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31

第31章 完美来自知足

(原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大意)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

公子荆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行,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态,就是要能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准备下一个目标,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也有一种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走到哪儿,说不上三句话,便开始为自己宣传,即使做谦虚之态,亦是以退为进,并无诚意。

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或许有其过人之处,有着一定的智慧与成就。但他一定不会是最成功的人,因为他不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这种人很难与别人相处。

此外,还有一种人,眉眼之间洋溢着和平的神气,笑容满面,说起话来风趣横生,不忧不怨的人,这种人就是属于知足常乐的类型。

知足不同于自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但事实上,由于出发点和外在表现的不同,它们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据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则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给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心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却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或拒绝与人竞争。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成功原则、不用处心积虑的算计别人,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会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