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笑话会使人发笑?这是一个非常难找到答案的问题。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笑时,发现笑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表达,它向外传递着信号,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神经方面的专家则认为笑是一种生理反应,是人某个神经单元受到刺激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笑神经。比如,胳肢、搔痒,都会让人发笑,不过这种发笑并不一定让人感到愉快,传说欧洲有种恐怖的刑罚,就是用羽毛不停地搔人的脚底板,直到人笑脱力而死。在武侠小说里,人们如果被点了笑穴,就会笑个不停,直到解穴为止。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笑又应该是被经络所控制着的。
幽默让人发笑,是一种心理反应。人们看到让自己感到愉悦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浅笑。如果这个画面不仅让人感到愉快,还让人感到滑稽、不可思议,人们就会笑出声来。表达者想要让人发笑,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听者在脑海中营造出一个场景。比如这个笑话:
一个小学生感冒了,不停地抽鼻子,声音很大,正在写板书的老师忍无可忍,转过来大声吼道:“是哪个这么大胆,居然敢上课吃方便面,还吸得这么大声。”
听者在听这个笑话时,会想象笑话中气急败坏的老师以及错愕的流鼻涕学生,这个场景当然会让听者忍俊不禁。
在表达中常用的幽默方式,有以下这几种:
1.自嘲和自夸
表达者的自嘲会让人们感到愉快,从而发笑。这就像人们在看马戏团的小丑表演时,如果小丑总是弄砸一些事情,或者显得笨手笨脚,或者老是被捉弄,人们就会开心地大笑。人们笑的时候,内心的潜台词就是:“真没见过这么笨(倒霉)的人,我可比他好多了。”如果表达者通过适度的自嘲,让听众产生一种心理优势,听众就会像看滑稽表演一样露出笑容来。
比如我国著名的台湾主持人凌峰,在介绍自己时,有这么一段话:
在下凌峰,这两年,大江南北走了一圈,男观众对我印象特别好,他们在我面前觉得有优越感,因为本人这个样子对他们没有构成什么威胁,他们放心。(观众大笑)
本人的脸长得很中国,(笑声)中国五千年沧桑和苦难全写在我的脸上了。(笑声、掌声)一般说来,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有的女观众对我的长相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笑声)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笑声)但是我要特别声明,这不是本人的过错,实在是父母的错误,他们当初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笑声、掌声)
然而,时代不断变化,评判男人的标准也在变化。比如有的男人乍一看非常帅气,看久了你也会没有什么感觉,刘文正就属于这一种;
有的男人你乍一看很难看,看久了之后是越看越难看,陈佩斯就属于这一种(笑声);还有的男人你乍一看很难看,看久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他越来越有味道,这就是我这种了。(笑声、掌声)
那么鼓掌的都是同意的喽——我相信鼓掌的都长得和我差不多(笑声),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大笑声、掌声)
接下来,按规矩迎接挑战,我带来了一首歌曲,叫做《小丑》。
在我的人生观看来,我认为每个人都扮演过许多次的小丑:有的是在爱人面前,有的是在领导面前,有的是在孩子面前,有的是在父母面前。
我呢,是在鼓掌面前,给大家带来一首《小丑》,掌声没有就无所谓啦!(笑声、掌声)
凌峰的自嘲,既轻松又不俗套,观众听起来十分受用,一再引起狂笑。这种自嘲,表达者虽然对自己有所贬低,但不能格调低下,凌峰就做得很好。另外,凌峰在这段话中,有自嘲,也有自夸,那段对男人的三种划分就是一种自夸。幽默中的自夸一定得注意分寸,不能让人觉得表达者狂妄自大。这种自夸,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自嘲,是用一种“正话反说”的手段,把自己的弱点换成优势说出来,听众会对这种自夸发笑,其实是因为听众压根不相信这个优势是真的。
2.极度夸张
要想让幽默起到让人爆笑的效果,夸张是必需的。前面已经说过,幽默之所以会让人发笑,是因为人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滑稽场面。这个场面越出乎常理,就会越好笑。因此,在幽默的讲述中,只要表达者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把事情夸张到离奇的程度,喜剧效果就产生了。
周立波在讲到中国股市惨跌的时候,就曾经有这么一段话:“证券公司门口不是都有大屏幕的吗?又没翻过红过,一直碧碧绿,麻雀又看不懂的,它们以为共青森林公园到了,它们以为延中绿地到了,一个个冲上去,冲一个,死一个,再冲一个,再死一个。”很显然,麻雀撞屏幕并不是真事,就算有,也不会成群结队这么频繁。这就是夸张。
再看一个夸张的例子,是宋丹丹在小品“白云黑土”系列中的一段台词:
白云:就他吧,净好给人出去唱歌,你说就他这嗓子能唱啥啊。
那天呢,就上俺们敬老院去给人唱歌,总共底下坐着7个老头,他嗷一嗓子喊出来,昏过去六个。
小崔:那不还有一个呢吗?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了,那家伙可劲儿摇呀,大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呀!
3.制造误会
我们都有过口误的经历,一旦碰到口误,听的人都会忍不往笑起来。因为口误也制造了滑稽、不可思议的画面。例如:有一个人去小吃店吃面,面上得很慢,他又很饿,终于按捺不住拍桌咆哮,本来是想说再不上面我就把桌子掀了,结果说成:“老板,再不上面我就把桌子吃了!”全店沉默3秒后爆笑。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区别,但这个口误的字太关键了,想象到他吃桌子的样子,大伙就忍不住要笑。还有一个关于面的笑话:有一个电脑公司的推销员到一家面馆去推销设备,他问老板:“你们这里需要客户端吗?”老板回答说:“我们一般都是伙计端,实在忙不过来了,才会让客户端。”在这个笑话中,虽然字都没有说错,但是两人说得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老板误会推销员的意思了。这些口误或者误会的笑话,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人为制作误会,以形成笑话。
误会为什么会让人发笑,主要是因为误会出乎人的意料,通常会让主角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体会一下这些误会形成的笑点。
(1)某人刻苦学习英语,终有小成。一日上街不慎与一老外相撞,忙说:“I′m sorry。”老外应道:I′m sorrymtoo。某人听后又道:
I′m sorrysthree。“老外不解,问:What”areayouysorrysfor?某人无奈,道:I′m sorrysfive。
(2)英语老师问一个学生:“How”areayou?是什么意思?“学生想how是怎么,you是你,于是回答:怎么是你?”老师生气又问另一个同学:How“oldoayeayou是什么意思?”这个同学想了想说:“怎么老是你?”
(3)一次军事演习中,一颗炮弹偏离很远。派去查看的士兵发现,炮弹落在农田里,田中站着一个人,衣衫破碎、满面漆黑,双眼含泪地说:“偷棵白菜,犯得着用炮轰吗?”
4.结果要出乎人的意料
这是幽默产生的另一种常见方式。笑话说出来让人发笑,是人们在心中构想出了笑话中的滑稽场景,而场景之所以滑稽,是因为这个场景是超乎寻常的,与平日里我们所见的大不一样。当然,这样的场景一定不能是恐怖的,也不能是悲惨的。比如,狗咬人比较常见,不可笑,但人咬狗就很罕见,想想就觉得好笑。《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最新版电影中,有两个可爱的孪生兄弟,他们长着超乎寻常的圆形身材,不成比例,一看到他们这种又不常见又不恐怖的身材,人们自然会感到可笑。
在语言表达中,先讲一段比较正常或者比较符合逻辑的话,人们会在心目中自然地得出一个应有的结果。这时候,讲笑话的人再说出别人根本想不到的结果,听者就会觉得可笑。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制胜的。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这是幽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有创意,要出奇制胜,要让别人想不到。把这样的幽默运用在语言表达中,会使你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见下例。
一位母亲抱孩子乘车,司机看到之后说,没有见过这么丑的孩子。这位妈妈听到后大哭起来,到后面坐下时仍然哭个不停,邻座看到后问她为什么哭,这位妈妈说司机欺负她了。邻座愤然说:“太不像话了,这样,你去找他算账,我帮你抱着这只猴子。”
这一笑话中,前面部分都比较正常,最后一句话出现了转折,邻座居然认为这位妈妈抱的是一只猴子,听众可以想象当时的滑稽场面,笑意自然就产生了。
再看一个例子: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35桶。”老板得意扬扬地回答说。
“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
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方法?”
“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前面的表达中,却避而不谈酒少,只说增加销量,听众肯定以为这位顾客会讲些营销手段,结果却话锋一转,出现了一个让老板出其不意的答案。这个笑话不仅让听者发笑,如果把这样一种“出其不意”的手段用在谈判中,还会产生一种既幽默,又达到指责对方的目的。
看看以下的笑话,体会一下笑话中的出人意料的结果。
(1)有个小朋友去上美术班,老师让他接龙画画。老师给出了前三幅画,第一幅画的是小猪走丢了,第二幅画的是猪妈妈找小猪,第三幅画的是猪妈妈找到了小猪。老师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第四幅画。小朋友先画了一堆篝火,老师以为他会画猪妈妈和小猪幸福地生活在篝火前。结果,小朋友在篝火上画了一大一小两头烤猪在在(2)三剑客开始比武,剑客甲看到一只苍蝇,拔剑在空中挥舞一下,苍蝇便分成两节,落到地上。剑客乙看到一只苍蝇,拔剑挥了两下,苍蝇的翅膀被砍掉。剑客丙一脸不屑地说:“这们这都是小菜一碟!”正说着,只见一只苍蝇飞来,剑客丙拔剑挥了三下,苍蝇一点反应也没有。其余两位剑客正要取笑他,苍蝇飞回来欣喜地叫道:“我变成双眼皮啦!我的鸡眼不见啦!”
(3)汽车把一只鸡轧死了。司机问一个小孩:“这鸡是你家的吗?”小孩回答:“一切都很像。不过我家的鸡没这么扁。”
(4)“听说你去英国考察,感受不浅吧。”“他们文化水平高,我们国家和英国的差距太大了!”“何以见得?”“人家大人小孩子都会说英语。”
(5)“小华由于考试作弊被开除了。”“怎么回事儿呀?”“考生理卫生时,他数自己的肋骨,结果被发现了。”
(6)甲:“你那只会说话的鹦鹉还活着吗?”乙:“唉,别提了,想不到我养了一星期,它就死了。”甲:“是病死的?”乙:
“不,它和我太太比赛说话,说到力竭而死。”
5.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所谓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就是指说出来的话,表面上是一个意思,实际目的却是另一个意思,两层意思完全相反。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看是在表扬,实际上却是在批评。或者看起来像批评,实际上却是在表扬。这就是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比如:下属给领导提意见,说“领导太不注意合理使用时间,经常加班加点”,“领导太不注意身体了,只顾工作而不参加体育锻炼”,“领导只关心下面的人,而不知道关心自己”,这些话,明里看是意见,其实都是对领导的表扬。
比如: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有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地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者易患肺痨,易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
抽烟能使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显得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秦朝有一个叫优旃的人,他非常幽默。那时候,秦始皇正想要扩建花园,蓄养珍禽异兽,以便自己享乐。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劳民伤财的,但谁也不敢冒生命危险进谏。在这种情况下,优旃运用他的机智幽默,对秦始皇说:“多养珍禽异兽,这是个好主意,这样敌人就不会再来冒犯了,即使敌人来了,用麋鹿的角就能把他们顶回去。”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不再提此事。
由此可以看出,幽默的力量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是很强大的。在优旃的话中,表面上是赞同皇上,言外之意却是如果皇上真的要蓄养珍禽异兽的话,国力就会空虚,敌人一定会趁虚而入,当然,麋鹿是无法用角把敌人顶回去的。这就叫正话反说,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可以保全自己;而实际上,又让秦始皇不得不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周立波也是一个反话正说的高手,他在海派清口表演中有一段关于楼脆脆的表演,他说:“以后拆楼,都不用爆破了,只需要先在楼这边挖一个大坑,再把坑里的土都堆到另外一边,楼自然就倒下来了,干干净净,完全无污染。”这段话也是把坏事反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