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15112900000014

第14章 施旺红教授的集团森田疗法

为了提高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效率,更好地帮助患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第四军医大学的施旺红教授潜心研究并从事“社交恐怖症的集团心理疗法”,在“施旺红博士专栏”网页中,发表了治疗的材料以及许多患者治疗的经过及体验。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运用森田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更好地推广治疗成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一、社交恐怖症的集团心理疗法

社交障碍发病率很高,其症状多变,国内许多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其他的疾病,患者发病很多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很多人精神痛苦不堪,失去工作能力甚至走极端。森田疗法治疗效果则令人非常满意。

(一)开展形式和内容

1.形式

多名患者参与,成为一个小的集体。由施教授主讲理论,大家积极参与交流发言及写日记,完成家庭作业。

2.时间每周1次,每次3小时,1个月为一个疗程。

3.内容探讨:

①社交恐怖症的各种症状特征;

②发病机制;

③如何进行自我调节;④社交技巧的学习。

(二)集团森田疗法治疗协约

1.主要目的

制订协约的目的是为了:

①学习交流;

②促进神经症患者康复和心理的成长完善;

③通过参加者体验交流,学会实践中的技巧。

2.协约内容

①不想说的时候有不想说的权利;

②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对别人指责、批评;

③尽量主动发言,交流自己的体验。

(三)学习主要内容

1.第一次治疗

(1)目标:大家尽快相识,建立信任感;了解什么是社交障碍、社交恐惧、对人恐怖症;了解症状的多样性及其痛苦程度;领悟到症状不是病,建立起用森田理论治愈的信心。

(2)内容:

①个人自我介绍;②讲解社交障碍、社交恐惧、对人恐怖症相关知识。

(3)家庭作业

①本次学习的体会是什么?

②我至今为什么如此地焦虑困惑?其背后的欲求或愿望是什么?

③我的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对过去的经历、家庭环境、重要挫折、自己的性格等,进行简单的分析。

④对我的意见和建议。

注意:以上作业内容是下次发言讨论的主题。

2.第二次治疗

(1)目标:搞清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制。

(2)内容:①每个人以上次作业为题进行演讲。②讲解森田质性格特点、诱因、精神交互作用。③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制:在森田质性格基础之上,由于挫折诱发并导致的精神交互作用。

(3)家庭作业:①本次学习的体会是什么?②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③分析自己发病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④对我的意见和建议。

3.第三次治疗

(1)目标:正确理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正含义。

(2)内容:①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交流自己症状的精神交互作用。②讲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正含义和操作技巧。③观看森田疗法录像关于对人恐怖症患者接受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

(3)家庭作业:①本次学习的体会是什么?②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顺其自然,为所当为”。③对我的意见和建议。

4.第四次治疗

(1)目标:了解什么是“治愈”,学习社交技巧和享受生活。

(2)内容:①大家交流自己成长的喜悦或自己近期的目标理想,提出疑问。②讲解:什么是治愈?③介绍“社交技巧”。④介绍如何享受生活,谈谈音乐的魅力。

关于音乐的魅力,是前面有位朋友提到去年日本东京的一位患者来我室交流,和我一起唱了首歌——《世界唯一的一朵花》,曾引起较大反响。在日本,曾有位患者正准备跳楼自杀,突然听到这首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首歌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获日本音乐金奖。二、患者的学习体会

通过集团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人健康地回归了社会。下面将部分患者的治疗感受摘抄如下,以便大家了解患者变化的过程。

患者体会1

我的社交恐怖主要表现是赤面恐怖,简单地说就是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脸红,特别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是跟上级领导说话的时候。有时候甚至会没来由地跟朋友在一起说话也脸红。朋友会善意地开玩笑说:“哎呀,你怎么脸红了”。这时候就特别紧张和懊恼,越想控制着不要脸红,可就越觉得脸上火烧火辣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脑袋瓜一片空白,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起来。“别人是因为不好意思而脸红,而我是因为脸红而不好意思”(这是讲座中一个朋友的原话,很经典,愿与大家分享)。听了施教授的集团治疗,感想颇多。施教授的森田疗法已经不仅仅是森田正马先生创立之初的森田疗法了,里面融合了许多心理流派的精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罗杰斯的人文现象、奈瑟的认知心理等。头绪太多,就先从我们大家最关心的症状说起吧。森田疗法不是在刻意地消除症状,而是在改变我们对症状的认识:症状只是浮现在问题表面的现象,而现象的背后则是我们的欲求。就我而言,我的主要症状是脸红,这是现象,其背后呢就是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把很多心思都放在了这个上面:一方面希望在人面前尽善尽美,而另一方面在心底深处还有多多少少的自卑情结,总觉得学习比不上张三,长相比不过李四,而家庭条件更不如王二等等。渴望得到别人肯定和承认的欲求愈强烈,其症状表现得也愈突出。虽然知道治疗的关键是实践,但潜意识里面我还是想先消除不安、焦虑的症状再行动。施教授告诉我们:“若满脑子都被不安所左右,或是逃避或是对抗,那我们就会被不安所束缚”,“因为恐惧而被其压垮了思维,从而停止了行动”。

还有,施教授在课上即兴举了一个例子,我的印象很深刻:“人的欲求与不安就如同行车上路时的油门和刹车,当我们在欲求的牵引下行动时不安就会如影随形,这就好比开车上路除了油门也必须有刹车。其实不安就其本身是一件好事,它会时刻提醒你危险的存在。但是患恐惧症的人常常让不安的意识占据整个大脑,故而会猛踩刹车,导致自己止步不前,原地打转。故而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消除不安,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更好地行动……”多么生动形象的例子啊!不知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当时我的感觉真得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心中不住地击节叫好。

上面是我以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身份听施教授集团森田疗法以后的一些感受。我受益匪浅,很感谢施教授为我们大家带来了这么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患者体会2

记得施教授这次集团森田疗法课中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社交恐惧的治疗关键还是要迈出去(即行动或者叫实践),森田疗法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考和静悟中。若一心想着等症状消失了再去行动那就会始终被症状所束缚,不是掉到这‘坑’就是掉到那‘坑’。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比较敏感,习惯内省,追求完美,这不是短时间里能完全改变的,所以不要怕症状的反复,要坚持行动。”好像不止一句话哦,呵呵,都送给你啦。我觉得所有执著的人都是很优秀、特善良、爱学习、勤思考的人(也包括我哦),但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实践得少,往往理论掌握一大堆,一到行动就好卡壳(个人见解)。听了施教授这次课很受触动,一句话: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行动吧!

患者体会3

由施教授集团疗法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挖坑”我联想到很多。“挖坑”是一个很有趣的扑克游戏,三人同玩,两人给另外一人挖坑,看他是否能不掉进坑里,顺利脱身。而我们神经质的人仿佛是自己在给自己挖坑,由于我们性格的特点,我们不断地摔入一个又一个自己性格所致的坑中。坑,有深有浅,大大小小,埋伏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各个地方。所幸的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是坑,简简单单的一个坑,不就是一个坑嘛,所幸不是地雷,所幸不是炸弹,所幸没有危机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应该因此而庆幸一小下吧!看看,老天还是对我们有所眷顾的。

患者体会4

我是广场社交恐怖症患者中的一员。我将附上我的经历以及学习体会,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渡过难关,摆脱阴影,走出阴霾,迎接明日的阳光!

个人经历:

我的主要症状便是社交恐怖,特别在异性面前表现尤甚!和陌生人交流紧张,脸红,还特别惧怕脸红,总认为别人都在看着自己,觉得很丢人,并对此深恶痛绝!在一些集会的场所,特别是严肃的场合,感觉浑身不舒服,紧张得很,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几次在一些重要场合因紧张、担忧而心跳加快,腿发软,后继之以流汗……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许多方面都比较执著,甚至到固执的地步。对于紧张、脸红等正常反应总认为不正常,想竭力控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于是乎,小小的紧张最终导致了腿发抖,流汗等等。再加上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害怕在别人面前丢丑,一旦产生了一点症状,总认为所有的人都在看着自己,笑话自己,就更想摆脱。于是,当一切都无济于事时,逃避变成了唯一的选择。

一次次的逃避,造成的是越来越惧怕一些集体活动,越来越封闭。由于一直以来都有着消除症状的强烈欲望,并特别担心症状再次发生,心里总是忐忑不安,造成心情抑郁,整日忧心忡忡。思想里充斥着不安,以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工作。甚至一觉醒来第一反应,就是今天要去参加某个集会,心里不由得就紧张起来。

由于施老师的课程是每周一次,都安排在周六下午,每次上课具体内容施老师好像也写出来了,我就附上我自己学习社交障碍集团森田疗法之后的每周体会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特别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来的朋友们。由于最近比较忙,上网也不大方便,可能有些滞后,希大家谅解!

个人体会

[第一周]

前几天第一次接触了社交障碍的集团疗法,对森田疗法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森田质症也深信不疑。

然而这几天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情加重了!心情还是那么沉重,上课时总不能集中精力,还是会脸红,仍想着逃避,想跑出教室,之前都没发生这种情况。唯一庆幸的是,想着脸红是正常的,没跑出教室;再就是变得更敏感了,由于对自己的森田质症深信不疑,反而在许多本不紧张的情况下变得紧张了,即使不紧张,也总有一个心理暗示。有一种以森田质自居的感觉,只要一提到有一点与森田质沾上边的东西,都会特别敏感,立马联想到自己,然后机制就被激活了,紧张,脸红,心跳加快……感觉狼狈极了,甚是丢人。由于病情的加重,差点对森田疗法产生了怀疑!还好问了一下老师,才知道这是泛化的表现,于是也就释然了。

还有就是比较困惑。虽说知道症状是正常的,那只是理论上的,真正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当那种机制产生时,往往你第一想到的并不是它是否正常,而是别人是不是在看着你,或者症状产生了多丢人,以后再也抬不起头做人。这种想法简直根深蒂固。

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二周]

这两天感冒眷顾了我,病情还挺重。又是咽喉发炎,又是头痛、流涕,还有几门考试,累得不行。快折磨死我了!

由于这周实在太忙,也没参加什么集体活动,可能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诱因没了,症状当然也就少了!

然而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这周最大的改变在于,很多情况下,我已慢慢变得不那么在意了。虽说有些时候也紧张,仍然很敏感,但我的心态变了:发生就发生吧,丢人就丢人吧!

态度决定了一切,保持一种积极豁达的心态吧!我的感觉就是越自闭就更自闭。心情好的时候想得很少,心情压抑的时候还老爱往这方面想,担心、焦虑……虽然好多时候我也做不到,但还是尽量努力吧!

还有就是,有的东西,硬着头皮去做了,也就那么回事。怕就怕我们这种人,又想做,又不敢去做!有时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厚脸皮!

患者体会5

施教授的集团森田疗法让我们这些深受社交恐惧困扰的黑夜独行者第一次有了找到队伍的美妙感觉,这儿是一个温暖、彼此毫无隔阂的大家庭,下面是我们大家的小妹妹——一个有脸红恐怖的高三女生在集团森田疗法第三次课的台上感言。我很欣赏她的勇气,还有那朴实真切的话语,经她本人同意,花了半个小时将其整理贴于此处。“勇敢面对生活,树立信心”,愿与诸君共勉。

“通过上次的学习,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发病的原因。自己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是因为自己有疑病素质,将某种正常的感受看成是异常的,总想排斥和控制它,结果使注意力固着在这种感觉上,不断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也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接受自己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的态度,不再去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使注意力不再固着在症状上,以此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要继续做本来应该做的事。把注意力转向那些可见实效的事情上。即使症状起伏,也不再去管它。尽量不要去想别人会怎么想,只要自己坚持做下去,症状会逐步减轻的。这一点我有体会,这个过程很痛苦,也会有反复,自己有几次也快要放弃,但最终还是抱着不顾一切的想法去做了,还是有效果的。

我是一个偏内向、有点敏感的人,特别想要做到更好,但有时候会压抑自己,不允许自己去做一些事,自己内心冲突很激烈,于是极端完善欲造就了强烈的劣等感。有时候会比较消极,对事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于是自己心里又会有自责不安。对于一件很枯燥但又对自己有用的事,我可以坚持下来,并且不会有反感的情绪。

人的行动会造就一定的性格,而性格又会指导人做出一定的事情。在生活中应该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才有助于使自己性格中的优点都得到发扬,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格。

每次很紧张时,症状就会出现,自己越想着该怎么办,就越会使注意更集中在症状上,自己也会变得焦虑。但当每次深呼吸放松之后,心里不再去想时,症状反而轻了。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勇敢面对一切,更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减轻直至消失,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树立信心。”

施教授自己在课上的体会

首先,请所有的患者在我的讲台上发表演讲。朋友们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倾诉着学习森田体会,将森田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下面听着,被感动着。第一位是一位十八岁的见人晕倒的学生,他是症状最重,也是恢复最快的一个,我每次都让他先发言。第二位是从山西赶来的,是她几次来信让我坚定了从11月开始实行集团疗法的决心。还有一位心内科的医生,描述1999年找某知名专家看病时,人家说她的病是精神变态,无法治愈,让她痛苦不堪,而在参加此疗法一次后,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她哭了好一阵子。我为她高兴。我知道,那是快乐的眼泪。她说衷心感谢我,我却在想,每个病人都是我的老师呀!由这件事,我知道了任何时候都要给病人希望,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我认识那位专家,我真希望他以后对病人不要如此武断。去年,我也亲眼看到另外一位全国著名的专家面对一名社交恐怖的患者时竟然对此症一无所知。那是因为中国现在关于对人恐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不能怪这些专家,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而我,通过这些年的钻研,终于掌握了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患者只要用心体悟,就可获治。因此,希望通过此论坛让更多的人受益。

患者体会6

昨天的学习交流会,可以说是我参加以来感触很深的一次。也许这就叫做心有所触动了。

刚开始的触动是为那个曾经晕倒过的孩子。我觉得,他真得是很勇敢很勇敢。也许,有人会觉得在别人面前介绍一下自己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可是对于他,一个人曾经在众人面前紧张得晕倒过的孩子来说,我的确为他的勇气而感动。要是说仅仅是为这个孩子而感动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我就是深有感触了。一个高三女生,也就是前面那个脸红恐怖的女孩,听了她的发言,我简直是惊呆了——为这个18岁女生对森田理论的领悟能力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简短的几句话,可以说将自己对森田理论的理解表述得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我们森田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很聪明,很有天赋,我们善良,乐于助人,我们思维发散,我们内省力强,我们想得要比平常人多很多,我们理解那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行动,缺乏将自己表达出来的能力。

接下来的那位女士的表述,使我感触更深。她提到了被某位资深专家误诊为“变态”,她就那样在这种阴影中度过了6年。回顾这些的时候,她哭了。是委屈,是愤怒,还是高兴?我也热泪满眶。或许我们在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被人误解,那是因为别人的无知,并不能说明是我们变态。我觉得她真得是一位很睿智的人,她最后用木桶理论结束了她的演讲。她说,人只有在认识到了木桶之所以盛水少,就是因为那根特别短的木板之后,才会去想办法弥补。

之后还有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慨,总之大家都很珍惜这段发表自己内心感受的时间。我们不再害怕在别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我们不再为在别人面前说话而感到紧张。在这里,我只看到了融洽和开心的笑!

患者体会7

早晨起来,不期而至的寒流终于降临了古城长安,窗外是蒙蒙牛毛细雨,耳畔是那熟悉又崭新的旋律——《世界上唯一的花》,心情格外地轻松写意。一个月的集团森田疗法在不知不觉中画上了漂亮的句号。记得最后一次课上,施教授引用了一个残疾朋友的话“我经常在想,冥冥之中一定有一位神在默默注视着我,帮助着我。我该怎么报答你,我的神”。我想这也是我现在的所思所感——怀着感恩和自然的心态去享受这多姿多彩的生命。

11月4日,那一天下午我们第一次聚到了一起。施教授用风趣的话语和大家身边的小故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出“症状不是病”,困扰我们的不安焦虑等症状其实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求生的欲望,求全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围人承认的欲望。只要有欲求就会有不安,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以前的理解是焦虑不好,不安也不好,所以要对抗和消灭它;而森田的理解是不安与欲求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与其追求不安的原因,不如对不安态度的思考,转变认识。“冰块融化与温度回升”、“偶遇疯婆子前后”、“开车时候的油门与刹车”,让大家都不觉得这不像是在接受治疗,倒像是在一起互帮互助地感悟生活的艺术。紧接着的一周时间里,大家都在结合自己的症状和经历来消化对“症状不是病”的理解。

11月11日,我们中许多朋友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剖析自己对症状既往的认识和现在的理解(对于饱尝社交恐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啊)。掌声一阵阵自发地响起,在轻松自然的言语交流中每个人不经意间都会心地微笑起来。自从我们报名参加施教授森田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了,我想这也许就是集团疗法的魅力所在吧。第二次课的重点是社交恐惧的发病机制,也就是森田神经质与精神交互作用。虽然以前也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自以为已经很了解这一块儿了,听了施教授和曲教授的精彩演绎(课间施教授指导大伙儿观看了一段曲伟杰教授的森田讲课视频。这是我参加所有各种学习治疗班中独有的一次。“有容乃大”,不语)才发现森田疗法博大精深,要学习和领悟的地方真得还有很多。曲教授谈到的“对症状的关注是症状存在的支柱”、“忘记白熊实验”、“君子不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节课中,除了生动形象地阐述森田神经质导致的精神交互作用外,施教授还在潜移默化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像我们这种执著性、感受性和上进心强烈的人固然可能掉入完美主义的泥沼,但也是我们的优点与长处,结果如何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理解和运用了。

11月18日,这是我个人一直很喜欢和怀念的日子(呵呵,跑题啦)。最初的40分钟里,大家主动走到台上谈学习森田理论的感受,虽然经历和体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出奇地一致:站在上面发言不像以前那样紧张惶恐了,甚至有些喜欢台上在大家关注下侃侃而谈的感觉。多么神奇美妙的感觉呵!第三次课的话题是大家最熟悉而又最容易犯迷糊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触过森田疗法的人,我想都会知道森田疗法中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话。施教授对这句话有他自己的理解。按日语的原话直译过来,“顺其自然”就是“各症状原封不动,保持原样”,而“为所当为”就是“应做的事”。顺其自然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当你专心做事时,不知不觉你就顺其自然了。所以若要精炼的话,只要记得为所当为就可以了。古语云“无为而治”我想也是一个意思吧。那片鹅黄小纸条我已经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了,呵呵,当我处于焦虑不安中,鼻尖的小纸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格瓦拉说得好:“贴纸条不是问题,贴纸条后感到丑或难受亦不是问题,而努力去排除贴纸条后的种种不安感受则是问题的关键”。有人抱怨森田疗法没有实际效果,我想就用一位资深的日本森田疗法专家的原话来回答吧:“出院前后最大的区别是不再关心以前很关注的症状,虽然不能明确地说自己是否已经治好了,但的的确确已经可以开始过正常的(新的)生活了”。

11月25日,在最后一次课上,施教授给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首先就是关于“治愈”。这句话我是在我的笔记本上标了五角星的:“所谓治愈,并非是指症状的消失,而是纠正把这些看做是异物的认识,体现顺其自然的一种生活态度”。很多朋友刚接触森田疗法的时候都会感到森田说道理说得太棒了,症状在短时间里也似乎不见了,但是过不了多久,原来的症状又出现了或者是原来的还没完全好又出现了新的症状,整个人被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完全控制住了,觉得一切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更糟糕,一下子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我想这里面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对“治愈”的理解上,具有森田神经质的人骨子里还是渴望最终没有一点点症状。施教授指出,从“共感期”到“被动顺应自然期”,再到“能动顺应自然期”,最后升华到“陶冶期”,只有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不安常在”,方可无所驻心。接着施教授又谈到了很现实的问题——人际交往的技巧。从于震寰到骆润法,从卡耐基到拉封丹,施教授娓娓道来,逐个剖析,原来人与人交往还有那么多学问和技巧啊。最后的时间里,施教授又带我们一起领略音乐的魅力,“世界上唯一的花”,“我是一只小小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幸福与快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形式上的森田疗法第一期治疗班虽然结束了,但精神上的感情纽带已经在彼此的心田连接。难以完全用语言表达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种微妙的,只可意会的快乐和轻松。谢谢您,施教授!我们大家的兄长和朋友,衷心祝愿您的集团森田疗法治疗班下一期更精彩,也盼望更多仍在孤军奋战的朋友们早日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来。岁月如歌,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过。

患者体会8

最近了解了一些情绪心理方面的知识,想从其他角度诠释森田,有些地方可能说得不对,还请大家指正。

人的情绪是基于心理和生理的整合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套复杂的加工系统。如果把这套加工系统比作榨汁机的话,那么,放进去苹果,我们能喝到苹果汁;放进菠萝,能喝到菠萝汁;放进香蕉,能喝到香蕉汁;放进苦胆,能喝到苦胆汁——我们现在喝的就是苦胆汁。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现在受到的痛苦、不安、症状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我们情绪加工系统的正常性、有效性、完整性。难道放进苦胆,喝到苹果汁、菠萝汁、香蕉汁就正常吗?森田让我们接受,难道我们不能接受正常的情绪加工系统、正常的我们吗?

可我们不想喝苦胆汁,我们想喝苹果汁、菠萝汁、香蕉汁。我们一心想消除负性情绪为目的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谁想整天地痛苦、难受、焦虑、不安?谁也不想。谁都有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我们生的欲望。可我们方法不对。

人的正性情绪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快乐,一个是兴趣。先来看看快乐从哪来?①感觉愉快,如疲劳后的热水浴产生的舒适感,繁忙后休闲的轻松、恬静,欣赏音乐产生的愉悦等。②内驱力愉快,指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的快感,比如饿了吃饭,渴了喝水。③玩笑中的愉快,比如笑话、笑料等产生的愉快。④完成建设性、有意义活动产生的愉快,如完成任务、实现诺言、体育比赛胜利、科学发明获奖等。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愉快,快乐可以在人际间互相依赖和信任中得到。这5个来源,前3个是本能和感觉水平上的愉快,后2个是更高层次上的。知道这些后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我们。我们现在是什么?是一台基于错误认知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机器。影响人情绪的因素有环境、认知、行为等,现在只有错误的认知在影响我们了。这个错误的认知是什么?就是以消除负性情绪为本位,与不安、症状作斗争,没有把他们制服反而更倔强,于是做进一步的斗争,通过精神交互作用,陷入了一个黑洞,一个死循环。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认知,现在的逻辑。我们没有了一点感受力。当你闭上眼睛,有一个热水杯碰一下你的手,问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回答说“感觉有一个热水杯在碰我”。其实不是,你应该感觉到的是温暖!你把自己的感受都忽略了,直接就逻辑推理去了,成机器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四肢的进化,脑的进化都是来自劳动。可当我们成为人时,却把劳动抛弃了。这就相当于母亲把我生下来,最后把母亲一脚踹开,不要母亲了。看看没有感受力的我们从哪来快乐啊?洗澡感到愉快吗?没有,别人说你实在臭得不行了你才去洗。吃饭快乐吗?没有,现在当作负担。其实拉屎也有内驱力快感,你能感觉到吗?你开玩笑吗?没有,整天逻辑推理去了。有完成建设性活动吗?有人际交往吗?没有,都失去社会功能了,休学的休学,辞职的辞职,说要在家养病,躺在床上养病。哪来建设性活动?哪来人际交往?看看,我们割断了所有快乐的源泉!这就是森田为什么让大家为所当为!当然,正确的认知也能带来正性情绪,可不去学习,不去看书,不去和别人交流,哪来正确的认知?这都要去做,去为啊!

再来说说另一个正性情绪,兴趣,看看兴趣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①兴趣与快乐的联系。诱导兴趣的情境往往会带来快乐的感受,而引起快乐的情境也常常使人感兴趣。

②兴趣带来的精力集中在转化为愉快时得到释放。快乐是舒缓的,它能解除兴趣带来的精力集中,使我们得到休息,从而使中断的兴趣能间歇地持续进行。

③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是最佳的情绪背景。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既可避免过久的兴趣精力集中,又可避免过多的松弛。这也是很多人活得很充实的原因。看到了吧。问问我们现在有兴趣吗?兴趣从哪来啊?不去做,没有感受力,哪来的兴趣?不去行动,你怎么知道你喜欢玩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看什么书,喜欢什么运动,喜欢学什么?

别在那儿苦思冥想了,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吧,别做机器了。赶快为所当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