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圈
15133100000036

第36章 利用身体姿势窥视内心世界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关于用肢体来表达情绪,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如果兴奋就会鼓掌,如果生气就会顿足,如果焦虑就会搓手鼓鼓当别人有异样的肢体动作时,我们会“读”出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人际距离: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彼此可以接近到0.5~

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3米以上。此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当事人双方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时,就亲近一点儿;彼此陌生时,就保持距离。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距离。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相似的另一现象,是个人空间。个人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在图书馆或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很多人,除了自己坐着一个位子之外,企图再以其携带的物品占据左右两边的空座位。此时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是一种防卫,防卫外人侵入其个人空间时带来不安的情绪。读者可注意观察此种人的情绪变化:如有陌生人要求坐在他的旁边,他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起身离去;如有他熟悉的人到来,他会招呼对方,主动让旁边的位子给对方,而且他会因此而感到高兴。

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自知。当我们与人谈话时,时而蹙额,时而摇头,时而摆动手势,时而两腿交叉,我们多半并不自知。正因如此,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如下的假设:当你与人说真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与对方接近;当你与人说假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离开对方较远。此一假设验证的结果发现:如果要求不同受试者,分别与别人陈述明知是编造的假话与正确的事实时,说假说的受试者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的活动较少,但面部笑容反而增多。

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那么,怎样利用别人的肢体语言来帮助自己呢?记住关键的一点——相信直觉,分析有时候并不一定准确。

要提醒你的是,肢体语言并不能表达全部,无论如何,不要忘了语言本身的价值。青少年要提高将这两种语言综合利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