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事家哈利曾说过:“在战略上,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我们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若既不能速战速决地找到最佳突破点,又无法正面与其交锋打消耗战,那么不妨绕绕弯,曲线救国,曲径通幽。
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
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相救。但是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依旧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当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便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有一天,左师触詟请求面见赵太后。赵太后认为触詟一定是为了劝谏而来,于是她便摆出了吐唾沫的架势。不想触詟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赵太后,关心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太后,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太后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赵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触詟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詟不提人质的事,怒气也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融洽地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触詟向赵太后请求道:
“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赵太后赶紧问触詟:“他几岁了?”
触詟答:“十五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
赵太后听到触詟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便忍不住与他闲谈。
赵太后说:“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触詟说:“恐怕比你们女人更爱小儿子。”
触詟见时机已到,于是把话题深入一步,说:
“老臣认为太后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太后爱女儿那样深。”太后不同意触詟的这个说法。
触詟当然会争辩并且做出解释,说道:“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他们一定会为孩子长远地打算。当初,在太后送女儿远嫁燕国时,当然非常伤心,因为希望子女能待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又祈祷千万不要有回来的那一天,祈求她的后代都能相继在燕国为王。太后为她考虑得太周全了,这就是爱,是真正的爱。”
听触詟这样说,太后非常服气。看到太后的反应,触詟接着又说:“虽然现在太后赐给了长安君许多的财产,但请太后试想一下,如果长安君对赵国没有功,在太后百年之后,没有太后的庇佑,长安君能像现在这样安定吗?因此,我不能说太后真的爱长安君。”
赵太后听了触詟的这番话后真的是非常佩服,而且她立刻同意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并要求齐国出兵。不久之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国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所以,如果在事关重大,而且又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曲径通幽”的做法,而触詟说服赵太后的方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