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51

第51章 让质疑激发创新的源泉

曾有一个封闭、偏远的江边小镇,那里只能听到两个电台:其中第一个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它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个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它的听众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将在午夜时分来袭本镇,届时会有特大洪水,可能会淹没该小镇,电台呼吁小镇居民立刻疏散至其他地方。

这一小群听众马上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个电台,请求播出这个消息,以保护小镇居民的身家性命。

可是镇长却说:“本镇生活过多少辈了,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发生,这消息是第二个电台误报或者是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被视为疯子。而第一个电台则以现场正在采访名人为由,拒绝插播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镇最终被洪水淹没,永远的消失了。后来者只看到一片沙砾,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小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以敏感的心对待这个世界,更要用心对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当然。善于质疑,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会问才能学好。一个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为二年级的学生讲《骆驼和羊》,当时有十四位领导和教师一起听他的课。整节课已讲下来了,还剩下四分钟下课,这位老师就让学生自由提问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问:

“老师,骆驼和羊为什么不比别的要比个子玩儿?”

“你不觉得他们身上最明显的优缺点就是骆驼太高而羊太矮吗?”老师反问。

“是的,可它们比别的不行吗?”学生接着问。

“当然可以,只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明显的对比,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老师回答。

“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学生接着说,“他们为什么不找别人去评理,单单找老黄牛?”

老师回答:“老黄牛是勤劳的,他是诚实、公正的代表,因此找老黄牛;如果有其他的动物是这样的诚实也可以。”后来说起这堂课时老师说:“当时可是吓出我一身冷汗,但教导主任对这节课给了很高的评价。然而从自己上学到成为教师,多年来就没想过这些问题,如果没别人听课自己会怎么对待这个问题?仔细想一想,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提出疑问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老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孩子提出疑问是孩子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我们应当鼓励和保护。”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愤”、“悱”之际,正是家长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学问学问,要学在问。”鼓励孩子学习上要有创造性,能在求知过程中养成善于自我提出问题的习惯,质疑问难。有的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刚接收到的新信息,判断时两者之间的信息发生了碰撞,于是产生疑问;有的孩子在探求创新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但不能确知其对错,渴望着能被证实,所以提出疑问;还有的孩子是存在着不懂的地方想搞个明白就提出了问题。说明这些孩子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从他们的反应看: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孩子们的信息量大面广。当然,也要养成“非思不问”的习惯,不要随意发问,要仔细思考后再问。对于这一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

第一,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有的孩子因为不会提问,有的孩子因为害怕提出奇怪问题而被拒绝而不敢提问,对这一类孩子要鼓励。

第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让孩子感到自己提出独到的问题是自由而又安全的,尽可能不要对孩子的质疑和思维有所限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第三,妥善处理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接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或体验才有感受的,那就尽可能安排机会。

孩子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一定会有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完全不懂,有的问题懂得不透,还有别人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觉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和教师常常忽视孩子的这种学习潜能,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甚至使孩子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身为家长,一定要使孩子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纠正不善质疑的坏习惯。尤其在读书和学习上,如果不质疑,那就像种上一颗“死豆”,智慧的种子永远也不会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