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16

第16章 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大意)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反两方面谈同一个问题——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所强调的“过则勿惮改”。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是个贪婪、暴虐、狡诈的人。他不顾百姓生死,巧取豪夺,将聚敛来的财富空耗在宫殿廊阁上;他有一个凶狠的恶习,喜欢用弓弹射人取乐。更残忍的是,他的厨子没有把熊掌煮烂,他就把厨子杀死,装在篾筐里放在敞车上,叫人推着从朝上经过,让众人观看,自己却乐呵呵地看众人的惊惧状。士会等大臣很为晋国忧虑,他们担心国家发生祸乱,就决定去劝劝国君,让他改过。晋灵公这个人口头认错很快。他一见到士会来,马上说:“我晓得我的过失了,就改就改。”但他并非真心改过,他只是为了避开大臣的烦扰絮叨。士会一看他的神色就知不是真心悔过,也不可能改正错误,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士会的话是从正面讲的,孔子的话则从反面讲的,他们的话都是很正确的。哪个人没有过错呢?一个人有过错,特别是偶尔犯了过错,并不打紧,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可认为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比如自家的孩子因一时口馋偷摘了邻家的几个果子,自然犯了一点小过,为此就狠揍他一顿,狠骂他一阵,甚至就认为他的品质很坏很危险,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如此大动干戈,提醒他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个人有了过错,真心悔过,改过来就好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有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勇气,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所以,绝对不要像晋灵公那样,假认过或不认过,因为这不但是欺人,也是自欺。

西方有一条谚语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掉泪,已经过去了的事,如果无法挽回,就不要再为它发愁、难过。”

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究竟把多少时间用在了现在,用在了眼前的事情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昨天已经去了,明天还没有来,只有今天属于自己,属于已经兑现了的“现在”。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把时间用在思前想后上,用在沉湎旧事、旧情、旧物上,用在对往事中某些失误的悔恨上,或者用在对以后岁月的空想上,而这一切都是没有效益的,都是对时间的浪费。为了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忏悔、愁闷、叹息,实在是毫无价值,这样做不但浪费了你的时间,浪费了你的情感,也浪费了你的精力,浪费了你许多宝贵的东西。

时光一去不返,无论你怎样内疚悔恨,已经发生的事是无法挽回的。

许多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内疚悔恨情绪的影响,他们简直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悔恨机器。这种机器的运转程序是这样的:某人发出一个信息,这一信息反馈到你的身上,而你根据自己所说或未说、感到或未感到、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来看,你似乎可以得出一种结论:你已变成一个坏人。于是,一旦你听到这一信息,你便会在现时中感到情绪低落,并为自己过去的事情感到后悔和不安。这样你便成了一部悔恨的机器——一种能够行走、说话、呼吸的装置。只要他人给你加入适当的燃料(即有关信息),你便可以再生内疚悔恨。

实际上,仅靠悔恨是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满足他人的渴求并争取赢得他人的赞许,一旦自己未能如愿,往往会首先产生一种内疚和悔恨情绪。

这种情绪是从幼时的记忆中保留下来的某些印迹,在这些记忆中,有许多可以诱发内疚悔恨心理的信息,虽然这种信息仅对儿童似乎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当他们进入成年之后,却依然不能摆脱其影响,这里所说的促使儿童产生内疚悔恨的信息主要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一些训斥,例如:

“你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这样做真令人感到羞愧。”

“如果你非要这样做,我也没有办法,我不过是你的妈妈……”

“你要像……那样听话就好了。”

不仅童年如此,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依然受着类似这些信息的潜台词的影响。如当一个人达不到上级或长辈的期望时,他就会感到很难受。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内疚悔恨对我们的现时丝毫无益,那就从现在开始,将它们从你的内心里完全清除吧。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留给我们的快乐时间本来就很短暂,为什么我们还要纠缠在过去的错误和痛苦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