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道德要求,诚信的意思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阴阳有实之谓实。”“信”即信用,孔子也曾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德行。然而,许多人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伪善欺诈,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不信任,相互欺骗,严重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坦白、和睦友善的关系,使一些人陷入了怀疑一切的境地。
从前,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就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本地区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商人被救上岸后,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谁都没有想到,那个富翁后来又在原地翻船了。在听到他喊救命后,有人想去救他,但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对那个人说:“这个人说话不算数,不用救他!”所以,这个商人最后被淹死了。
谁都没有想到,商人两次在翻船的时候遇到了同一渔夫,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商人不得好报却是必然的。因为一旦一个人不守信用,必然会失信于人。所以,当他处于困境时,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只能是自食恶果。
“人无信不立”。人如果没有信用,是立不起门户的,很难立于人世间。失信不仅有损友谊,也会破坏生意上的关系。一个在商业上没有信誉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他打交道的。
诚信被看做交往的基础,做人的根本。现如今,有很多人都把交往的关注点集中在交往的技巧方面,其实这是在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很难搞好人际关系。因为,若是诚信不足,尽管技巧再怎么高超,终究不过是得一时之逞,难以保持长久的友谊。而以诚信为根本,虽然说交往技巧不足,但却是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
依靠诚信,就可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基础,练好自己的内功,积累资本,扩大自己的声誉,进而不断地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诚信在短时期内并不会使人们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却可以保证个人长期的“风险最小化”。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但是,在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还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才使他免遭祸殃。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凡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的人一般都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说,如果总是想贪小便宜,失信于人,必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严重的话还会毁掉自己的名声,然而名声却远远比物质重要。因此,如果你失信于朋友,必然如同丢西瓜捡芝麻。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一个人的能力无论有多强,多全面,他也不能离群而居,而要依托于各种社会关系,也要借助各种人的关系。
在社会交往中,只有诚信,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社会关系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
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拥有这种品德的人一般都能努力拼搏,懂得为自己的发展积累各种有益的东西,而这里面不仅包括知识、能力,人脉,也包括品德等,而诚信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的古代文人,历来都很重视道德的培养,做人与做学问并重。同样,现在的教育方针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诚信是道德培养的基本内容,假如一个人一生恪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那么他就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得到更多肯定的、积极的回报,个人的声誉也会不断地增长,其事业也是越做越好,越做越顺利。
诚信是人对评价的需要,人际交往中也需要这种正面的评价。讲诚信的人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得对方更加相信自己,交往起来也就更加顺利,而当你破坏了诚信的时候,在对方的心目中,你的一切正面形象很快就会被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