就可以了,主要是跟朋友一起玩的开销。”他暂时也没有买房的计划,“没结婚我买房干什么啊,买了也是负资产,等哪天想结婚了再买吧。”他对买房也没压力,“首付10多万没问题,两个人供房还有压力那就太失败了。”

在积蓄方面,他把钱基本都存进了银行。小欧说,他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因为单位已为每个员工买了社保。当有人问他有没准备购买基金或外汇之类的投资。他说,对此类投资一点都不懂,要说有一点投资举措吧,那就是“玩一点股票”。但据他说,其实他个人对股票也没什么研究,去年开始跟着同事买卖了几手金融股,现在该股是亏是盈都还没去算细账。

“案例三”保守派叶飞

在广州某媒体工作的叶飞,1981年出生,6岁便入学读书,因此大学毕业出来工作较早。但他自称稳定下来真正做事只有两年时间。由于单位改制和岗位调换较为频繁,因此他的月薪收入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综合计算,平均每月大约有4000元左右。叶飞自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生活十分熟悉,从小便学会生活自理。父母亲干农活未回家,他都能自己做饭、自己学习功课后睡觉。他说,每天清早,当他醒来时,父母亲都种田去了。由此,他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

毕业后,由于单位配备了租住房,而且平时他自己买菜做饭吃,平均每个月生活费基本开支也就500元至600元左右,再加上水电费、交通费、电话费,偶尔买衣服的费用,一共不超过1000元。他平常很少出去玩,也没有什么应酬消费,因此每个月基本能存3000元左右。

家里曾提议给他一点首付款让他供楼,他拒绝了。他打算自己攒钱买房,“家里的一点点积累给父母留着养老,自己一个月存下3000元,一年便是36000元,3年下来理想的话基本够买房付首付了。”

叶飞喜欢摄影,见到合意的摄影器材就买,他称,“这些会增值的”。他也想过在其他方面进行投资,“我现在开始关注基金、国债、保险之类的投资,目前正在看股票方面的书,先了解了再说。”他对投资有顾虑,由于刚出来工作,原始资本有限,因此他说更注重“自己熟悉”的投资领域,像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升值之类的,他说正考虑考车牌,读些英语课程,或考职业资格证乃至留学读研等,为以后创造更好的投资机会。

针对小李、小欧和叶飞3个人的情况,虽然这3个新新人类,看起来各有不同特点,但其实都存在着共性――他们在对“财”的问题上均散发出一些危险信号。

首先是“月光族”小李,从无记账习惯,根本查不到自己的财务漏洞,不知道自己的“财”去何处了。

其次是“逍遥派”小欧,虽然已工作了3年却同样与小李一样没有一个收入支出记录,同时没有意识到保险对自己及家人的重要性,在投资方面亦是随手抓来而不考虑风险及产品的技术度。

最后的“保守派”叶飞,相较上面两个典型算是好一点“但是也只是停留在点上,而没有扩大到”理财这个层面上:懂得存钱却不懂如何生钱;懂得收藏却不入收藏之门;明白投资却没有投资之道。

但是不论是“月光族”小李、“逍遥派”小欧还是“保守派”叶飞,他们身上都传递出两个极度危险的信号:一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目标,带着“心无杂念享受现在”的意识过活,对钱没有半丝意识,更谈不上有理财观。这是生活中的一大忌!二是没有安排自己近期的职涯规划、更没有投资规划和大额的消费计划。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每个月的收入哪怕再少,只要善于理财,都会有所结余,时间长了积累成较大数目就可以进行投资了。像上文提到的3个案例,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职场新人的特点:大学以上学历、中等收入、暂时没有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家庭开支。按照他们的收入和开支水平,其实每个月平均都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结余。如果把这3000元积累起来,并且谨慎投资,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如果不去理财,不调节消费习惯,财富就会不增反减。虽然眼前日子过得逍遥,但结婚、买房就遥遥无期;而一旦发生工作变动、家人生病等意外,情况将不堪设想。

用于理财的可投资品种主要包括两类,金融类的投资品种主要有:储蓄、证券、基金、保险、期货、黄金、信托。非金融类的投资品种主要有:房地产、实业投资、拍卖、典当、收藏等。

80后大多处于刚参加工作至结婚的阶段,收入较低花销大,这时期的理财重点不在获利而在积累经验。理财建议:60%风险大、长期回报较高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或外汇、期货等金融品种,30%定期储蓄、债券或债券型基金等较安全的投资工具,10%活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1.2 走出这些理财误区

以上三个案例中所讲的理财误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是刚入社会不久的80后,理财经验不足,很容易陷入一些其他理财误区。我们一共列出以下六个理财误区,年轻的朋友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走入这些误区。

误区一,理财是有钱人的事。错。工薪家庭更需要理财,与有钱人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现实压力,更需要理财增长财富。

误区二,有了理财就不用保险。错。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对于家庭而言,没有保险的理财规划是无本之木。

误区三,投资操作“短、平、快”。错。

不要以为短线频繁操作一定挣钱多。

误区四,盲目跟风,冲动购买。错。在最热门的时候进入,往往是最高价的投资,要理性投资,独立思考,货比三家。

误区五,过度集中投资和过度分散投资。错。前者无法分散风险,后者使投资追踪困难,无法提高投资效率。

误区六,敢输不敢赢。一涨就卖,越跌越不卖。错。

1.3 为什么富人掌握了80%的财富?

几乎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只有20%的人成了富人,他们掌握了80%的财富,而剩下的80%的人都是穷人,他们仅掌握20%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每个人都想拥有财富,成为富有的人,首先我们研究一下富人和穷人的特点和分野:

(1)穷人和富人没有构造之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都可成为富人,富人也可能成为穷人。

(2)富人大多是企业主、老板,而穷人大多是打工族;不管他是蓝领,银领还是金领,职位是老板给他的,而老板的职位往往是老板自己给自己的;老板永远比员工赚钱多。

(3)富人不见得比穷人更努力,富人不见得比穷人更聪明,富人不见得比穷人学历更高。

(4)富人支配金钱,支配别人,穷人被金钱和别人支配。

(5)富人往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穷人往往一辈子为别人打工,为他人做嫁衣。

(6)富人往往拥有系统(公司、体系、团队等),富人在休息和娱乐时,他的系统还在运转,很多人还在为他工作;而穷人往往是单打独斗,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为自己工作。

(7)富人老想着找更优秀的人为自己打工,穷人老想着,如何使业务更精通,得到更优裕的职位。

(8)富人往往能改变自己和家族和其他人的命运,穷人往往只能为自己的命运终生忙碌。

(9)代理优秀品牌,往往能使穷人成为富人。

(10)做生意的商人往往是富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往往是穷人。

(11)富人较有好奇心,较能把握机会,穷人往往见怪不怪,坐失良机。

(12)富人较爱思考和总结,穷人往往只顾埋头走路。

(13)富人往往有坚持力,穷人往往不能坚持到底。

(14)富人较有冒险精神,穷人往往安于现状。

(15)富人往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不断积累资源,而穷人的资源往往不断地归零。

(16)富人往往充满梦想,而穷人往往被生活磨灭梦想。

(17)穷人往往为富人打工。

(18)人分四种,没时间没钱、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穷人往往是前两种人,富人往往是第三种人,而拥有系统的人往往是第四种人,第四种人才算真正成功和拥有财富的人。

(19)财富的定义是:假设一个人从此刻停止工作,其金钱可以维持其目前生活方式的月数,由此可见,即使您的职位收入丰厚,您得财富也不多,因为如果您停止工作,就不再有收入。

(20)机会具有隐蔽性,往往大部分人往往不认同,能够认同并把握住的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就成了富人,把握不住仍然是穷人。

1.4 聪明理财五大定律

要想提高你的财商,这几条理财定律你不妨看看:

4321定律:家庭资产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72定律:不拿回利息利滚利存款,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比如,如果在银行存10万元,年利率是2%,每年利滚利,多少年能变20万元?答案是36年。

80定律:股票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等于8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比如,30岁时股票可占总资产50%,50岁时则占30%为宜。

家庭保险双十定律:家庭保险设定的恰当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的恰当比重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

房贷三一定律:每月房贷金额以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三分之一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