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69

第69章 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祸端

(原文)子曰:“不有祝鲍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大意)孔子说:“没有卫国大夫祝鲍那样的口才,即使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是很难免祸于当今社会的啊!”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当谋士陈轸与张仪同在秦惠王手下任职时,张仪向秦王中伤陈轸,说陈轸向楚国提供国家机密,并准备投敌叛国到楚国去。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说得清楚就没事,说不清楚则把脑袋留下。陈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楚王会用我吗?”接下来,陈轸向秦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楚人有两个妻子,有一个男人去勾引他的妻子。当这个男人去勾引年龄稍大的妻子时,遭到了痛骂。当这个男人去勾引年轻一点的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不久,这两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当有人问那个男人要娶哪个女人做妻子时,那个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因为他认为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同样也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故事后,陈轸对秦王说:“如果我真的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秦王觉得陈轸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轸,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而这一类的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是太多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孔子来说,虽然他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才好的人。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谴责“巧言令色”的人中可以看出来,而且,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才时,孔子也很明确地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

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是针对不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骚。

一个人说错话并不可怕,有些时候,说错话只要及时纠正就行,对方一般不会抓住你不放;但在另一些时候,说错话不仅不能纠正,甚至绝不能承认,要敢于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把错的变成对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只有用你的口才把错的说成对的,才可能避免祸端。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纪晓岚也在乾隆面前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看清楚时,乾隆就快到了。纪晓岚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别人不注意时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于是,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呆不住了。当时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淋漓。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纪晓岚,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可真不愧是铁齿铜牙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口才逃脱责罚的例子。

在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由于失言而惹祸,比如说错话,事实上谁也不想说错话,但这又是很难避免的。这时,该怎么办呢?《易经》有言:“无咎者,善补过也。”有了过错,要尽快补救过来,才不会惹呀!

从纪晓岚的故事中,相信我们也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死脑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而是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自己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当然,这就要靠我们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