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会盟,鲁国由孔子主持礼仪。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所以准备了一支较强的卫队。由于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孔子在这次会盟中,使鲁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不失体面,还把齐国侵占的的土地收了回来,确实立了大功。
但是尽管如此,孔子在鲁国也却不可能一直受到重用,这是因为,孔子要维护的是周礼,是一种君臣有序的统治秩序,而三桓的理想目标是维持卿大夫当权的现状。在很多问题上,孔子的主张均对三桓的利益构成了侵害,这使得孔子与三桓之间的矛盾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鲁国举行了祭天的仪式,按惯例祭祀后要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三桓已不想再任用他了。于是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鲁国,再次到别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先后带着弟子去了卫国、陈国、楚国等7个诸侯国,但都因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不能够得到采纳而一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就这样在诸侯国间奔走了14年后,已经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了鲁国,但是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73岁的孔子得了病,不久便去世了。
儒道释三家并存,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佛教在吸收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之后出现了禅宗;儒家融合道教和佛教理念就产生了理学。理学传入西方影响欧洲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新运动——也就是启蒙运动;禅宗也成为现在一些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深具影响的宗教派别。理学和禅宗因为儒道释三教相互融合而产生,它们不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更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九寨沟·黄龙沟·武陵源·周口店
1976年夏天,农林部的林业调查研究院接到消息说,四川阿坝南坪县境内大熊猫的生存正受到严重威胁。农林部等相关单位立刻组织了专家队赶赴南坪。他们发现当地的箭竹正在大面积死亡,必须尽快为熊猫找到竹子的替代品。正在专家们为寻找替代品而寝食难安的时候,他们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人间难寻的奇景。
九寨沟
这个难寻的奇景,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在岷山山脉的皑皑雪峰下,有一条纵深40多公里的神奇山沟,山沟里,散落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色彩绚丽斑斓的湖泊,当地的藏族人称之为“海子”。这一百多个海子,就是令九寨沟神奇美丽的高山湖泊群。这些湖泊呈梯次与瀑布相连,在周围郁郁葱葱森林的衬托下,一切显得是那么的不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海子之间,分布着九个藏族村寨,九寨沟,也就因此而得名。
在九寨沟近3万公顷的原始森林里,分布着2500多种原生的珍稀植物,有十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贵动物,也生活在九寨沟。这一带也是大熊猫活动的地区,专家们因为箭竹开花挽救大熊猫来到这里,九寨沟也因此而发现并从此被保护了起来。
九寨沟是因水而神奇的,水是九寨沟的精灵。这个神奇的精灵,就是九寨沟的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九寨沟的湖水纯净透明、色彩斑斓。随着光照角度、季节交替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韵。九寨沟湖泊的形态和类型也很多,在九寨沟的树正、日则和则渣洼三条沟,五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成梯级分布的大小湖泊有114个。树正沟的“树正群海”,由19个大小不同的海子所组成。海子与海子之间高差约有100多米。
一条乳白色的钙华堤横卧湖心,像一条长龙状的,是卧龙海。
清晨,穿过山谷的风停歇了,镜海的水面倒映山谷,如同传说中女神的宝镜。
在众多形态各异的海子中,有一汪湖水风姿独具。这汪湖水的名字叫“五彩池”。五彩池的湖水现出神奇瑰丽的孔雀蓝色。这神奇的蓝色,透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息。
九寨沟的湖泊之间,往往落差很大,湖水越堤穿林,形成瀑布。九寨沟有17个瀑布群,其中著名的有宽达300多米的珍珠滩瀑布和诺日朗瀑布,以及宽50米的熊猫海瀑布等。九寨沟的瀑布,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中国的同类风景区中,是不多见的。
在九寨沟沟顶海拔3060米的地方,有一个九寨沟中面积最大的湖——长海。长海长约8公里,最深处有4000多米,长海的水面很大,但却没有地表的出水口。夏秋大雨,也不暴涨;冬春久旱,亦不干涸。隆冬时节,冰冻厚达60厘米,相传有怪兽出没,长海因此而更加神奇。
九寨沟大大小小的海子个个都如水晶般澄澈,并且奇异的是,几乎个个都呈现出彩色。但为什么这些海子里的色彩每天都如此鲜艳,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稍有褪色呢?
五花海位于九寨沟的中心,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湖水的颜色神奇变幻,时而呈现鹅黄、时而呈现墨绿,不过最常见的是清澈晶莹的宝石蓝。
之所以产生这么神奇的色彩,是因为在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水对蓝光和绿光的反射和散射作用特别强。所以就表现出那种非常鲜艳的蓝色和绿色。另外,还因为它是喀斯特地区。水里边有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增强水对短波光的反射,也就是增强对蓝光和绿光的反射。所以也就造成湖水呈现的蓝色和绿色特别鲜艳。
五花海是令人难解的湖。20世纪90年代,九寨沟地区遭受连年旱灾,五花海上游的熊猫海已经干涸,但是五花海却依然湖水丰盈。不仅如此,更令人奇怪的是,地处高寒地区的九寨沟,每到冬季,其他湖水都已封冻,但五花海从不结冰。因此这座神秘之湖也让当地人由衷敬畏。这个被誉为九寨沟美丽风光象征的五花海,为什么在冬季不结冰呢?又为什么在旱灾的时候也不干涸呢?
经过潜入湖底的测试显示,五花海的湖水晶莹剔透,在水下可视距离高达40多米远。
在水深已经接近20米的地方。令人感到惊奇的现象出现了。湖底有许多好似火山口一样的地方。由于不断地有恒温的水大量涌出,所以五花海即使在冬天也不会结冰,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保持湖水水量充沛。
九寨沟的冬天到了,长海和其他海子都封冻了,瀑布也结成了冰。只有五花海依然保留着瑰丽的孔雀蓝色。时间如水,四季轮回,很快的,又一个春天会重新来到九寨沟。
1935年夏秋之际,长征中的红军终于艰难地走过了雪山和草地。为此,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著名诗句。诗中所说的“岷山”就在四川省的西北部。这里不仅拥有神奇的九寨沟,还孕育出了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美的钙华彩池奇观。这个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黄龙自然保护区。
岷山
黄龙沟
岷山山脉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覆盖,云雾缭绕。雪宝顶是藏族传说中的神山,据当地人说,通常只有在7、8月盛夏时节,才能偶尔看见它的真容。雪宝顶山上融化的雪水,发育着高山草甸,但是它首先滋润了脚下的这条沟谷。这条沟谷就是著名的黄龙沟。黄龙沟是一条长约3.5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华山谷,因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在黄龙沟里,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不同和地势起伏的高低,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凝聚、发育出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
钙华彩池是黄龙最主要的景观,黄龙的彩池一共有8群2300多个,彩池层层相连,由高到低,呈梯田状排列。这些彩池大的几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池中的碳酸钙在沉积过程中与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再加上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便形成了池水的不同颜色。因此人们便称黄龙的彩池为“五彩池”。
在黄龙沟两侧的山坡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满布着各种奇花异草。常绿的针叶树林和多种珍贵的花卉植物,使得黄龙更加美丽。据统计,黄龙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8%,植被覆盖率更高达88.9%。许多珍贵的动物也生活在黄龙的森林里。偶尔,这些可爱的小鸟还会跑到彩池里来。
五彩池的水层层漫溢,在没有钙华埂拦阻的地方顺坡而下,形成了黄龙另一个重要的景观——钙华滩流。黄龙钙华滩流的主体部分全长2500米,宽约3-70米。钙质的片状水流在倾斜起伏的沟谷间,在阳光的映射下如同金黄色的流沙般流泻而下。这金黄色的钙质水流漫流在沟中,使整个沟谷真像是一条金色的龙,躺卧在雪山与森林的怀抱中。
黄龙彩池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形成。这种地形,在地质学上叫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但只有黄龙形成了这么大规模的彩池群,这是为什么呢?
云南的路南石林,就是典型的石林特征,云南的石林称为剑状喀斯特,虽然与黄龙的彩池完全不同,但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在云南石林县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布满了剑状喀斯特所形成的石林。在广西桂林至阳朔之间,岩溶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则呈山峰的形状,这种形状被称为塔状喀斯特。这些被古往今来的诗人极尽美妙之词形容的景观,就是喀斯特地形中典型的峰林、峰丛地貌。
为什么同为喀斯特地貌,黄龙的景观会和云南、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因不同。云南石林和广西桂林的景观,是石灰岩因水的溶蚀而形成的。而黄龙的彩池却是因钙华沉淀形成固体的坝埂,水中的钙华再逐渐漫溢而层叠形成的。
因此,云南、广西的岩石在被水溶蚀过后,留下了石峰和石林,而黄龙则是钙华随水沉淀形成彩池了。
世界上由冷水沉积而成的地表大规模钙华十分罕见,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南不远处的赫拉波利斯与黄龙一样,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彩池。但它无论在池子的单个面积和整体规模上,都比不过黄龙。黄龙单个彩池的外侧垂直高度有6.8米,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其长达3.5公里,彩池总数多达2331个的规模,也是世界上同类钙华彩池景观中最大的。
冬天过去,春天又来。黄龙沟的水不停息地流着,它始终充满了生机。在黄龙寺的南面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小庙“石塔镇海”,这座石塔和小庙已经被钙华淹没了大半部分,修建的时间为公元1620年,被钙华淹没的深度为1.8至2米。有关专家专门对此进行了测算,他们计算出黄龙钙华的沉积速率为每年3毫米,这也就是说,黄龙钙华的数量和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从地质学上看,黄龙仍然充满了活力,它每天都在生长着。
中国不仅拥有五千年连续不间断的灿烂文明,还因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而产生了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
武陵源
武陵源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西北部,这里石峰林立,沟壑纵横,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地貌,使武陵源尽显自然的美丽。
瑰丽的秀水奇峰和质朴的田园诗情,曾经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唐代诗人王维的那篇:“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屋外起田园”的诗句,赞美这里的自然景象。武陵源因此得名。
在这里,海拔高差近千米,总面积近400平方公里,3103座石峰广布密集,组成了浩瀚的峰林奇观。
眼前的西海,数不清的石柱石峰,广布密集,嶙峋挺拔。它从西南部开始纵贯至东北,长达20公里,宽约10公里。千百万年来,裸露的岩石表面产生的凸凹不平,层层叠叠的外貌,给予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那么像“采药老人”,“仙女献花”如此奇异的造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独特的地貌环境引起了地质地理学家的关注。当时湖南的各类报刊纷纷进行了报道,称这里发现了世界罕见的丹霞地貌。湖南师范大学的翟辅东教授是研究武陵源这一特殊地貌的专家之一。
20多年前,这位对武陵源地质成因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对武陵源进行了全面考查。
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穿行在峡谷之间,这里的峡谷不同于其他地区,陡峭的山崖如同刀切斧劈一般,直上直下,棱角分明。
随后,考察队来到金鞭溪,一位队员在休息时惊奇地发现,在跳鱼潭旁一块岩石的表面,有像是海水冲刷的痕迹。在此后的几天,考察队又陆续在这一带发现了众多海滨生物的化石和一些海滨生物的洞穴遗迹。由此阶段性的破解开始了。
首先对岩石成分进行分析。这个步骤是确定地貌类型和成因的关键。
通常丹霞地貌岩石所表现的盐性非常复杂,且钙质含量较高,岩石偏软,表面圆润。经检验得知,当地岩石中的石英砂含量非常高,最高达95%。石英砂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岩石的软硬程度。结果与丹霞地貌的特征相反。另外作为丹霞地貌应该为陆地沉积所致,而眼前的发现却为何与海洋有关呢?
随后,结合对滨海生物化石研究的结果,专家迅速做出推断:在距今大约3亿5千万年以前,这里是濒临大海的沙滩,被海水冲刷来的石英砂,在这里反复沉积,形成了300至500米厚的石英砂岩地层。岩层中的石英砂含量极高。在距今7000万年前,造山运动使这里平整的石英砂岩层被凸出水面,并发生断裂,最终形成方向一致的峡谷。由于岩层中石英砂的含量并不均匀,所以含量较低的岩层极易受到风化水蚀的影响,而发生碎解。
表面碎解后的砂石,在雨季来临时被雨水冲走,流经此处夹带的砂砾的雨水,如同研磨,又像锯子一般使岩缝扩大,逐渐将岩石磨成块。
另外,植根于岩石缝隙中的植物,也可通过增长过程中的膨胀力,致岩石爆裂碎解。像“采药老人”这样奇异的造型均是因为岩石中石英砂的含量不同,对风化水蚀反应各异,逐步形成的结果。
冬去春来,亿万年前的石英砂砾层就成为人们看到的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
1981年,翟辅东将考察结果公之于众,排除了武陵源作为丹霞地貌的初步推断,向世人阐述了武陵源这一特殊地貌的价值。通过他的科学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这世界独有的“石英砂柱峰”地貌的结论。
那么,数亿年沧海桑田所形成的峰林奇观,在未来的地球史上,还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呢?
根据这一带地壳演化遗迹地理气候条件变化规律,专家们作出了这样的分析:眼前的柱峰,随着时间的延续,将经历大自然漫长的雕琢,逐渐变形,缩小,变成砂石,再次随溪流注入江海。
虽然用人类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最终还会走完它整个生命的过程,完成它整个生命周期的轮回。
同中国其他地区的农民一样,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耕耘与收获就是他们年复一年的生活。武陵源秀丽的景观似乎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由于地貌环境的影响,造成这里的耕地匮乏,因此,他们只有将自家的水稻种植到远在几里之外,甚至十几公里之外的高山上。
有一块近7公顷的土地,被山体托至半空,边缘是陡峭的险谷,深不见底。在尚未发育成峰林的山谷上,组成了织网式的水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空中田园,这也是当地独一无二的农家景象。
古老质朴的风土人情,与武陵源嶙峋挺拔的山峰,构成这里独特的景观。大自然所造化出的人间奇迹,被当地人赋予了神的色彩,昭示出“天人合一”的生存意念。湘西的神韵和人们的梦想,孕育在山水中,滋长成为动人的诗歌。
地球在几亿年的地质变迁中造就出如此的自然奇观,而这些自然奇景,都会像黄龙、武陵源这样继续着它们的演化进程。地球上的生命以及人类也伴随着这样的地质运动,环境变化而产生和进化。
周口店
20世纪初,北京西南50公里处的周口店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村庄。一位瑞典考古学家的到来,将使它举世闻名。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受聘来华,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矿政顾问。1918年春天,他来到周口店,试图寻找远古人类留下的踪迹。
周口店南面是华北平原,西面和北面是北京西山。这里山势低矮,却有异常深厚的石灰岩层。由于石灰岩容易被酸性的水溶解,因而形成了很多的洞穴和裂缝。
安特生一行来到被当地人称作“龙骨山”的北坡进行考察。龙骨山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90米,海拔145米,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安特生越来越激动,他发现堆积物中有一些白色带刃的脉石英碎片。他突然想到,这些锋利的刃口,会不会是用来切割野兽肉的呢?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有一种预感,中国人祖先的遗骸就在这里,现在惟一的问题就是去找到它。”
尝试发掘工作由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主持。1923年的尝试发掘,只出土了一枚十分可疑的牙齿化石。谨慎的师丹斯基并没有急于公布这个消息。3年后,师丹斯基在整理标本的时候,终于在周口店的化石中确认出一颗人牙。1926年瑞典皇太子在访华时正式将这个消息公布出去。在随后的一年里,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枚与师丹斯基发现的极为相似的牙齿化石。这颗牙齿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的鉴定,确属人类牙齿化石,并最终将其主人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然而,这一说法却引起了国际上许多人类学权威的怀疑,他们认为,仅凭牙齿化石就建立新的人类属种,显然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权威们的怀疑丝毫没有打消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的热情。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洛克非勒基金会答应出资24000美元赞助周口店的发掘,并且以协和医学院为依托,筹建一个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机构。接着步达生又积极与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取得联系,希望能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共同发掘周口店,这一建议得到了翁文灏的热烈响应。经过一番磋商后,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书中第三款对于采集品的使用和归属作了规定:
“一切采集到的标本,归中国地质调查所所有,但人类学材料,在不运出中国的前提下,由北京协和医院保管,以供研究之用。”
正是这种合作精神,最终促成了周口店的发掘和后来新生代研究室的成立。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这是一件足以载入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史册的大事。
步达生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办的这个古人类学研究室,为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开创了先河,为今后的古人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它的成立,对于周口店的发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中国古人类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8年,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裴文中来到这里,参加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但是当时由于遇到坚硬的石层,许多人都认为龙骨山的发掘已经到了尾声,下面不会再有“北京人”的化石了。因此1929年一些学者相继离开周口店,到别处去寻找远古人类化石,只留下年轻的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
裴文中的执着终于有了回报:当坚硬的岩石层移开后,大量的化石出现在人们眼前:水牛头骨、野猪头骨、鹿角化石随处可见。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裴文中又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这些化石中依然没有人类的东西,“北京人”究竟在哪里呢?
发掘的部分渐渐缩小,发掘的地方也越来越窄,裴文中推测这一次可能到了洞的底部。一天,就在准备收工的时候,他发现在主洞与裂隙交叉的下方有一个洞,他决定亲自进洞探个究竟。在洞外工友的牵引下,裴文中沿着洞壁徐徐滑下。他点燃马灯,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寻找,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龙骨山显得格外寂静,人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突然,洞里传出裴文中狂喜的声音:这是什么?是头盖骨!
这一天,是1929年12月2日,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终于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