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断寻梦者:探索李嘉诚财富的轨迹
15131000000045

第45章 不为一时小利失去长远大利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董事袍金(年薪)全部归入长实公司账上。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20多年来一直如此。5000港元的董事袍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不及长实公司一个清洁工的年收入。

李嘉诚表现出舍小利、求大利的大商人风范,公司股东对他的崇敬和拥戴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说:“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商场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无敌人,只有合作而无厮杀,只有礼让而无溃败,李嘉诚真可谓是商界之典范。

不少舆论为此观点推波助澜,说李嘉诚“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他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

却获得公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

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惟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聪明的人。

凡经商,皆是为利,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嘉诚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

处处照顾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这在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李嘉诚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李嘉诚确实舍小利,而牟取大利。他拥金据银,却不大撒银纸追求奢侈,而拿出不菲的一笔用之于公益,就此一点,更是难能可贵。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世间上,许多人因为贪图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则是只顾眼前,思虑不到未来,也会因小失大!

有一个乡下人夜晚回家,不慎掉了五毛钱,心有不甘,跑到附近杂货店,买了一支蜡烛,当蜡烛点完时终于找到了那五毛钱,很是高兴,但买支蜡烛却花了两块钱,来回一算反而损失更大!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常在做这种因小失大的傻事。我们不是常因觉得东西便宜,所以就大量采购,以致用不完而浪费掉。我们不也常看到,人们为了争几秒钟时间,而相互超车,因此而下车大吵,花上更长时间来争论,因而终日对簿公堂的有之,而因而刀光血影相向,铸成大错,终身遗憾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不也常为了芝麻小事,和多年好友闹翻,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却还洋洋得意的吗?夫妻之间不也常为了小事冷战多日,而失掉家居乐趣还不自知吗?更有甚者,为了鸡毛小事,或所谓的面子,赌气而反目成仇,因而走上离婚一途,进而赔上整个家庭者也大有人在。如果把那些为了小利或贪一时之快,而赔上名誉、生命甚至灵魂的人,都一并算上,那人数就更多得数不清了。耶稣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对他有什么益处?”

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太容易会因小失大,反而畅通无阻。

涓涓细流,不将之堵塞,就会成为溃堤的漏洞,后果不堪设想;星星之火,不把它扑灭,就会成为燎原的大火,结果可想而知。小时候,生活上的一些小缺点,如果不给予矫正,长大成人以后,也可能成为人格上的大瑕疵。所以说“莫因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莫因恶小而为之”,小恶多了,则成为大恶。

一般人容易看到眼前、小利,无法评判未来可能得到的大利。如果能够考虑得更长远些、更周全些,要做一个智者,就要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利益。“福气像钱,用之则少,赚之则多。

然则有德医师,用福治人,以是因缘,其福为增为减?”你准备付出什么?明确了这个目标,行为才可能坚定,人才能变得大气,有取舍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