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15112200000002

第2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2)

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最后一个都城,郑州商城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关系如何呢?

从郑州出发沿高速公路往西不过80多公里,到偃师市,就到了二里头。

更有意思的是,距二里头几公里,又发现了一个商代最早期的城,叫偃师商城。

往上边看,有一组楼群,那个位置是最外面的城。里里外外,一共有三重城垣,倒是使人们想起了北京城。像这样大规模的基址在宫城里一共有五处,完全是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

宫殿的基址上按原样重现了地下的实际情况。

基址上有很多半截的木桩子,那是柱子的位置。

宫殿的后面发现了一个水池,进水和出水的水道,是用石头砌成的。水从西边引进来,从东边流出去。这是后宫御花园,还是战备设施,抑或兼而有之,目前还是一个谜。

偃师商城工程北部的大水池子,还连着两条石头砌的水渠,进水的渠道是在西头,出水的渠道是在东头,历代的帝王池苑里水的流向都是从西往东流,这是中国地势决定的,因为西高东低,这就决定水向是从西往东流。又因为在中国传统五行里西方属金,所以这条水渠一般后代都叫做金水河。现在郑州还有一条河叫金水河,像北宋的汴梁城也有一条金水河,只要是从西方过来的河流到宫城里的都叫金水河。偃师商城的建筑规制有好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的规划是相符的,甚至可以说《考工记》里的许多内容就是从偃师商城开始发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制度、基本的制度在偃师商城都有了,甚至《考工记》里没有总结出来的内容如宫殿北部要有水池子,也已经出现了。这一条,恰恰是中国古代都城里头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要做宫殿,必定要有一个大型水池,这也是人与自然追求和谐的很重要的一条。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哪一个在时间上更接近二里头夏都城呢?

经过碳14测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的年代在公元前1610年到公元前1560年这50年之间。

在比郑州商城晚的小双桥遗址发现了两个青铜建筑构件,是属于商代二里冈上层时期的,引起了注意。后来在这儿组织挖掘,发现了大面积的祭祀遗存,在一座宫殿基址的前面,就发现了埋的牛、狗。在祭祀坑当中,还有一些随葬的陶器,陶器当中有的用朱砂写上了文字,这是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了,而且断代工程启动以后,在这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新的挖掘,证明其面积约有十几万平方米,同时根据里边发现的这些东西,特别是陶器,确认它是比郑州商城的繁荣期要晚的一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

从地望、年代、规格来看,这里有可能是商代搬迁的另一个都城,只是现在无法找出那些王是何年何月在位。

天已向晚,风吹过来,不禁使人想到了《诗经》中那首有名的诗《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把后面改一下,变成:

知我者谓我何求,

不知我者谓我何忧。

其实,求之不得,安能不心忧?

悠悠苍天,

这里埋的是哪一年在位的王侯?

天再旦

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都城级的遗址,究竟是河南的郑州商城,还有偃师商城?

《千字文》中曾有记载“说感武丁”,杨锡璋先生认为,“武丁是商代后期一个很重要的国王,据历史记载,商代后期一共有二百六七十年,武丁在位一共有59年,可以说占了整个商代后期四分之一的时间,一般历史上把他称做‘中兴之主’。武丁在位的时候,商代的国力非常强盛,从甲骨文记载看,他当时跟周围很多地方打仗,打仗实际上是扩张他的国力。从考古发现来看,他在位的时候经济很发达,文化水平很高,这个时候的青铜器、玉器都是很漂亮的。比如著名的妇好墓,这个‘妇好’就是武丁的配偶,她的墓并不大,但里面发现了很多青铜器,青铜器就四百多件,玉器有七八百件,青铜器很大,质量很高,可以说是商代后期青铜器最优秀的。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商代后期正是水平最高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正是武丁时期”。

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上,有人看出“三焰食日”四个字。它是不是在描写日蚀时出现的围绕太阳的日珥?天文学是不是可以利用这次日蚀的记录来估算武丁在位时间?

李学勤先生解释说,“古文字学家对这片甲骨进行重新的释读,发现它不是三焰食日,那个‘三’字也不是‘三’,‘焰’也不是现在的‘焰’,而且‘食日’是一天里一个时段的名称,也不是日食,所以就把这个问题排除掉了”。

“三焰食日”的甲骨上也有“大星”的记录,有人说这就是日蚀发生时能看到水星。

对此,席泽宗先生认为,“这一片甲骨可以说就是三项世界冠军。一个是最早的日食记录,当时记下来了,一个是最早的日珥记录,日珥就是只有太阳日食才能看见。还有一个日食的时候看到水星。这三条记录都是世界第一,而断代工程组却否定了这条记载”。

几十年内,五片甲骨上,各记录一次月食。

在武丁晚期的关于月食共有五次记录。

古文字学家按着甲骨学的标准排出一个先后次序。

人们不免会有疑问,他们排得对不对呢?

南京天文台的张培瑜先生,肯定了古文字学家的排法。

张培瑜惊奇地发现,在前后这五百年范围之内,只有惟一的一组,在几十年范围内,既符合甲骨文里的干支,又符合月食的顺序。他认为,“基本上中国地区可见的月食都被列出来了,如果说文献有记载,或者是甲骨文有记载,或者是新出土的某个资料,有这方面的记载,都可以通过这个表可以判断出,很可能它是哪次月食,尤其干支,排列的月食、日食都给出了干支,那个可以判断出这次记载的日月食发生的年代和时刻”。

文献上说,武丁在位59年。

学者们分辨出,最后两次月食,发生在下一个商王在位期间。

5次月食的时间排列妙就妙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只有一两年的间隔。

第三次月食是在公元前1192年,被它作为武丁的最后一年,上推59年,则武丁在位应该是公元前125-192年。

至于商代的晚期,学者们发现了很有趣的规律。

常玉芝认为,“周祭是商代后期盛行的一种很有规律、很严密的祭祀制度,这种制度是由5种祀典组成的,商王及王室贵族用这5种祀典对31位商王,和其中15位直系商王的配偶,一共51个祖先,进行了5种祀典,轮番和周而复始地祭祀,这种祭祀是一个王室接着一个王室进行下去的,这就是周祭。它是商王朝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在商后期年代学这个课题当中,有一个专题就是利用周祭来论证,商代后期几个王的在位年数,那么利用周祭为什么能求得王在位的年数呢?这就是说它商王及王室贵族用这5种祀典,对这51位祖先轮番祭祀一周,这个时间是36旬,或者37旬,36旬是360天,37旬是370天,这个天数与一个太阳年的日数365天是相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排在祀谱里面36旬周祭和37旬周祭,一般是相间安排的,就是一个36,一个37,这样的话,两个祭祀周期相当于365天,那么我们利用这个周祭的祭祀周期就可以求出王年”。

你也许会问,对这些甲骨,直接用碳14测年那把“快刀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学者们何尝不想,只是问题复杂。

如果用常规方法测年,需要大量的牛骨。而有字甲骨非常珍贵,这事不好办。

而如果使用北京大学的加速器质谱仪,只用一克样品就够了。

误差有多大呢?

郭之虞认为,“国际上碳14测定比较先进的水平就是在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五以上难度就要高一些,设备方面、技术方法方面,都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说百分之一就相当于80年,千分之五的话就是40年,现在可以测到千分之四到五,就是说可以测到误差到三十几年到四十年这样的范围”。

李学勤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能够证明超过几个月,甚至一年,至少一年以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用的。而且已经杀了的这个牛骨头,如果是已经变成枯骨了,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就是它的性质,和比较鲜的骨头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情况之下,再要把它刻出来,然后钻凿,再要把它烧灼,让它出兆,这个能否一致地出现,那就需要实验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从古人的信仰角度来看,占卜本来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数术的占卜方式,为什么要用这个龟甲、牛骨来占卜呢,因为古人认为这种东西有灵的,如果把它杀了,这个东西还带有一定的灵在上面,这样来占卜是有效的,如果已经变成枯骨,对枯骨是没有信任的,枯骨就不能表现这个东西了。所以这方面说起来,恐怕它也不会长期保存”。

还有一个问题是,每天的干支排法,会不会因改朝换代,而有突然变化。

张培瑜认为,“干支一共有60个,月食尽管每年发生一次,但是要在60年内才有这个机会,所以说在二十几年,现在只有21年就有5个不同的干支,恰恰和甲骨文记载的相同,这个几率是很难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应该可以看成从殷商到现在的干支是连续的”。

这是断代小组第一个精确到年的结果。

回到本文开头我们甚至要考察司马迁说得对不对。

通过对鼎上面文字的考证推算,并联系其他青铜器,证实公元前841年这个年代作为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可靠的。

青铜器上的拓片,上面有王年,有月,有日的干支,还有月相。可惜上面都没有明确到底这件青铜器上面的时间与哪一个王在位时期相符。

而且,符合这四项条件的,一共只有六十多件。

如果是二百多年的日历散了的话,要它随便拿出那么几张来,判断年份这就很困难了,这就需要考古学家、金文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了。

学者们通过纹饰、形制等,定出它大致的时代范围,再根据铭文涉及的人和事,排出一个历谱,叫做金文历谱。

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它来考察周厉王,不过说来话长了。

西周第一个王是周武王,相传他的儿子周成王小的时候,拿着梧桐的叶子,要封他的小弟弟为侯。

“我是天子,你将来长大了,就到唐那个地方去当侯,你说好不好?”

“什么叫侯?当个侯是什么意思?唐这个地方在哪里?”

“某年某月某日,王封其弟于唐。”

“我和他不过是玩耍,说说罢了,不能当真呀!”

“您是天下的王,也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天子说的任何话,都是要算数的。凡是天子说的话,都是要执行的。”史官开始说话。

从历史上看,周武王的弟弟后来确实被封在一个叫唐的地方,后来改名为晋。这对夏商周断代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晋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国家之一,如果把它的年代搞得比较清楚,对于建立西周王朝的这个年代标志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因此晋侯墓地的发掘对于西周时期年代学的研究,也起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汉代的史书上说,“唐”就在现在山西的太原。

而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却说不在太原。他否定太原是首都,他说在南边,太原南边,就是讲现在临汾地区的翼城县、曲沃县、襄汾县,大概讲了两三个县,这一下就相差了800里。

70年代末,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天马曲村遗址从它的考古文化内涵来说在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这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根据史书记载也好,邹先生的看法也一样,这个地方应该是属于封唐的所在地这个范围之内的。

在山西南部临汾地区的天马、曲村一带居然发现了八代晋侯和他们夫人的大墓。考古挖掘刚刚开始,一群强盗就抢先下手了。这些人用的是雷管、炸药,已经不是盗,而是抢了。

当然,后来,盗墓被当地的公安部门制止。

然而,极其珍贵的文物,已经烟消云散。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老先生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香港有人告诉他那里正在出售一套被人认为是伪造的编钟。

马承源说,“我就马上告诉香港的古玩店,这14件钟,你不要给别人看,因为我们已经看了。古玩行有个规矩,给人看了以后,只有不要了以后,才可以给第二个人看,第二个人不要再给第三个人看。我就怀疑为什么香港没人要这个东西。为什么不要呢?后来他们讲对刻在上面的文字有怀疑。怀疑的道理何在呢?因为所有的西周青铜器的铭文都是铸造的,就是在模子里一起铸造出来的。没有外加刻的,没有另外刻的。刻的也许只有一个字,两个字。而它是整个一篇从头至尾三百多个字全部都是刻的。西周没有发现过用工具刻出来的铭文,明显刻出来的,不是铸造出来的。因为刻的痕迹和铸造出来的痕迹完全不一样,晋侯苏钟的文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刻法。”

“文字读通了以后,就排出来两组,但文字还没有完,觉得里面还有。后来邹衡先生告诉我们,还有两个,现在在山西。后来这两件器物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看文字,正好衔接上。”

山西方面从墓里找到的两个编钟被学者们誉为几十年来西周考古最重大的发现。

16个编钟,其中一个上面有“王三十三年”这样的字。这个王,指的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据估计,晋侯苏生活在西周晚期。西周晚期有哪个王在位年超过33年?

一个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周厉王。厉王被国人赶到山西以后,有十几年的共和时期,一直到他的儿子长大,又当上了王,这就是周宣王。周宣王在位超过33年。《史记·卫世家》说,厉王在位不到30年。但同样是《史记·周本纪》上说,周厉王在位37年。按这个说法,父子两人,都超过33年。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