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15130600000022

第22章 歌德: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

姓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出生地:德国法兰克福

生卒年:1749年—1832年

历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欧洲著名的作家,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作为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一生跨了两个世纪,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1749年2月28日,歌德诞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其父亲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中学里文科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了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他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5年11月,他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74年,歌德发表了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令他顿时轰动文坛。这部巨著,不仅是德国,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粒珍珠,曾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所喜爱。

歌德24岁时,因公事去了趟维兹拉。在这里中,歌德遇见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对她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意。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却表现得无所谓。歌德知道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回到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平凡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是,现实的社会却充满了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

《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就连一生戎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尽管剧本最终未能完成,但流传下来的片段足以表达出歌德年轻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剧本《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在历史上是一个动摇不定的贵族反对派,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为民族的自由和统一而斗争的、受到人民爱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积极的行动,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最后被处死。剧中仍然保留着狂飙突进运动的革命情绪,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经降低。而《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则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了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浮士德》是歌德的另一部代表作。1794年,歌德、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浮士德》这部巨著的完成,前后用了60多年。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那时他已82岁高龄。这是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人物角色——浮士德。在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可以说,《浮士德》这部诗剧,是歌德一生全部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莎土比亚戏剧相媲美的伟大诗篇。当他完成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歌德晚年的创作也极为丰富 ,重要的还有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和《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也说明了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1832年3月22日,德国文坛巨人歌德病逝。

歌德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除不朽的文学作品外,还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歌德的长寿,在德国作家中是少有的。他不仅是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其创作也把德国文学提高到了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世界文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

在挑战中进步

歌德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

这天,小哥德和伙伴们一起做游戏。他的父亲对大家说:“歌德,我打算请一位家庭教师教你学诗。孩子们,你们也可以跟着学。”

“好啊,我们可以比比看谁学得最好。”小伙伴们一听马上高兴地答应了。歌德怕自己学不好,本来不是很愿意。听见小伙伴们这样说,他也不甘示弱地说:“好!”

为了和小伙伴们比赛,歌德开始用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问老师,因此进步很快。

歌德站在椅子上向大家演讲

一个周末,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说:“我们今天比赛作诗吧,看谁做得最好。”不一会儿,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诗。大家比来比去,都认为歌德的诗作得最好。

可是有一个小伙伴不服气,说:“光作诗好有什么用,我们比赛演讲,让爸爸妈妈做听众,怎么样?”这下可难倒歌德了,因为他有口吃的毛病。

爸爸知道了小歌德的苦恼,就常常让他站在椅子上,面对亲朋好友做演讲。刚开始,小哥德对着那么多大人很心虚,说话更结巴了。但在大家的鼓励下,小哥德很快就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讲话了。

第二次比赛时,小哥德又成为了小伙伴中的胜利者。

生活中,没有挑战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