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什么成功
15143700000014

第14章 孟母何以三迁

每一个人长大之后都有可能成为“名人”。那么,在同样的起点上,怀着同样美好的梦想,为什么有人长大后成了“名人”,有人长大后却仍是凡夫俗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奋斗精神和意志的差别”。

“孟母三迁”的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让我们看看孟子的成长历程吧。

小孟轲会走路后,孟父常常抱着他到外面玩耍,有时还把他带到账房。孟父很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教育。他除了教孩子认字、算术外,还给他讲历史故事,讲鲁国的古今传奇,讲自己家族的荣辱兴衰。在父亲的教育下,孟轲从小就对知识和学问感兴趣。孟轲4 岁时,孟父得了一场重病,最后抛下幼子和年轻的妻子撒手而去。

父亲死时,小孟轲虽然只有4 岁,可是,他已经懂事了。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他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每天陪着忧愁的母亲掉眼泪。这样熬过了一两个月,孟母突然醒悟:不能这样长期为死去的丈夫悲痛,还要照顾这可怜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儿子,她设法让儿子出去,和其他的孩子玩耍。因为孩子们在一起,就会忘记忧愁和烦恼。

不管玩什么游戏,小孟轲都是孩子们的头儿。冬天,玩的内容就少多了。小孟轲天天陪母亲到父亲的坟上去,经常见到埋葬死人的场面。当小伙伴寻找新游戏时,他突然联想到出殡的情景,于是就提议他们玩埋死人游戏。有一天,孟母从坟上回来,未进院子就听见了孩子们的哭声。她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三步并做两步赶回家,一进院子,见孩子们一本正经模仿出殡的样子,孟轲担任总指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当孩子们玩够了,各自散去,孟母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轲儿,这出殡发丧的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好儿子,以后别再玩这种不吉利的游戏了,好吗?”孟轲答应了。可是,没过几天,她又在自家院子里看到孟轲和孩子们玩起同样的游戏。儿子告诉母亲,不是他想玩,而是小伙伴要求一起玩,他不好拒绝小朋友们的请求。母亲听后,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她知道,要想让儿子不再玩这种游戏,惟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这里。

又过了些日子,丈夫去世满1 年了,孟母毅然决定搬离旧居,来到本地的一个集镇上居住。她找到了一处离纺织作坊近的房子,为的是替人家织布并以此谋生。

孟轲母子住宅周围,既有榨油的油坊,又有织布的作坊。但这些对少年孟轲根本没有吸引力。最吸引他的是那座杀猪宰羊的屠宰场。孟轲第一次看到那血淋淋的屠宰场面时还有些害怕,可是看过几次之后他就觉得好玩了。没过多久孟轲又成了小孩子们的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观看杀猪宰牛,使小孟轲对屠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在家中,他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吱啦??扑哧”的怪叫声,搞得母亲莫名其妙。不久,孩子们玩起杀猪游戏,并且杀了一头真猪。孟母问杀了谁家的猪,孟轲说捡来的,“谁捡来的?”孟母紧接着问。“二狗子捡来的。”“捡来的猪就可以随便杀吗?”孟母低声问。这时,孟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低下了头。“父亲在世时就告诉过你,拾金不昧是人的美德。那只被你们杀的猪,肯定是从家里跑出来的,怎么能算是丢的呢?就算是丢的,捡到了就应该还给人家,怎么能随便杀掉呢?”“我错了。”孟轲低着头说。“错了该怎么办?”孟母问。“知错必改。”儿子答。孟母找到失主后,一个人承担责任,照价赔偿给人家。

这件事过后没几天,孟轲又跑去看杀猪了。孟母感到,如果不离开这里,这孩子将来只能当屠夫了。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搬离这里,为孩子的成长寻找一个适当的环境。她意识到,儿子心地善良,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容易受环境影响。于是,她想最好能找一个学堂附近的房屋。随后,孟母带着儿子,搬离了靠近屠宰场的房子,来到了简陋的新住所。

孟轲上学后,孟母每日为人织布缝衣。儿子每天高高兴兴上学,蹦蹦跳跳回家。母子俩日子过得很开心。这样持续了大约半年后,孟母感觉到儿子仿佛有些变化:以前孟轲回来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一讲学了什么功课,先生教了什么生字,而最近一段时间,回家之后总是躲躲闪闪,有一种不安的神态。孟母心中生疑,又不便直接问儿子,于是在一天早晨悄悄跟着孟轲出了门。令她吃惊的是,孟轲开始逃学了。一连3 日,孟轲和几个孩子,要么去捕蝉,要么下河捉鱼,反正就是没有进学堂。这天中午,孟轲又假装从学校回来,背着书包进了家门。

进门后,母亲把他叫到身边问道:“轲儿,娘这布织得如何。”“很好哇。”孟轲应答。他心里觉得奇怪,母亲从来没问过织布的事,怎么今天突然评价起自己织的布来啦?“这布如果继续织下去会怎样呢?”孟母问。“是一块很有用的布料。”孟轲回答。孟母拿出一把锋利的菜刀,突然使劲一割,把所有的径线全部割断。布不成材,线也无用了。孟母问被惊呆了的儿子:“织机上的布和线还有用吗?”“没有用了,它们全成了废物。”孟轲回答说。“人受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坚持下去,就会成才,半途就会成为废物。这就是所谓的‘半途而废’。”母亲的话音刚落,孟轲就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涨红着脸,流下了羞愧的泪水,老实承认:“母亲,孩儿错了。”孟母看到儿子承认了错误,就语重心长地说:“父亲在世时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你将来成为像孔夫子一样有学问的人。可是,你不思进取,走到哪里玩到哪里,让九泉之下的父亲多么失望。”孟轲失声痛哭,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孟轲聪慧早熟,孟母教子有方。在孟母巧妙引导下,小孟轲过了10 岁,就投入专心学习了。他学有所思,在读《诗经》、《春秋》等名著时,不满足于背诵,而是要求能够理解。经过后来的努力,孟轲果然成了大学问家、儒家思想的继承人。他很有才能,治国的道理研究得也很透彻,还提出了有利于稳定统治者地位的“仁政”理论。

孟轲的成功,离不开孟母的正确引导,虽然身处逆境,孟氏母子力克困苦,最终使孟子功成名就。这个故事也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你身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周围的人和事的干扰,只有趋利避害,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才能成功。