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29

第29章 千金难买少年贫

(原文)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意)大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多艺了。”孔子听到后说:“大宰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贫穷,所以才努力学会一些技艺,君子会掌握这么多的技艺吗?那是不多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孔子之所以成为多才多艺的圣人,就像他所说的,就是因为努力学习而已。

“业精于勤,荒于嬉”,做大事者,务必终生牢记这个“勤”字。

被称为“塑胶大王”的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拥有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11家分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0亿美元。但在五十多年前,王永庆只不过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贫如洗。他是如何发迹而成为台湾的传奇性人物的呢?台湾报刊屡有介绍,王永庆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王永庆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重要,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嘉义县一个闭塞的村庄。家中贫困不堪,除了几间仅供遮蔽风雨的茅屋外几乎一无所有。当王永庆挨饿勉强活到7岁时,父亲东找西凑了几个钱送他上学,那时他只希望孩子学会记账就可以了。

王家的祖籍是福建安溪,因为生活穷得过不下去,所以王永庆的曾祖便迁到台湾,几代都靠种茶为生。在王永庆10岁时,祖父告诉他:“茶山将来会变成秃岭,靠种茶糊口是没有出路的。”祖父的这番话无疑粉碎了王永庆走祖辈生活道路的想法,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走出乡关闯天下”的志愿。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被迫辍学,只身背井离乡远到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还悄悄观察生意人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开张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工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有时甚至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用户感到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苦境,自己开设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的优越。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最后终于胜过那家碾米厂。以后他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

1943年,王永庆眼看自己勤勉操办的米、砖生意渐不如意,便转向木材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建筑业逐渐景气,王永庆的木材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永庆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并不满足。1954年,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觉得很可惜,便打算废物利用。于是就筹集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但王永庆认准了的事是则绝不回头的,他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1957年,王永庆将公司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自任董会长。从此,王永庆走上了他事业的起飞点。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日本生产的塑胶粉充斥台湾市场,质优价廉,台塑产品难以抗衡,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股东看到台塑的前景不妙,大有崩塌的危险,于是个个心灰意冷,纷纷提出退股。然而,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王永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胆识,在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他的产业。王永庆分析台塑公司不景气的原因除了日本产品竞争外,还由于台湾地区的需求量有限,而台塑产量则明显供过于求。他认为台湾的市场狭小,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是死路一条。但是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100吨产量的规模,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王永庆果断决定扩厂,增加生产。因为大量增产可压低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赔本也是值得的,关键是要闯出自己的路子来。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筹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改造生产技术。最后,终于达到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售价的目的,逐渐打开了岛内外市场。

台塑企业成功后,王永庆已是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一般人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其实不然,在发展了塑胶工业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湾纤维工业公司等。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勤俭节约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生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吃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吃苦耐劳不仅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付出许许多多艰辛的。王永庆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而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要去羡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吃尽了人间的甘苦而最终成功的王永庆还十分强调“先苦后甜”的道理。他时常告诫他的后人,任何事都是要经过相当地辛苦才可以得到的,年轻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体验,按部就班一步步地来,而且只有吃到了苦头以后,才能够真正品味到甘甜的内涵。正是鉴于“先苦后甜”的道理,经营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王永庆认为一开始赚钱的企业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容易养成老大自恃的习气,也容易种下日后垮掉的种子。因此,王永庆提出了他的“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的理论。他认为冬天顾客少,则需要用全力去推销,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千方百计来争取顾客。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等夏天一到,发展的机会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而且,经历冬天的困境,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就不怕了。此时你会认为冬天的辛苦没有白费,获得的欣慰也更多些,这就像运动后流汗会浑身舒畅,肚子饿了,食物的味道特别鲜美一样。享受也同样如此,疏忽工作而一味地追求享受,其结果是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的。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家庭贫困,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做,不勤奋又怎么行?对立志做一番大事的人来说,只有勤才是惟一的捷径,勤者才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