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钱氏家训
15126700000012

第12章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典训”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辞疑”

(1)欢愉:欢乐愉快,指的是使父母叔伯欢乐愉快,即承欢。

“训义”

对父母叔伯要孝敬承欢,对妯娌兄弟要和睦友爱。

人际关系难处,在于凡人皆有私心。假如大家能够本着仁爱之心,“幼吾幼即人之所幼”,则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试想,手足之情尚且不保,那么,整个社会的和平友爱安在?

兄弟之间不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僮仆之间就会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做到的,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统领几万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受,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门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么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家和睦,社会才安定,国家才安康。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则是家庭和睦的基本。

“钱门名爵”

钱谷(公元1508-1578年),字叔宝,号罄室,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孤贫,及长,投师于吴门名家文徵明,一边学画,一边勤奋读书。文徵明感其贫而好学,题其室名为“悬罄”。

钱谷不但读书近痴,且抄书成癖,凡所未见之书,总是想方设法借回抄读。其所录古文金石近万卷,多为一时名本秘籍。他曾编纂有《吴中人物志》、《历代隐逸传》、《长洲志》等书,著述终老一生。其子钱允治(公元1541年一?),初名府,后以字行,更字功甫,得父家风,于抄书更为用功。据说他80余岁高龄时,犹抄写不辍。家中有老屋三间,藏书充栋,以致日间人内翻检,尚需秉烛而入。

钱允治与晚明名士钱谦益素有交往。有一次,钱允治自忖年岁已老,想将自己的藏书托付给钱谦益,讲好让钱谦益代为保管收藏,如果想读时,随时可取回观阅。钱谦益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第二天,他兴致冲冲地来到钱允治家中,准备将这里的书搬回去。可是钱允治却反悔了,不肯将书送给好友。钱谦益只能空欢喜一场。由此可见钱允治对书的眷恋之情。

钱允治不仅性嗜藏书,且为人清介,不慕名利。其父曾裒集吴中历代名贤,亲手摹绘画像,被称为佳品。钱允治得此珍藏,打算将其赠给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有人听说消息后,纷纷表示愿出高价求购,但都被钱允治一一回绝。文震孟十分感动,特地用家藏宋椠《史记》回赠给钱允治,以示谢意。此事被传为一时佳话。

“钱氏风流”

2009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博鳌会见前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在交谈时,温总理引用了《钱氏家训》中的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由此,使我想起我去年读的一本书:卢正言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家训观止》和这本书的代序提出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开发家训宝藏。环视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是一个大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能,同时家庭教育还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家训是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挖掘和利用它的优秀部分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文明建设服务,我想应该成为国学研究工作者的责任,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望洋兴叹,而论坛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希望有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而这也是没有多少人涉足的领域,相信有志者一定能挖出一桶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