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15130600000014

第14章 巴金: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

姓名:李尧棠

出生地:四川成都

生卒年:1904年—2005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巴金,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巴金,字芾甘,笔名有欧阳镜蓉、王文慧等。由于受到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1920年,巴金到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1922年冬,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1923年,巴金到上海求学,并在1924年考入了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1927年1月,巴金又赴法国巴黎继续深造。在法期间,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他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他怀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于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1928年年底,巴金从法国回到了上海。在这时期,他翻译的作品有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工作。

1934到1935年,巴金又去日本学习日文。回国后,在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总编辑。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巴金又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

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巴金不仅参加了这次会议,还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巴金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任职于平明出版社的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小说家、散文家、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他通晓英、法、俄、德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并激励他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寒夜》反映抗战最困难时期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家庭的悲惨命运,为被践踏、被蹂躏的小人物申诉,表达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

1958到1962这4年间,14卷《巴金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解放前创作成就的结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多次深入到基层的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曾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和《李大海》等。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与靳以创办、主编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数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金在年近八旬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26卷)等。

巴金同志以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佳作和一颗挚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享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3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巴金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巴金轶事

巴金幼年多病,并且他从没上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巴金的爱书,在文化圈内是有了名的。1949年,也就是解放上海的前夕,巴金一家的生活已经是很拮据了,但他还是省吃俭用,要坚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去呀?”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巴金带孩子去逛书店李小棠在复旦大学上了四年学,学校的好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毕业分配时,很多人都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

进步书刊的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的广泛接触,杂志工作和社会进步活动的积极参与,塑造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