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60

第60章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大意)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心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树木的名称。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都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论语·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子夏所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道”有两个方面含意:一是道德、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二是方式、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

孔子把学习、掌握、实行“道”的程度区分为四种:一是共同学习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使用所学的方法,并坚持某种道义;四是部分人能随机应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同样受教,得“道”各异。

学而不懂,等于没学,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种人或因智力低下,或不肯用功,或基础知识太差,或思想不专一。经过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即阻碍学习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或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或扫除学习的思想障碍,或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问题,终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能够学好理论并掌握其方法的人,关键在于应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也等于白学。此种人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虚心地拜他们为老师,尽快地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中的能力,方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

能够使用知识,又能够坚持既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成为某项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人具有娴熟的技能,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执着于事业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

今天,我们在形势逼人、形势喜人的内外情势下,不仅需要熟读“圣贤书”、能吟诗作赋,更需要拥有经邦治国的才干。因为精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