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力:在学习中提升正能量
15139200000075

第75章 修炼四:提高创造性思维

记忆与思维(理解属于思维活动的范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记忆,更要重视思维。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住。理论化学家唐敖庆在和少年朋友谈到“要注意学习方法”时,就曾经这样说过:“学化学和学其他学科一样,一定要把基本的原理、概念、规律弄清楚,要反复理解,设法记牢。”

学生们要学会创造性地去学习,首先就要明白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只有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才可能会得到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下面是提高思维的一些原则与方法:

1.遵循思维的原则

(1)创设问题的情境。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因此,为了激发和培养思维,就应当创设问题情境,以便使人们在这种情境中容易产生矛盾,从而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丰富表象和语言。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可以说信息是思维的原料,原料越丰富,思维加工越易有效地进行。而所谓信息,归根结底就是表象和语言两大类。因此,为了给思维提供足够的原料,就应当丰富人们的表象和语言。

(3)发展思维的形式。抽象思维的三大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人们掌握一系列的科学概念之后,便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判断,又在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推理。三大思维形式发展了,其思维力也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4)遵循思维的规律。思维和别的心理活动一样,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例如,从具体的、感性的引向抽象和概括;在某一思维的主导下,各种思维互相配合;思维和记忆彼此制约、互相促进;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辩证统一;思维活动的多层次、多水平等,都是思维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遵循这些规律,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思维力得到发展。

(5)参加实际活动。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只有在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易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实践生智慧。我们应当积极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一方面使思维为实践服务,另一方面又用实践来检验思维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力也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培养与提高。

2.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主要有十大方法。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这十大方法去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所以,为了发展自己的思维力,就应当自觉地掌握思维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将事物的种种属性、种种部分或方面分开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式;反之,综合即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式。分析和综合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仅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相反,仅有综合,没有分析,就只能看见森林,见不到树木。实际进行思维时,可以先做分析,再综合起来;也可以先综合,再分析,分析和综合都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2)比较和归类。比较是对比各种事物,以便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来说,任何一门科学知识以及它所解释的对象,会有一样的地方,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常常相同中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面也会有相同的方面;那种完全一样的,或者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知识或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对比才能辨别出来,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掌握知识和事物的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个事物的特点,才可以不把它们完全弄混或者完全分割开来。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组或小组(即分门别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类可以说是从比较派生出来的,但它却又较比较更加复杂些。一般地说,只有通过分析、比较,甚至抽象、概括,认识到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之后,才能对事物进行归类。任何一门科学知识及其所阐明的事物,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不可能完全是形单影只、“孤家寡人”,总是有种可属、有类可归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思维的研究》一书中,特别谈到归类这一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他说:归类能完成四件大事,即:第一,归类能简化环境的复杂性,使我们对同一类事物不必一个一个地分别对待;第二,归类能简化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对同一类事物不必一个一个地从头学起;第三,归类是我们认知周围物体的一种工具;第四,归类为我们料理事物、理出事物的层次与关系创造机会。

(3)抽象和概括。抽象就是把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它和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抽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分析,了解了事物的各种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之后,才有可能把其中的某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区别是:分析对各种属性都加以考察,可以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抽象则只考察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说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例如,对于一只鸟儿,如果把它的颜色、形状、生活状况、会飞、有羽毛等各种属性都一一加以考察,这便是分析;如果只抓住会飞(非本质属性)或有羽毛(本质属性)一种属性进行考察,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别的动物是不是鸟类,这便是抽象。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它和综合基本上是一样的,即都是一种联合或联结,只不过综合是把同一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而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属性)加以联合。例如,我们把区别开来的同一只鸟儿的各种属性联合起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加以考察,这便是综合;我们把多种鸟儿的某一种共同的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联结起来加以考察,这便是概括。

抽象和概括与分析和综合一样,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只有当我们把各种事物共同的某种属性抽取出来之后,才有可能把这共同的某种属性联合起来。另一方面,概括又是抽象的必要补充或发展,没有概括,抽象就将失去意义;只有当我们把各种事物共同的某种属性联合起来了,才能发挥出抽象应有的作用。

(4)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某种特定的顺序,纳入某种特定的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或者更确切地说,分类只不过是系统化的一个方面、一种方式。

系统化不单纯是事物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材料加以系统地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例如,我们围绕某个中心,搜集较多的材料后,再按照一定的要求,把那些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甚至写出一篇科学论文,这便是系统化的一种表现。再如,将所学的有关物种的内容系统化。

具体化是把某种一般性东西适应于某种特殊性东西,即把概括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的思维方法。在学习中,运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二:第一,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例如,我们运用某种公式、法则、规律,去解决某些问题,或解释某些现象。第二,我们学习了某种抽象的理论原则之后,如果能找出一些相应的事例加以说明和论证,那就是具体化方法的运用。很明显,运用具体化方法的过程,不仅能证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根据大量的已知事实,做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认识那些尚未知晓的有关事物。人的认识过程,归结起来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在认识过程中,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