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15112200000013

第13章 世界遗产(4)

徽州现存牌坊百余座,据说明清两代,徽州共有牌坊1000多座。这里面,有多少功德坊,多少贞节坊呢?已经很难说清了。

徽州古老村落中这些精美的建筑艺术,除了出自徽州本地工匠之手外,更多的则出自苏州匠人之手。因为那里集中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精华,他们的技艺也就更加精湛和圆熟。那么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江南的苏州,使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精粹所在呢?

苏州园林

私家园林之所以集中于江南,是因为江南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等诸方面的条件。建造山水园林需要山和水,尤其是水,山无天然山还可用土和石堆筑,但无天然水源,虽挖地三丈也不成池沼。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空气湿润,适宜生长长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繁多。园林堆山,除土以外,不可缺石,而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昆山、杭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就出湖石,这些都为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有了自然条件,没有雄厚的财力对于造园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江浙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苏杭一带自两汉以来即盛产丝绸。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的发达给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

18世纪中叶,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当时富甲一方的盐商为了求得乾隆的御宠,凭借自身的雄厚财力,穷建园之能事,一度使江南的湖畔、溪边亭台楼阁连绵不绝。

园林是一种文化建设,自然就不能缺少相应的人文条件,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艺形式荟萃之地,文人书画发源于此并得以兴盛。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涌至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人数众多。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富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建造宅园,偷安一方。这批文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这里有文徵明这样的一代书画名家,也有沈三白这样的潦倒文人。他们都寄情于山水之间,吟唱吴中风土,并将对园林的感觉细致入微地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可以说有关苏州园林的诗词咏叹,已到了不可记数的地步。

在这些文人的作品中值得一提的,当属清代乾、嘉时期的沈复(沈三白)的《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近乎于自传的散文,兼谈生活的艺术,并刻画了一位真实的人物,沈三白的妻子芸娘的形象。沈三白和芸娘这对夫妇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能超脱尘俗的压迫,善于对待忧患,相信布衣饭食可乐终生式的恬淡生活,是这个世上最美的东西。

其实,生活清贫而夫妻恩爱的情形,在现实当中并不少见。《浮生六记》之所以受人推崇,是因为在这个家庭中,文化情趣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这也正像许多苏州人的家庭,淡泊而和谐,富有文化的情趣,并与美丽的苏州园林是那么亲近。

沧浪亭是沈三白的近邻,那片沧浪之水曾是这对美满夫妇的泛舟之处。

在《浮生六记》中沈三白是这样描写沧浪亭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隔窗游人往来不绝。……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在苏州园林中是最古老的,今天去看,也是斑斑驳驳,透出古的气息。它没有其他园林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却另有朴实厚重的韵味。这一点,恰与苏舜卿这样一个退隐的诗人身分相称。

宋朝的苏州,城南的街上,苏舜卿经过府学,沿着贴水曲径向东而行,无罪被贬的他返回家乡苏州,一种不可名说的情绪总是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一日,他偶然看到一片荒地。重复广水,草木郁然。还有一架小桥,通向更加广阔的郊野。苏舜卿心里一动,决定以4万贯钱,买下这块地方,移花接木,围山造水。于是,顷刻之间,一片荒地焕发出灿烂的新意。这就是沧浪亭。

沧浪二字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意大致为,如果朝廷混浊,那我就洗洗双脚,归隐山林吧。苏舜卿发现造园似乎为自己满腹的才学寻找到了一个舒解的途径。深得中国文化精髓的他知道自己眼前的这片堆石、池水远不能与高山幽潭相比。但他要用自己的所学,让它们显出自然山水的美妙之境来。

沧浪亭以水环园,在围墙深深的苏州园林里可谓独一无二。此外,将亭内的山,与亭外的水联系起来的,是条长廊。顺着长廊他精心地布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景致,这其中或许只是湖石一块,又或是芭蕉一枝。寂静的长廊里,似乎可以看到前贤的身影,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舜卿策杖而行。

园因景胜,景因园异,苏州园林可谓匠心独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着,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故事。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是苏州园林最重要的设计理念。而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恐怕也是在古代中国城镇乡村布局理念中的主题之一。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

一个被史学家称为“来无影去无踪”的少数民族,在距今1600多年前,扫平北方各族,统一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北魏政权。虽然它统治北方中国长达二百年之久,但“中原才是正宗”的历史偏见,使得这个重要民族的资料被无情的时间所掩埋。所幸的是,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大同附近的一个石窟群的研究,来复原1500多年前,北魏兴盛时期的民风民俗与宗教信仰。这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公元460年,一个名叫昙曜的高僧,站在山西大同附近的武州河边,眼前的灵山秀水令他欣喜万分。他将奉旨为兴盛的北魏王朝,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云冈石窟。

眼前的武州山,山势并不险峻。山体上有一段整齐的岩壁,岩石又是水沉砂岩,非常适宜石窟的开凿。武州河水,从岩壁前潺潺流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所有的条件都符合昙曜的要求。

从第一锤砸到石壁上算起,到今天,云冈石窟屹立在这片峭壁上已有1500多年。

它位于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云冈沟内。石窟雕凿于武州山南麓的崖壁,现存窟区自东而西约1公里,其中石窟53个,佛龛约1千多个,佛像5万余身。它是中国早期石窟之一,是最先以皇家实力营造的石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下的伟大创造。

而它的开创人昙曜作为当时的高僧,在史书上却一直默默无闻。在佛教史上,也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对他的出身、经历,以至生死年代都没有记载。他作为北魏的代表,负责开凿云冈石窟,对他个人甚至对当时中国僧人,都是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转折点是由于北魏文成帝的登基。

文成帝上台后,继承父亲的遗志,大力扶持佛教。即位之后,把损坏严重的土木宫塔,用石窟代替;破坏严重的供养泥人、铜人等,都用石佛替代。

鲜卑人乐意支持这种完全用石头建造的工程,是因为他们从祖先起就有居住石屋的传统,另外,他们想用石头这种坚硬载体,使自己的民族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于是,文成帝在政治、经济、军事都处于最佳状态之际,竭尽国家的财力,把民族的心态寄托在了宗教文化的建设上。一个功垂千秋的云冈石窟就这样应运而生。

云冈的石窟不同于古人所居住的岩洞或洞穴,也不同于供人观赏的自然溶洞。它是人们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求,而开辟的一种宗教活动场所。人们选择风光秀丽的灵岩圣地,在山崖岩壁上开凿洞窟,建造佛像,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一种精神生活。

云冈石窟顺应着时代的要求,当时,在高僧法果和尚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之后,龙颜大悦的皇帝萌发了要与佛陀合二为一的想法。

文成帝大兴佛教,高僧师贤、昙曜等人复出后,明白政治对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昙曜奉旨开凿云冈石窟时,决定开凿五个大型的洞窟,并在其中刻大佛像,以造声势,从更大程度上弥补鲜卑人的自卑心态,使他们感觉到鲜卑人,才真正是顶天立地的国家主宰。而在此前,还没有人开凿过如此大型的洞窟。

这面长约1公里的石壁上,记录着一代皇朝已经消失的足迹。

千年以前,这里曾经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对北魏来说,云冈石窟当时是一个浩大的皇家工程。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来自北凉、大同当地的工匠,甚至包括来自斯里兰卡的佛教徒,都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

在高僧们的精心策划下,4万多人经过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开凿,出色地雕琢出这一世界级的文化瑰宝。二十几个大窟中无不浸注了皇家的意愿,在表达皇家意愿时又涉及了它的历史背景,甚至宫闱隐私。

北魏传到献文帝时,冯太后登上政治舞台,掌握了朝中大权。云冈石窟工程,主要集中在文成、献文、孝文三朝,反映此三朝的历史是必然的。可是,在此三朝中却又横插入一个文明皇太后冯氏,她在献文、孝文两朝摄政,且集大权于一身。这不仅给历史增加了复杂性,也给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复杂性。

如何表现这种“两重皇天”的局面呢?云冈石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人们想起了佛经《妙法莲花经》中的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方世界有个宝净国,国中有位佛,名叫多宝,他发过一个誓,说当他离开人间成佛后,无论十方国土中任何一处,有讲《法华经》者,他和他的塔庙,为听讲经就会从地下涌出。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演讲《法华经》之际,奇迹出现了,在释迦佛面前涌现出一座“七宝塔”。而且塔中发出多宝的声音,称赞释迦牟尼宣讲的《法华经》。释迦牟尼随即邀请了十方世界的万亿诸佛,前来参拜多宝佛。

于是多宝佛打开宝塔,分出半个座位与释迦佛共坐。这就出现了多宝与释迦两个如来佛共坐一个座位的稀有状况。释迦与多宝两佛共塔的故事,在佛教以及佛经中,既不占重要地位,也没有很深的含义。

但它却正好影射太后摄政的两“皇”并坐一把朝椅的现实,而且当中不含讥讽。云冈中后期的龛刻多出现两佛并坐龛,有的甚至列为主窟主像。然而,这也只能是隐喻当时的政治局面,并不冠冕堂皇。

在北魏许多宫禁中,以控制后妃参政最为严格。然而在冯太后身上,宫禁毫无作用。操纵了两朝政治实权的冯皇后,已不满足于在宫中作威作福,她的势力已经越过宫墙,投射到了云冈的石壁上。

在冯太后的关注下,云冈石窟开凿到第6窟时,进入了极盛时期。

第6窟的石刻都在后室,平面呈方形,中间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高大挺拔,高14.4米,占据了窟内的主要空间。下层的五佛与上层的四佛雕工极为精美,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佛国气氛。

洞中的飞天,面容清秀,体态修长,身体弯曲自然,飘逸优美。

窟内布局完整,人物形象众多,雕饰华美秀丽。其中的佛传故事多达30多幅,是中国石窟群中现存最早的有关宗教的石刻“连环画”。

有一幅画面讲了一个神奇而有趣的佛传故事。内容是讲释迦牟尼的前世,悉达多王子是怎样出生的。他的母亲怀胎十月,准备回国生产。在经过蓝毗尼花园休息时,太子却神奇地从胳膊底下突然降生。王子的提前出世把园中的四个石人,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幅画面则是“骑象回城”的佛传故事。悉达多王子出生,他的父亲净饭王听到消息后,心中非常高兴。他骑着大象接太子回城。画面中,国王双手高举太子,仔细端详。前面有伎乐,后面有侍从,表现了喜迎太子的喜悦场面。

30多幅画面,主题突出,情节生动连贯,在石窟雕刻史上独树一帜。

第6窟也是云冈石窟中保存较好的一个,是最富丽堂皇的一个洞窟。

与第6窟同时开凿的还有第5窟,云冈第一大佛就刻在这个洞窟之中。佛像高17.7米,占据着窟内三分之二的空间。此窟以其宏伟的造像、阔大的洞窟,在云冈石窟群中显得异常壮观。

云冈的佛像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而印度佛像由于受希腊艺术的影响,佛像大都有一副所谓的“希腊式的鼻子”。北魏的工匠们,对这种别扭的鼻梁怎么也看不习惯,他们稍作艺术加工,“希腊鼻”马上变成极富鲜卑人色彩的方鼻梁。就在工匠们一点一点的改动中,佛像加速了它中国化的进程。

公元493年秋天,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修建僧庙、寺院的同时,他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壮观的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兴建。

洛阳龙门石窟

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35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

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就是古阳洞。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以南,是利用天然石洞耗时十余年才修凿而成的。窟内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南壁的大龛是释迦多宝并坐佛,在佛教中又称“二佛并坐”。南北两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龛,每列分别为四个相互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大龛。

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传故事,表现了悉达多王子成道的过程。“悉达多”是佛祖释迦牟尼还是俗世王子时的名字,他成道的过程被称为“八相成道”。这套雕像无论在情节上,还是构图上,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的,显示了北魏时期能工巧匠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娴熟的艺术表现力。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那些造像铭文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有为供奉孝文帝而建的佛像,虽然残破仍可看出佛像面部表情的安详。佛像的祈愿者名叫杨大眼,汉族人,曾率兵与鲜卑族进行过战争,铭文中记载,他为北魏孝文帝所创造的业绩所感动,因此,特为孝文帝雕一石像以颂其功德。

这样的题记在龙门石窟有两千多块。其中在古阳洞中就有近五百块。而最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19品都刻在这里。《龙门二十品》是书法界从龙门魏碑石刻中精选的20块造像题记,被书法家称之为魏碑体精品。这些题记和题名不同程度上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为后人研究民族、姓氏、地名、官职、造像题材、文字演变等提供了极好资料。

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龙门石窟的造像活动才逐渐复苏,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