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15112200000008

第8章 丝绸之路(4)

当年斯文赫定和斯坦因都曾在这里发掘出大批文书,在最东面最窄的那个房间就发现了42件用窄片制成的木简,时间集中在公元265年至274年。

木简上的文书内容普遍带有官方性质,丝绢买卖的记录,官员调任的命令,逮捕令,处斩令,甚至还有像今日户口本式的文简,记载着不同楼兰人的外貌特征。牍文书为我们解开三间房之谜提供了依据。斯坦因推断三间房遗址可能是楼兰的行政总部,当地居民则叫它衙门。

1908年,日本中亚探险队的橘瑞超考察丝绸之路南道时,发现了李柏文书,这是中原政权统治这里的重要史料。为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以来中原政府先后在塔里木盆地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长史或安西都护等行政管理机构。《晋书·张骏传》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前梁西域长史李柏在平定赵真的叛乱中吃了败仗,于是有人以李柏谋划失策为由弹劾他,要求把他斩首示众,被张骏宽容地拒绝,化解了这场危机。由此确定李柏的身分就是西域长史,而当时长史府驻地就设在楼兰。李柏文书的发现更加证实了斯坦因的推断。

但是看见了废墟中的三间房,又一个疑问产生了?三个房间的宽度分别是4英尺、9英尺6英寸和4英尺,这么窄的结构令人不解。为何一个衙署要建成这样的形制呢?

丝绸之路的开拓推动了楼兰文化艺术的发展,楼兰成为古典世界中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舞台,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楼兰的?现在还是一个谜。但是佛教的影响遍布了楼兰每一个角落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塔里木盆地缺乏优质石料,楼兰艺术家将他们的热情全部倾注到木雕和壁画创作上。

这是中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佛教壁画。据斯坦因分析,这幅友谊天使壁画,表现的是“佛教月神虔达婆”,而原本没有翅膀的虔达婆被加上翅膀,无疑受到了希腊爱神厄洛斯的影响。佛教在楼兰鄯善王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末法显和尚西行途中,曾经访问过鄯善国国都,他在这里看到,不仅国王奉法礼佛,更有多达四千多人的僧团,他们负责随时宣讲佛教。在楼兰遗址中,几乎每一个城市的中心都被佛塔占据着,佛教在这里一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以至于楼兰消亡后数百年唐代的玄奘还要不畏风险地来这里寻访,可惜这都已经成为黄沙掩埋下的楼兰之谜了。

令斯坦因瞠目的尼雅遗址,现在依稀可见的就剩下一些木柱和柱础了。然而1901年,当斯坦因首次闯入这里时,流沙之下,佛寺庄园等一切古迹还保持着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模样,这为尼雅赢来了“东方庞贝”的美誉。遗址上,佛教寺院、官署、住宅群、种植园、炼铁作坊等建筑星罗棋布,在无人的沙漠中静静地矗立着。能感受的除了文明消亡的失落感,就只有那永远抹不去的神秘了。

那些精美的木雕和雕花家具堪称楼兰艺术的代表作,凳子腿的雕刻风格明显带着西方古典艺术特色。而类似彩色大弧线连接的四朵花瓣的花在雕刻图案中反复出现,这又是犍陀罗雕刻艺术中常见的手法。有着悠久木雕传统和精湛木雕手艺的楼兰人充分融会吸收着各种不同艺术门类,赋予楼兰古老的木雕艺术以不朽的生命活力。

楼兰古城的城市建制分为两类,一类是方城,一类是圆城,圆形城属于西方文化传统,方型城当然带有显著的中原文明的烙印。耐人寻味的是,东西方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也同时出现在楼兰古城,是不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分界也在楼兰境内呢。这座复原的古城是今人的想象,真正的楼兰古城究竟是什么样,恐怕只有大漠黄沙知道了。

走进楼兰之前,楼兰就是一个谜,走进楼兰之后谜更多了。楼兰始终让我们充满着期待,期待着谜解开的那一天。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人叫它大流沙,没有水和骆驼要想穿越这片让人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正是这片险恶的大流沙成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因为在沙漠南缘还散布着一些明珠般的绿洲,为人们提供了穿越的中转站。

和田就是这样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和田背靠巍巍昆仑山,面对茫茫大沙漠,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流灌其间,在丝绸之路的南道上,和田称得上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据考证,生活在这里的古老居民是塞人,他们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建立了于阗王国,由尉迟家族统治长达千余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地方王朝了。于田一直保持着与中原的联系,公元前60年,于阗就归属于西汉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到11世纪初,信仰佛教的于阗古国消亡了,伊斯兰教逐渐扎下根来,最终形成了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民族为主的地方风情。

巴扎,波斯语的意思是集市,在和田是当地人民买卖商品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和田在古时候到了赶集的时候,货若云屯,人如风聚,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从现在巴扎热闹的场面,我们依稀可见当年古道上奔走的东西方商人云集这里进行交易的盛况。

钱币是商品买卖最直接的物证,在和田出土了各式各样的古代钱币,其中汉二体钱最为特殊。汉二体钱也叫和田马钱,是用古希腊的铸造方法制成的铜钱,它一面为汉字,一面为卢文,所以叫汉二体钱。按照这种推理,现在的人民币可以叫做五体钱,因为上面共有汉、藏、蒙、回、壮五种文字。虽然汉二体钱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专家去研究解决,但它无疑是东西方各民族在古于阗一起活动,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长久以来,丝绸作为丝绸之路上昂贵的商品,一直是中原获得丰厚利润的商品。所以桑蚕养殖技术也一直作为高度机密长期被中原垄断,唐代高僧玄奘曾把一个发生在于阗的传说故事写进了《大唐西域记》,喜欢丝绸的于阗王渴望在于阗发展桑蚕产业,他向东国索求蚕种,被东国拒绝,于是他又向东国求婚,得到允许。婚礼前,他派人告诉公主设法将蚕种带到于阗,这印证了玄奘的故事。画面正中是公主,左边的侍女用手指着她的帽子,表示聪明的公主已将蚕种藏进了帽子。蚕种就这样通过关卡带入了于阗。后来公主还为仙蚕建起了一座寺庙,供国人祭祀。公元3世纪于田一带率先有了自己的蚕桑业。

早在唐代,于阗人就善于制茧围丝,把于阗建成西域丝绸业最兴盛的地方。公元961年后,于阗王李圣天经常派人带着当地织品胡锦和西锦到内地做交易,那时候于阗的丝绸业已经发展成为与玉石生产并驾齐驱的产业了,这种古老的织丝方法在今日的和田依然保留着,爱德利丝绸至今仍然是维族姑娘结婚时不可缺少的礼品,同时也深受周边中亚国家的喜爱。

吐鲁番·龟兹古乐·哈密

离开塔克拉玛干,丝路之行将要到达的地方是火焰山脚下的吐鲁番,那里有丝绸之路中路上的重镇——高昌古城。

吐鲁番古称高昌,这里的火焰山、葡萄、棉花和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民族早已被世人熟知,但是吐鲁番的两个全国之最就不一定是人人皆知了,俗称火州的吐鲁番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这里平均最高气温在38摄氏度以上,在风蚀沙地上测得的地表温度竟高达82.3摄氏度。盆地的地形导致这里的气候雨水少、风沙大。因此当年唐玄奘西行求法经过此地时,在当地高昌国王赠送的物品中,就特备了一种防风沙的眼罩。

吐鲁番南边的艾丁湖还是全国地形上最低凹的地方,它的湖水平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凹之地。艾丁湖是咸水湖,它的一大特点是冬季有水、夏季反而因为湖水蒸发变成一片沼泽。早在两汉时期,火焰山下就有一条连接中原,伸向亚洲腹地和中西亚的贸易商道,这就是丝绸之路的中路。在风雨沧桑的一千多年间,有多少文明汇集在这里,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伟业和辉煌。在有史可查的记载中,吐鲁番最早的居民自称“姑师”,后来改成“车师”。距今2200年,车师就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他们的生活范围广布天山深处、火焰山的前后。畜牧业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主体。

屹立在30米高的黄土台地上的交河古城,是车师前王国的国都,因河水分流城下,故称交河。这座城有城无墙,形势天成,人力难及。如同铁门关一样的地理位置,更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08年至公元前60年,汉朝与匈奴就在这里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争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征车师。此后中原汉政权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管理,在这里设立了戊巳校尉,唐朝也一度将安西都护府设在这里。

车师也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在这个贵族墓葬群中,墓主人身上的随葬品让我们一睹这里文化的独特风采,但是财富并不能护佑他们的王国。

公元450年,车师前王国被北凉沮渠无讳所破,车师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昌古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曾是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然而在这里夯起第一道土墙的却是一批疲惫不堪、满身伤病的中原将士。公元前104年,汉将李广利征伐大宛时,在这里留下伤病将士建壁垒,开农田,这就是高昌城的最早雏形。公元450年至640年这里成为高昌王国的都城,此后这里一直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到公元1275年,高昌城毁于战火,走完了它1400年的文明历程。

高昌城的建立使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块供人休养生息的绿洲,同时这个享有“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绿洲城市,更是商品交易的理想场所。操着各种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商旅使团接踵而来。亚欧诸国各具特色的商品也都在这里集散中转。高昌一度成为西域最大的国际商贸大都会。据唐朝时期的记录,仅仅通过高昌等地的商税收入就可以供应西域地区军资、行政用费的需要了。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根植在高昌的,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却是从高昌走入中原的。公元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特地将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带回长安。唐王李世民将其与中原技艺相结合,酿制了八种成色名酒,让百官品尝,一时间唐朝盛行饮葡萄酒之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高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著名的高昌乐的乐队中排箫来自中原,箜篌则来自西方,高昌乐也受到了中原的青睐,唐高宗将它列为十部宫廷乐之一。

作为东西方商业和文化的前沿,高昌也曾是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所有世界性宗教和一些民间宗教都曾在这里驻足传播。佛教在高昌的影响强盛而且长久,一直受到这里统治者的尊奉。高昌佛教以大乘教为主,兼有小乘教和密教。

摩尼教也称明教,公元3世纪在波斯兴起,大约6至7世纪传入西域,10世纪前后在高昌建有寺院,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摩尼教壁画和细密画。摩尼教根本教义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三际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祆教也叫拜火教,又名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也是大约在7世纪从波斯传入的。景教是被基督教正统派视为异端的教派,大约在7世纪传入高昌,在吐鲁番地区曾发现过景教的寺院和景教壁画。众多的宗教在高昌汇集,显示了高昌在文化上的开放心态,这种凭海临风式的博大胸襟或许也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公元8世纪在唐朝北方出现了一个由游牧部落建立的强大国家——回鹘汗国,他们就是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骁勇善战的回鹘骑兵还帮唐朝平定过安史之乱。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部十万骑兵横扫,崩溃后的回鹘人分成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就来到了吐鲁番盆地,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回鹘高昌王国,这一巨大变化使回鹘人的生活和生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大部分人放弃游牧生活,开始从事绿洲农业和园艺,他们在高昌建屋定居。还有一部分人依托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从事长途贩运与跨国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新一代的胡商,晚期的丝绸之路上到处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