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15126800000006

第6章 佛家静坐法

当代佛学家定真法师在修行实践中,对佛家的静坐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一、静坐是最基本的修养方法

在佛学中,把人的日常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要修禅定,不但坐时要定,在行、住、时也要能够定才行。不过,在修定的开始阶段,以坐的姿势入门,属最容易的方法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的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够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虑气弱;而它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扰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病患,朋惊肝心旺,六脉震动,五腑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也都乘虚而处。各种药石,只能救治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么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事业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除却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如此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赢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叹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很好的状态。相反,若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疑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特别容易诱发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去除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就无从发生了。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和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二、静坐与人体生理关系密切

定真法师在探讨静坐与生理的关系时指出: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结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二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使血液不停地运行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它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的紫色血液变成红色,再经动脉输送到全身,血液的体循环一周约需24秒;一昼夜共计3600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约20000余次,所吸人的氧气有380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旦发生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引氧气和吐出二氧化碳气的作用。二,一血人全身和血量,一半积储于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部分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中由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来说,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由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因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人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更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如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质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辅助血液的运动。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到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隔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加强内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通畅,而新陈化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尔有些不适,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静坐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定真法师认为,人身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两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心理方面其实更重要,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油然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虑,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愤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条件反射”学说时,曾利用一条狗做试验,那条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分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学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由此可见心理对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影响力简直大得令人不可思议。

而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就是有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和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始终不能有确切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之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展现于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发明。

四、静坐使精神力集中

关于精神力集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用三梭镜或凸镜摄取曝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的功能,这是由于曝光在集中以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无情的物质尚且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我们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使全看得出神,竟不知天色已晚,后经铺内人的提醒,才发觉已慢暮色苍苍上灯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苏东坡有诗说:宇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的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心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人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从这里可见精神中力量,小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五、静坐是修定的基础

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在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要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沿尚未产生,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虽然幻想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来变化,了无实性。我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健坚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是无法例外的。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来转生死为涅渠,转烦恼成菩提,而修定是解决我们生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与定有密切关系的,有戒和慧两方面,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因此清净持戒,来对治贪镇痴等烦恼和杀盗淫等恶业,实是修定的重要基础。定的境界,大有深浅,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的上上禅定等。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就无量,而且本来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都可修定,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比在动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有安住有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人定,而且迷妄若去心体现前,自然逐步人于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可见静坐又是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功夫。

六、静坐的方法

(一)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时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么也可先在卧室中。窗门宜打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最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季节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二)静坐姿势说明

1.静坐前准备:入会前先宽松衣带,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要故意挺直。

2.单跏趺初步:将右脚扳上来,押在左股下。

3.单跏趺第二步:再将左脚扳上来,押在右股上。

4.单跏趺入坐: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闭目入坐。

5.双跏趺动作:如单跏趺式,再将押在左股下的右脚扳上来,使两脚掌向上。

6.双跏趺入坐:与单跏趺相同,两拇指相拄安掌,闭目入坐。

(三)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1.静坐时两腿

①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放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放到左股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象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坐,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样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者,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②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右胫放到左股之上,或者将左胫放到右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单盘膝,也叫做单跏跌,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么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正,能使身体不倾斜,那么功效还是一样的。

③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将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么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知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会不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①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隔膜松驰。胸内肺和胃之间有横隔膜,恰在外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降下,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隔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突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③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两手

①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面上,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②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左股上,那么应将右手掌安放在左掌上。

③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①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劲。

②两耳宜如不闻。

③眼宜轻闭。也有主张眼宜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低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④口宜噤闭,舌抵上腭,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⑤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⑥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阴囊不受压迫。

⑦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⑧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燥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四)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两个部分,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总价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种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隔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肠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横隔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流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都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①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隔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②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隔膜向下,腹部外凸。

③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④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象无呼吸的状态。

⑤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象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呼吸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①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②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③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隔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④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试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隔膜驰张和收缩,使更易于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为妥。

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么每次使能吸入1500~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平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①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

②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③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入到下腹。

④呼吸时应用鼻而不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

⑤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5~10分钟。

⑥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人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有呼吸这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么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加以调和:

①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以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么就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祥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②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会进一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五)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重要的,还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也随得健康。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佛家针对心多散乱的众生,多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加以说明,在实践中,三者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人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调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

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有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意有所托,便不至胡思乱想,正象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两种现象:

①初坐时心中浮散,支持不定;

②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磕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观内照法

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也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昏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有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即可。甲念起时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在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忙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工夫,到相当的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工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态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六)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径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益处。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此是借气束心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提示。

七、静坐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静坐的时间

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练,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如果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么以早晨静坐为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如果能每次30分钟,逐渐延长至每次40分钟乃至1小时,每日继续不断,收效便会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浴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需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二)要调均饮食

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但若食得过多,肠胃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而导致身体衰弱,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一般习惯,食中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若觉得腹“食欲常少”是有道德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1小时方可入坐。

(三)要调和睡眠

我们在日常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以恢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间的体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如果过少,体力又不得恢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9时至10间宜入坐,10时以后入睡,6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时加久,那么睡眠的时间便可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步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四)要持之以恒

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不可缺少一样。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五)要不求速效

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增进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便不得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六)要一切勿理

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味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功夫才好。

(七)要痛改习气

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陋习。当贪欲、嗔患、愚痴、骄慢得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识,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静,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八)正视可能发生的现象

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有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里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各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关于静坐的炼法,有许多很好的人门参考书,如佛空天台宗修炼止观的《小止观六妙门》、《摩诃大止观》、密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的《修止与修观》,以及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蒋维乔所创作并著作的《因是子静坐法》和《因是子静坐法续篇》都是较常见的入门读物。但有关佛家修习静坐的书籍,必须与全部佛学的教理相融合,才能相应收效。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讲静坐的具体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