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断寻梦者:探索李嘉诚财富的轨迹
15131000000072

第72章 用道德力量造福祖国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39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用说。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

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有位新住户在门联上写道:“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这,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地说:“乡中或有若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的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

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万~150万港元不等。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往医院剪彩。

李嘉诚在香港也是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个国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三间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他为国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李嘉诚有个宗旨,“发达不忘家国”,“办公益事业乃是我分内之天职”。他认为“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钱,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益处,我就终身无悔”,“我当努力办实业,只有盈余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钱,用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