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力:在学习中提升正能量
15139200000010

第10章 用知识来“包装”自己

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立足,找准自己的生存位置,那么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让自己在生存的过程中承担一份荣誉和责任。那么如何来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获得很好的提升呢?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包装”自己。那么怎样“包装”自己呢?这要从内在的气质出发。

怎样改变内在的气质呢?当然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很重要,所以要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你自己的整体素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受过别人的歧视,后来经过一番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人。

宋朝的陈正之因为先天智力发育不良,所以看上去呆呆傻傻的。

有一次,先生教大家诵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别的同学很快就会背诵了,而他费尽心力才仅仅会几十个字而已。对一般人来说,熟读几十个字就可以牢记心里,陈正之则不同,他认识字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张冠李戴的现象时常发生。对于篇幅较小且内容浅显的文章,别的同学熟读几十遍就能倒背如流,而陈正之读几百遍也还是磕磕巴巴,不能连贯。正因如此,他时常被先生教诲,同学们更是时常耻笑他,甚至人送外号“陈傻子”。

陈正之没有灰心,更不自暴自弃。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笨,就想办法更加努力读书。在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甚至八九遍;别人用一个小时读书,他就用几个小时埋头苦读。他坚持一句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年,他跟老师读《诗经》,他就一段一段地读懂。每学完一章,他又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读。

白天读,夜晚读,一直读到全部弄懂,背下来为止。从此以后,老师同学不再鄙视他,对他刮目相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仅博览群书,还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掼,学问与日俱增。有志者,事竟成。陈正之终于成为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学之士,人们从此尊称他为“陈学者。”

大家如果像陈正之这样努力,有着不放掉一线希望的精神,那么不知又会有多少人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诞生。这些人都是靠自己有这样的信心加上这种读书的拼搏精神,才成为别人刮目相看的人。

读书让陈正之成为一个别人不敢小瞧的人,正是读书使得他自己得到了境界上的提升,让他的学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好体现了古时候的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的时候体现的不是一种很明显的功利性,在一般的情况下,读书更多的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但是在这看似无功利的活动中也闪现着功利性,只是这种功利性没有很明显地彰显。

读书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所显现的是一种心理气质的升华,可以养气。假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读书就是必不可少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显示出话语的流露,思想的光芒,灵感的捕捉,读不同的书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识,当然也可以养不同的气,养气和自身提升之间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注重读书带来的直接效应,而往往忽视读书所带来的间接效果,在读书所带来的直接功利化的效果中跟读书之间还有一个环节,这就是在读书中所产生的养气作用,这种看似不经意之间的模糊概念,其实在读书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大作用。

读不同的书就可以养不同的气,像什么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之,邪气、酸腐之气等,亦可养也。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在平常中得到生命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吸取一种荡漾在我们周身,充盈在我们的血管之中,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维生素——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吸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

不过对于年轻学子们而言,读书不仅要学会大量吸收,而且还要学会有目标之志,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读时代好书,养浑身正气,就像孟子所说一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输出,作者把气注入了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所说的回肠荡气的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会在我们胸腹之间流传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不同,形成的风格不同,古代四大文豪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就是因为其所学和所看的书不同,养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这贯穿于文章之中。

曹丕说过:“文以气为主”,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样写就怎么写。所谓“气”,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弱小的人,气力比较小,容易被书拿住,这种人常常不理解书中的含义,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化,像囫囵吞枣一样,不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这种人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活字典或者书库,但不是那种真正深入理解资料的学者。而气身自足者,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汇,善于吐纳,做文章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成就好文章。正因为有这样的状态,这样的人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桀骜不驯之气,但是经过书卷气的渲染,在他笔下的很多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一番风格。

人们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但是读书可以养气这却是共同的,不会改变的,我们知道庄子在《逍遥游》说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味道,所以,养气之重在于读书,多读书,这样才能养好气,进而打造自己的行为和内涵,那么,在你的人生中,你的生活轨迹也就在看似功利性中转化为无功利性的结果了,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那样“顺其自然”,无意之中见出有意,最后包装出来的你也许连你自己都无法想象,因为你自己已经显示出了你令人惊奇的一面,而这还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

其实,包装自己就是在别人都认为是那样的情况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这样给人以惊喜的结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很正常的,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