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15126800000001

第1章 佛教产生的起源与演变

佛教是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宗教。它对东方世界的宗教、文化、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又知“乔达摩”,也译为“瞿昙”,意为“最大牛”。释迦牟尼的家乡是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据考古研究,该国位于今尼泊尔、印度边境地区。至于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则是他成道以后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按我国传统的说法,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前485年,与孔子大体同时。

幼年时的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个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生活的小王子。在一次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

于是,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偶有一日,乔达摩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

乔达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读‘交’)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组成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辞世,众弟子按印度仪俗,将其遗体火化。

佛陀死后,其弟子迦叶继承了其传播佛法的任务。对于迦叶能够得到佛陀的真传还有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故事:

在一次灵山会上,大梵天王手捧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佛祖,请佛祖说法以惠众生。佛祖登上法座后,一反往日侃侃说法的陈式,而是拈起花来,一言不发,频频地把花给众人看。正当满座弟子无人领会佛祖的深意,只是默默地看着时,突然大迦叶似有所悟地破颜一笑了一下。见此,佛祖就启口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吩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据说,分晓祖就是这样把趔中的趔也就是最深刻的“心印”传给了大迦叶。相会佛祖还同时传了一衣一钵给大迦叶作为付法的信物,佛教中的“衣钵相传”的教规即来源于此。从此以后佛教的主持僧人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后,便将自己的这些物品传授给他,作为正统相传的凭证。

这个故事虽然美丽、生动,但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是真是假却无从考证。

但这个迦叶在佛史上却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是“头陀第一,法藏第一祖。”所谓“头陀第一”,是说迦叶乃佛祖十大第子的第一个。佛经上多次说过,迦叶是佛祖接班人,佛祖说他的“正眼法藏”尽数传给了迦叶,要众人以他为“大依止”。佛经中还有佛祖让迦叶与他并坐的记载。所以,民间虽有弥勒佛、药师佛等人是如来佛的接班人的传说,但佛教史上,佛祖真正的接班人还是迦叶。接班人的首要任务,当是接受和传播佛法。所谓“法藏祖第一”,便是这段佛教史实:佛祖释迦牟尼游行布道四五十年来,却没留下一部著作,世传其教义都是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但弟子一多,记录就难免有差别出入。所以佛来寂后,佛教中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整理其言行记录,并结集经典,以免佛法被遗忘、被歪曲。据传迦叶在佛灭后第一个雨季,于王舍城外毕波罗窟(又名七叶窟),召开子五百比丘大会。大会开了七个月,整理出了《法藏》、《经藏》、《律藏》“三藏”。佛灭后六百年间,类似的大会共开了四次,佛教史称为“四次结集”,其结果便是规模巨大的佛教经典流传于世,而这一切,都是从迦叶开始的,是与迦叶的名字联在一起的,所以迦叶被称为“法藏祖第一”当之无愧。

根据这些佛法经,人们了解了一些佛陀的基本教义。佛陀认为一切无常,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佛陀不承认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实在。他认为阿怛摩(我体)并不存在,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我体,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若,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根据这三种基本实际,佛陀总结出“四圣谛”。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苦”的原因在于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佛陀根据四圣谛提出十二因缘,谓“无明”(无智)缘“行”(善恶行业),由不懂佛教“缘生法”之理,故有种种世俗思想行为生起。“行”缘“识”(心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识”缘“名色”(名称与物质);“名色”缘“六处”(五感官与意识);“六处”缘“触”(感官与事物的接触);“触”缘“受”(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生存);“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生、老、死,则成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据称,人一有生命之个体,在未获“解脱”前,均须依此因果律于“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的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于社会中之中不平等,即植根于此。为了摆脱上述生死轮回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人经过八正道,即依经、律、论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盘”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由于印度疆城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风土民情各不相同,佛教在向各地传播的过程中,不免因各地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佛祖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各地教徒在遵守戒律及理解教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了佛教的分裂。佛教的第一次分裂约发生在释迦牟尼死后一、二百年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佛教史上常把这一次分裂称作根本分派。

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根本分派后,随着对教义研究的深入,佛教内部对宇宙万物的实有假有、灵魂和轮回、释迦牟尼的人性与神性以及比丘们的修行与解脱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产生了广泛的分歧,由此导致进一步的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一般称之为枝末分派。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密宗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当时,印度出现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由于对外贸易及商品经济的日益衰退,加深了农村经济的孤立与闭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印度教更加活跃。相反,佛教那些深奥繁琐的理论日益衰颓,失去吸引力。据玄奘记载,一些有名的佛教圣地,当时都已沦于外道。于是,佛教便逐渐与民间俗信相结合,并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因素,演化为密宗。密宗的理论比较简单,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为其特征,宣扬口诵真言密咒(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等三密相应,便可即身成佛。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为与大、小乘相区别,常称之为“金刚乘”。公元十一、二世纪,在孟加拉地区巴拉王朝的支持下,金刚乘演化为“易行乘”,他们认为一般佛教成佛的道路很难,唯有他们指引的方法最容易,故称。他们提倡男女和合之“胜乐”,认为这就是涅槃成佛,由此产生不少流弊,完全丧失了佛教的本来面目。密宗发展到最后,还产生所谓“时轮乘”,崇拜释迦牟尼之上的本初佛。从十一世纪起,伊斯兰教徒不断地侵入印度,他们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印度佛教僧侣纷纷逃散到尼泊尔及我国西藏境内。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寺院基本被毁,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到了十九世纪又稍有复兴。

佛家养生格言: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释义:行也专注一境,坐也不生杂念,沉默修禅,心体寂静则康健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